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路徑
時間:2022-08-28 09:25:51
導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本文在分析文化自信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意義的基礎上,提出注重教學引導、創新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實踐活動是當前加強高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文化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共識,也是全體人民的價值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成為了重要任務,怎樣將其融入教育全過程,提高高校大學生的認同感,真正成為大學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是一項重要任務[1]。針對高職院校學生這一群體,學校的精心培育是否能轉化為學生的行動自覺,學生的認同與否是至關重要的。文化自信的有效落實可以讓高校學生更好地增強愛國情及民族自豪感,以及社會主義核心教育觀認同。因此加強文化自信下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是高職院校目前的重要任務。
一、文化自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一)文化自信的科學內涵。擁有五千年悠久而深遠歷史的中華民族,一些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積淀而成。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四大自信”的理論中,文化自信作為其舉足輕重的一部分,對我國社會發展和民族團結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還是當前文化自信理論的提出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堅定信念[2]。在當今多元化的大環境中,根據中國的國情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文化自信。一方面引導中國人民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文化價值觀,同時也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對于青年大學生而言,在當前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更應該堅定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優良文化,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結合大學生的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特征,在社會實踐和工作中,增強文化自信和社會責任感。(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積極培育核心價值觀,分別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維度提出了價值要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價值目標的重要體現,是人民富裕幸福的最根本物質基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穩定有序發展的必然選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覆蓋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也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準[3]。幫助大學生準確把握其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是大學生求學過程的重要環節。
二、文化自信視域下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意義
(一)社會主義事業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艱巨任務離不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高職院校針對學生的特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增強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引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同時也能夠為國家社會輸入更多的優質人才,促進社會的發展。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學生通過科學文化知識的不斷積累反哺社會,達到人生目標;另一方面有效地將大學生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相結合,最大效能地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力,發揮自身的價值融入到社會中,進而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二)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認同能夠促進自我健康成長,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大學生在學習和社會實踐期間,能夠形成自身對于事務的認知和理解,但還不全面。同時受到文化多元化的影響,導致道德標準、價值取向、理想信念方面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將文化自信的元素引入到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中,不僅能夠引領學生的健康成長,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能夠幫助學生建立精神支柱,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身的力量,做一名合格可靠的接班人。(三)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能夠有效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幫助大學生認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有效地推動高校的思政課程建設以及人才培養。在高職院校思政教育中有效地融入文化自信以及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理解,提升理論的實踐意義,發揮價值觀引導優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在弘揚文化自信、傳承傳統文化方面也促使新時代高職院校大學生擔當起責任和使命。把中國精神轉化為奮進新時代的動力,提高學生的認同度,從而通過個人生活的變化來達到順應時代的要求。
三、文化自信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有效路徑
文化自信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對高職院校大學生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育人極有必要,合理切實的有效途徑可以使得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識有效地被激發。(一)注重教育引導,增強情感體驗,提高學生認同認知。除了外在的理論知識上要引起學生的共鳴外,情感認同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需要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化來完成,可以通過周圍的環境氛圍增強情感體驗,周邊的榜樣的力量也能夠很好地提高情感認同[4]。一方面,要建設優化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發揮校園的特色文化教育優勢,多元化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流文化,讓學生在大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寓教育于活動之中,利用校園中多種多媒體平臺,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運用新穎時尚網絡話語加深學生對價值觀的情感認同,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和主題教育多方面加強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情感認同。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學習環境對于高職院校的大學生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挖掘學生周邊同齡人的典型榜樣和先進事例,來提高感召力,運用到高職院校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中。在選取榜樣的先進事跡時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更容易拉近學生的距離,從而更加容易產生情感共鳴。宣傳方式上可以多元化進行,傳統的校園展板、公眾號等宣傳必不可少,同時加入榜樣面對面的交流活動或先進事跡分享會,讓榜樣走進普通學生群體中,更能切實地發揮帶頭作用。(二)教師自主提升并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認同感。一方面可以分析不同類型的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和各項活動:對于文科類的學生可以根據學生的人文社會科學品質,引入相應的具有文學底蘊的學習內容;理工科的學生則可以通過科技強國、探索創新為導向的典型案例來引起學生的共鳴。帶引學生深挖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什么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為什么選擇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原因。促使學生意識到二十四字的指導意義。為了達到以上的效果,教師在設計教學和社會實踐中不僅要準確地領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制定出不同的教學方略,還要選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立志于從學校層面共同發展并提高,給學生帶來一場視覺和聽覺的盛宴,讓學生們通過自身的行動來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微薄之力。(三)豐富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要做到知行合一。一是結合重大的傳統節假日來開展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將傳統文化以新穎的方式予以展現,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正確的三觀;二是可以發揮團支部作用,在各團支部中開展讀書會,系統性地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的文獻講話資料,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將相應知識點吃透,多樣化的學習理論知識可以降低學生學習知識的枯燥性;三是結合社會志愿服務,引導學生走進社會,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使得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協同理論知識,打穿教學中單一方式的隔閡,促進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感”,使得文化自信的實效性、針對性凸顯,有效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通過自身的實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知識內涵吃透,再通過相應的行動給予展示。
作者:王倩玉 解宇寧
- 上一篇:人體解剖學課程教學模式
- 下一篇: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項目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