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表演教學現況研究

時間:2022-07-20 08:29:05

導語:音樂劇表演教學現況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劇表演教學現況研究

【摘要】音樂劇是綜合性極強的藝術表演形式,它具有戲劇表演、歌舞敘事、各藝術元素高度融合、通俗與娛樂共存的特征。在音樂劇教學中,多學科的互通配合可以更好地呈現與眾不同的舞臺劇,然而,諸多元素的融合是教學的關鍵所在,也是教學中的重難點。因此,本文從個人角度出發,談談如何在音樂劇教學中實現多學科的融合,更好地促進音樂劇蓬勃發展。

【關鍵詞】音樂劇;多學科;融合;現狀

一、融合是音樂劇表演教學的重難點

音樂劇是一門綜合藝術,它具有戲劇表演、歌舞敘事、各藝術元素高度融合、通俗與娛樂共存的特征。《crazyforyou》中的一位百老匯演員說,音樂劇對他們來說就是一門藝術,談不上綜合與否,因為現代藝術中有哪一個分支是可以單一出現的呢?對于很多西區和百老匯的知名音樂劇演員來說,歌、舞、說、唱、演是自然出現在他們的表演過程中的,他們從小熱愛音樂、舞蹈,希望通過戲劇的方式表達出來。也就是說,很多音樂劇演員是在多元和相對自由的教育背景中成長起來的,所以音樂和舞蹈在戲劇中的表達是自然的,無需任何思維方式的切換。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他們的教育中,音樂歌舞的融合也花了很長的時間才自然地結合在一起。這一點我們很難做到,大多數中國音樂劇演員進入大學,甚至走出大學后才開始這種融合,所以,筆者認為,在中國音樂劇的教學中,融合是最為關鍵的一步,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音樂劇表演人才應當具備聲樂、舞蹈、戲劇這三個學科的專業能力,需要使以上3個學科融合,形成具有綜合性的人才培養體系。多學科間的互通和配合教學是使學生將歌、舞、說、唱、演有機結合的關鍵,能夠使其自由適應音樂劇的創作規律,只有適應了才能更加松弛地完成創作任務,使音樂劇的表演特性成為下意識的表演方式[1]。既然融合為重點,那怎樣更好地實現融合成為教學中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們不能單方面照搬國外的音樂劇演員培養方式,一定要結合中國音樂劇的教育現狀。教育以人為本,要因材施教,所以,要深入地思考教學現狀。其實,現有的設立音樂劇系或專業的院校已有不少,很多院校也使用了最為先進的音樂劇表演技巧的訓練方法,大量聘請優秀的人才執教。但是,為什么在音樂劇的舞臺上,理想的音樂劇演員鳳毛麟角,其中還有一部分不是專業院校畢業的,這也促使我們對音樂劇教學進行反思[2]。在筆者合作過的演員以及所見到的中國音樂劇的演員中,綜合表演能力出色的演員為數不多[3],由此可見,音樂劇教學實現學科融合并不容易。

二、融合的前提

音樂劇演員要具有扎實的基礎,讓歌、舞、表演達到信手拈來或者不唱不快,不舞不行的程度,也就是演員有強烈的音樂歌舞的表演欲望,要通過歌舞手段傳達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而不是畏唱怕跳,不敢演戲。所以,堅實的音樂劇各項基礎創作手段是融合的前提。如演唱基本技巧:發聲、視唱練耳、樂理常識、美聲和通俗的基本唱法等;舞蹈基本功訓練:柔韌、力量、協調性、體能等;戲劇表演元素訓練等。這些不僅僅是低年級的基礎專業課,而且應該成為貫穿音樂劇表演始終的專業技能,成為音樂劇演員的職業習慣之一。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多地接觸、熟知各種風格的演唱和舞蹈形式,在風格化的歌舞教學階段,融合就應該逐步開始,比如運動發聲,風格化的舞蹈訓練中融入聲音的元素,在戲劇元素訓練中要將能夠提高音樂劇演員特質的部分逐漸加強,比如專注力、想象力、節奏感、爆發力、協調性、幽默感、自我感知力等,要對音樂劇專業的學生實施更有針對性的戲劇表演培養計劃,因為他們所要學習的內容遠比表演專業的學生多,所以在很多課程的設計上就必須精準而不能一把抓。

三、課程的融合

接下來就是要將課程的融合進一步推進,比如開設音樂舞蹈課,音樂戲劇課,形體戲劇課以及劇目片段課。在前三門課程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用各個課程的專業手段進行戲劇性創作,比如在音樂舞蹈課中,使用舞蹈和音樂結合的方式來表現事件小品,在音樂戲劇課中使用音樂來表現畫面小品,在形體戲劇中通過身體的元素表現人物小品等[4]。這個階段的劇目課程主要以單首歌舞為教學內容,學生要盡量嘗試多種題材和風格的表演唱,以此開闊音樂劇視野,提升音樂劇作品賞析能力,提高對優秀音樂劇作品和表演的判斷能力。在劇目的排練中,要培養學生將歌、舞變成表演方式之一的意識,也就是演唱是臺詞的延伸,舞蹈是身體動作的途徑之一,有意識地對舞蹈和唱段進行戲劇性分析:為什么人物此時要唱要舞,細致分析動機和目的;音樂和舞蹈是否推動劇情的發展,改變人物關系,還是情緒的宣泄等;歌舞部分如何劃分段落、轉折點,高潮點在何處;演唱中每一句唱詞的真實意思是什么,要將潛臺詞表現出來;舞蹈則是要在人物基本外部造型的基礎上,尋找動作的目的與動機等,不要放過任何一個戲劇性的可能。這樣才能使舞蹈和演唱成為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表達的有力手段,賦予歌舞以戲劇性的意蘊,才能真正使歌為人物說話,舞為角色行動。在這個階段,教師要讓學生大量地觀摩,并開設音樂劇制作通識課程,讓學生熟知音樂劇制作和藝術創作的各個環節,如劇本題材的選擇或改編,音樂整體結構的搭建,創排的過程,燈服道效化的創作,甚至宣發手段等。音樂劇是市場性極強的戲劇藝術,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到它的市場意義和價值[5]。

四、“以戲帶功”,開展劇目教學

接下來進入劇目課程,劇目課程是最為綜合的課程,其可以讓多元的表現手段有機結合,此時也是檢驗基礎課程的最佳時機,同時也是暴露問題,解決問題和全面提高綜合表演技巧的關鍵階段。音樂劇演員的培養與中國傳統戲曲有異曲同工之意,“以戲帶功”是訓練演員行之有效的手段,在這個階段,教師需要讓學生盡可能接觸不同風格、題材和地域的成熟的音樂劇作品,在成熟作品的排演中感受音樂舞蹈的戲劇性表現,在劇目課程中讓學生開始佩戴耳麥進行表演,感受話筒前的發聲的特點。要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見觀眾,因為音樂劇的通俗性和娛樂性要求演員有很強的與觀眾交流的能力,能夠在舞臺上敏銳地感受到觀眾的反應,而準確地對自己的表演進行調整,使表演具有能夠感染觀眾,征服觀眾的藝術張力,這是需要和觀眾一同完成的表演創作,所以應該盡可能多地讓演員見到陌生或不同觀眾。也就是說,音樂劇演員需要具備更加強烈的大眾性和娛樂性,而這一點是需要在觀眾的滋養下完成的[6]。最后進入畢業劇目階段,在劇目的選擇上要適合整個班的氣質和特性,盡量發揮其總體性和長處,要通過畢業劇目的創排使學生建立強大的舞臺自信,讓他們勇敢地走出校門,而不要讓學生在最后階段變得灰心喪氣,所以教師在劇目的選擇上要謹慎。和上一個階段的劇目選擇相比,教師要從學生的能力和整體狀態出發,不要拔得過高,要讓他們有一個相對自如的創作環境,讓他們游刃有余地發揮所學的專業技巧進行藝術創作。同時,讓學生開始了解和掌握音樂劇更多的創作特性,比如整體性,高度的配合、商業性、娛樂性等。在畢業劇目的創排中,要盡可能模擬市場性的操作方式,有條件的前提下可以購買成熟的音樂劇的教學或演出版權,進行接近市場化的商業演出,在這個教學階段中,要讓創排的每個環節都符合市場性的要求,包括角色競爭機制、排演中的時間和密集度、角色替換機制、棚內錄音、服化道的設計,與技術部門的通力合作,配合各項宣傳等,讓學生適應音樂劇的市場生態環境。

五、發現學生的藝術閃光點

在音樂劇演員藝術素養的培養過程中,要讓學生建立豐富的藝術興趣,對時尚元素的敏感度,并且針對不同學生的特色有針對性地促進其發展,比如有的孩子聲音條件優秀,有的天生可以說脫口秀,有的精通一門樂器等,那么就要在綜合能力的訓練中讓學生們能夠發揮更多的藝術上的閃光點,建立更強大的舞臺自信。教師還需要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協力合作、對舞臺的敬畏等職業精神,以期從北京電影學院走出去的音樂劇專業的學生能成為音樂劇舞臺上最謙遜、最專業、可愛的演員。

六、結語

音樂劇是我國改革開放后從西方引進的一種新的舞臺體裁,而在此之前,我國已經擁有了長達數百年的戲曲藝術和近半個世紀的歌劇舞臺實踐。就舞臺表演來看,我國無論在表演理論還是在實踐上都有雄厚的基礎。中國的音樂劇專業演員的系統化培養的確需要更深入的探索,這顯然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梁燕,安志成.淺談聲樂與舞蹈在音樂劇舞臺表演中的融合[J].黃河之聲,2019,(09):44.

[2]張小群.中國音樂劇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從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系人才培養談起[J].中國校外教育,2020,(21):9-11.

[3]江欣.音樂劇教育的現狀及發展[J].戲劇之家,2019,(16):183.

[4]於筱.淺析音樂劇排練課程教師的“宏觀視角”[J].信息周刊,2019,000(026):1-2.

[5]張曉紅,李思劼.探討音樂劇中不同表演要素的整合表現[J].戲劇之家,2019,(16):23.

[6]吳云芳,葉丹.音樂劇舞臺表演中聲樂與舞蹈的融合[J].中國文藝家,2019,(05):42.

作者:史妍 單位:三拓旗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