腦科學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思考

時間:2022-07-08 10:10:08

導語:腦科學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腦科學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思考

【摘要】腦科學和認知科學普遍認為,“學習”是大腦神經回路受到外界刺激而形成的活動,“教育”是一種外界刺激的控制活動。從語文教學視角出發,腦科學研究的相關成果對語文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將從腦科學的角度關注語文閱讀教學,將腦科學的相關研究成果與語文教育相結合,試圖為語文閱讀教學提供更科學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關鍵詞】腦科學;語文閱讀;語文教學

一、腦科學的含義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我們逐漸了解了大腦的結構和功能,這促進了一門新科學——腦科學的發展。腦科學是一門以神經生物學為基礎的科學,是一門研究大腦、心理現象和規律的學科。本文所涉及的腦科學主要是關于人類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特別是與大腦的認知活動密切相關的部分。

二、基于腦科學的語文閱讀教學價值

(一)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有的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比較隨意,喜歡把相關的視頻放在閱讀文本中,讓學生評價視頻中的內容,完全脫離了課本,造成教學時間的浪費;又或者因為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經典之作,教師“善意”地引入一些資料,扯出一些與文本無關的東西,浪費了課堂上寶貴的教學時間。還有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過分關注知識點,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圍繞著考點展開。在篇幅較長的課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常常采取速戰速決的方式。在閱讀課上,總是著重分析人物的語言、情節和主題思想,著眼知識點的掌握,忽視了學生學習力和思考力等能力的發展。根據大腦發育的可塑性,學生具有接受復雜知識的能力,教師應有意識地布置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例如,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時,可以提前安排一個預習單,讓學生先獨立解決一些問題,這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二)發展高階思維能力

小學生正處于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隨著大腦髓鞘的形成,電信號在大腦遠端區域的傳輸將變得更加有效,使信息的快速跳躍傳輸成為可能。在此期間,學生思維活躍、充滿好奇心。長期以來,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一直沒有脫離舊的教學模式。時代背景、作家介紹、掃清生字生詞、段落劃分、形象分析、主題思想、寫作特點等仍然是閱讀教學中的幾個主要環節。這種死板的教學模式必然會導致課堂氣氛沉悶,使學生對語文課堂感到厭煩,抑制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及想象力和創造力的開發。基于腦科學的語文閱讀教學,注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尤其重視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把學生從純接受知識點的閱讀束縛中解放出來。

(三)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

當學生處于青春期時,大腦的灰質會迅速增長,且經歷一輪“修剪”。“修剪”主要發生在前額葉皮層。許多大腦專家認為這個區域是元認知的中心,與抽象思維、自我反思和社會認知密切相關。因此,在這一時期,學生大腦的認知水平會有很大的提高。筆者曾經旁聽過一節語文閱讀公開課,其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涉及學生對文章的鑒賞,而是對期末考試預測題的分析。即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到了閱讀的人文性,也只是談論閱讀的人物、情節、環境和閱讀本身,很難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提高學生的欣賞與評價能力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基于腦科學的語文閱讀教學自然也應重視學生欣賞與評價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三、基于腦科學的語文閱讀案例

(一)《扁鵲治病》教學過程

1.閱讀文本分析

《扁鵲治病》一文情節生動,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扁鵲治病》按時間順序記載了扁鵲與蔡桓侯的四次會面。扁鵲客氣地勸蔡桓侯治病,蔡桓侯不但不聽,還自以為是地諷刺扁鵲。最后,蔡桓侯病入骨髓、體痛致死。在故事的最后,扁鵲的文字包含了假設性推理,教師可以此來訓練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運用推理進行文本分析的能力。

2.教學流程設計

活動一:第一次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1)教師活動:①安排學生默讀課文《扁鵲治病》。②默讀課文,圈出課文的主要人物,總結課文的主要內容。③找出人物見面的次數,圈畫關鍵詞句。(2)學生活動:①用喜歡的方式默讀課文。②圈出主要人物、關鍵詞句。③找出人物見面的次數,圍繞關鍵語句進行交流。活動二:再讀一遍課文,找出蔡桓侯的病的四種發展。(1)教師活動:安排學生再讀課文,完成蔡桓侯的病歷。①完成蔡桓侯的病歷。②詢問蔡桓侯病癥的具體情況。③感受蔡桓侯對扁鵲的不同態度。(2)學生活動:①找出重點句子,完成蔡桓侯的病歷。②四次回答蔡桓侯的病。③角色扮演回答蔡桓侯對扁鵲的不同態度。活動三:仔細閱讀文章,運用假設推理的方法分析扁鵲的意思。(1)教師活動:①評估學生對蔡桓侯病歷的完成情況。②介紹判斷的類型。③假設性推理分析蔡桓侯的病癥。(2)學生活動:①記錄知識并思考。②學會判斷。③理解假設的推理和規則。活動四:評價本文的主要特點,總結全文。(1)教師活動:①對扁鵲、蔡桓侯兩個人物進行分析。②總結全文并揭示寓意。(2)學生活動:①根據扁鵲和蔡桓侯的四次會面來思考。②找出依據,總結扁鵲、蔡桓侯的性格特點。③在故事中傳達寓意。

3.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篇自讀課文。不僅要關注文本單元的目標“理解并簡要復述課文故事”,也要符合自我閱讀文本的技巧“靜靜地讀課文,找出單詞和句子的故事發展的順序,簡要復述兩個故事,揭示寓意”。本次教學以假設性推理分析蔡桓侯拒絕扁鵲治病為主線,并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通過默讀課文,學生在文本中找到了故事發展順序的關鍵詞:“一天”“十天以后”“再十天以后”和“又過了十天”。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蔡桓侯的四份病歷。大多數學生都能通過熟悉的近義詞來區分不同的判斷類型,這在課后拓展練習中也能體現出來。教師用假設性推理的正負兩種形式來分析扁鵲對他的弟子們說的話。通過分析,學生可以基本理解扁鵲話中的意思。但是,在解釋假設性推理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時,發現學生的知識轉移能力仍然需要通過后期的訓練來不斷加強。

(二)《草船借箭》教學過程

1.閱讀文本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中,閱讀文本的教學重點在對“諸葛亮顧全大局,足智多謀”的性格特征的分析。如果分析另一個人物“周瑜”的性格特征,我們可以用困境推理的思維形式來處理。

2.教學流程設計

活動一:總結故事的內容。(1)教師活動:①安排默讀課文。②詢問周瑜的性格,讓學生找出課文中的具體依據。(2)學生活動:①在規定的時間內默讀課文。②圈出關鍵詞或句子,便于交流和分享。活動二:周瑜與諸葛亮討論軍事的場景重現。(1)教師活動:①提問:周瑜做了什么讓諸葛亮難堪的事?②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揣摩角色的對話。(2)學生活動:①再讀一遍課文,找出討論的內容。②討論軍事問題時,要抓住對話進行分析。活動三:運用困境推理分析諸葛亮所面臨的問題。(1)教師活動:①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從諸葛亮的角度思考問題。②從兩種情況討論指導的層次,本文介紹了運用困境推理分析問題的方法。(2)學生活動:①角色轉換,溝通諸葛亮面臨的問題。②找出魯肅和周瑜對話中的關鍵信息。③記錄知識點。活動四:總結全文,總結周瑜的特點。(1)教師活動:①問學生對周瑜的看法。②鼓勵學生從多方面評價人,對人或事有不同的看法。③激發學生學習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2)學生活動:①交換對周瑜的看法。②思考文章描述周瑜人物的意圖。③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評價別人。④提高對古代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3.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故事的起因:周瑜就軍事內容請教諸葛亮,通過推理,分析諸葛亮所面臨的兩種情況。學生站在諸葛亮的立場上,考慮同意周瑜要求的后果和拒絕周瑜要求的后果。隨著教師進一步的提問,學生思考了十天制作十萬支箭和三天制作十萬支箭的可行性。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水平分層仍然是非常明顯的。有的學生能根據自己在課堂上的習得,運用困境推理對課外閱讀中遇到的兩種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有的學生只使用假設性推理來分析一種情況的存在;也有少數學生在推理時存在困難。課后的實踐反饋表明,學生學習困境推理和分析的能力有快有慢,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在課堂或課后實踐中,教師也發現學生開始有意識地運用推理來回答問題。這一趨勢令人欣慰。實踐之后,筆者發現語文教學領域寶貴的經驗與腦科學研究成果之間并不矛盾,腦科學研究成果開辟了一些語文教學未知的研究領域。從整體上看,當代腦科學的發展仍處在朝氣蓬勃的成長階段,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對課程教學的指導和對學生發展的促進都還只是剛剛起步,需要大量的實證研究來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科學依據,從而讓教師更科學地進行語文教學實踐。

作者:宋黎民 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瀾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