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路徑

時間:2022-09-26 17:02:18

導語: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路徑

摘要:在“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面臨著很大的機遇和挑戰。在此過程中,信息化作為載體與媒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此,對“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進行多元思考和深層次探析,旨在將“互聯網+”信息化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互聯網+”信息化背景;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多元思考

在社會飛速發展下,各種社會矛盾逐漸出現,外來文化的不斷滲透,對大學生的“三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互聯網+”信息化技術是一項先進的技術,將其運用到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會帶來高校思政課教學質的飛躍。

一、“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在新時代背景下,國家對于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重視,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利用“互聯網+信息化”積極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能夠很好地提升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并使學生更好地抵御互聯網負面信息的影響。

(一)“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面臨的機遇

在互聯網時代下,人們的溝通變得更為便捷,這不僅節約了成本,更使工作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在高校思政課程改革中,應該逐漸形成以人才為基礎的培養模式,把握好“互聯網”優勢,借助此推動教學改革[1]。同時,還應該積極進行互聯網資源的整合,形成長效發展機制。1.提供良好教育環境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教育平臺的發展也十分火熱。特別是以高校思政教育為基礎的合作開發模式,是目前人才培養的一種趨勢。基于互聯網資源的挖掘和應用,能夠將教育平臺的作用很好地體現出來,以互聯網數據效率管理為依托,根據具體教育情況和目標選擇合適的資源,為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促進教育質量的提升。2.科學教育部署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突出的形式化問題,在標準制定上,更多的還是依賴于專家學者的教育經驗,沒能深入一線探索。在“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方面可以借助大數據進行教育,借此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而且通過信息整合,還能為教育者的工作開展提供更多的便利,推動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深化教學改革。3.豐富教學內容在“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學生每天都要接受很多的信息,如借助各種APP了解新聞熱點。而對于高校思政教師而言,也可以把握好這一點,借助網絡系統搜索社會熱點事件,并通過處理挖掘,再與課堂教學進行結合,這樣便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提供助力[2]。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對核心內容進行思想灌輸,借此引導學生理性思考,激活他們的思維,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要想實現這一點,需要教師積極轉變以往的觀念,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養。

(二)“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面臨的挑戰

—互聯網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學有著正向影響,不過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就挑戰方面來說,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就是網絡上的信息參差不齊,學生的辨別能力差,非常容易受到網上不良因素的影響,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另一方面,互聯網對于傳統教學模式有著一定的沖擊,教育改革工作勢在必行。當互聯網中的各種不良信息滲透進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之后,會引發一系列爭議,再加上網絡信息傳播速度非常快,會對具體教學產生很大的不良影響,衍生出如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問題,嚴重影響到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利于高校思政教學目標的達成[3]。因此,在“互聯網+”信息化環境下,應該對這一問題給予充分的重視,堅決抵制不良信息的入侵,積極應對挑戰。借助“互聯網+”手段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可以很好地優化教學活動,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覺悟與政治信仰,使得他們樹立正確“三觀”,能夠主動參與到社會服務活動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當前,在“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重心應該放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上。

二、“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育改革遇到的阻礙

(一)線上線下資源分布不均

在“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均衡教育資源是十分關鍵的。在以往的教育教學中,教育資源基本都是來源于課堂,所以對于線下教育資源的補充并沒有太大的需求。因此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高校教師在思政課教學中并不需要過多地考慮資源配置問題。而在新時代,在“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這一現狀得到了很大的轉變,需要確保線上線下教育步伐一致,這樣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問題的出現,更好地發揮互聯網的作用[4]。不過就具體情況來看,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部分教師并沒能很好地做到這一點,嚴重影響到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整體推進。

(二)教育管理機制不完善

在“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領域十分廣泛,傳統教學很難滿足要求,不能很好地進行網絡理念的規范。所以,在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中,最為首要的就是建立完善的教學管理機制,借此將線上線下教育需求有效地銜接起來,為學生提供更為優質的教學服務。在新的教學管理機制標準構建中,需要始終堅持導向原則,適度地放寬管理標準。不過就實際情況來看,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并沒能很好地認清這一點,依舊沿用以往的教學管理機制,進而使得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出現一系列的問題,改革推進緩慢。

(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存在沖突

就高校思政教育而言,社會核心價值觀與主流意識形態之間的矛盾是重大影響因素之一。從教育內容創新角度積極進行教學改革,能夠帶給學生全新的體驗,促進教學目標更加高效地達成,使得學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國家政治制度,形成良好的政治信仰。不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不斷有不良思想與信息沖擊思政課堂,給思政課教學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在“互聯網+”信息化環境下,消極能量與課堂正能量之間不斷地碰撞,還可能使學生產生不良情緒,出現自我否定的情況[5]。所以,高校方面在思政教育改革中應該清楚認識到這一點,適當地融入一些負能量知識,幫助學生產生抗體,有效解決各方面矛盾,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改革的路徑

(一)轉變傳統教育思想

在“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應該立足于全新的層面,積極進行創新。而這就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有著新型教育思想作為支持,能夠明確互聯網時代下思政教育目標,確保教學改革可以穩定推進。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要樹立起互聯網思維,并逐漸將教育思想向“互聯網+思政”轉變,利用互聯網思維指導思政教育活動的開展,實現對思政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創新[6]。而在這一過程,教師還需要逐漸將互聯網思維注入到學生的思想意識當中,讓學生能夠在對思政知識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主動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而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持續推進“互聯網+思政”教育模式的深化

就目前高校“互聯網+思政”教育模式改革的情況來看,雖然多數高校都借助互聯網技術探索出了全新的思政教育模式,不過在一些細節方面卻有待完善,影響到“互聯網+思政”教育模式的實施效果。其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已經是基于傳統教育框架體系之上的,這種“換湯不換藥”的改革方式,難以真正觸及到思政教育問題的根源,進而影響到“互聯網+思政”教育模式改革的持續推進。針對這一問題,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要引起重視,并在利用互聯網技術對思政課教學方式進行優化創新的同時,還需要對教學理念、教學制度和資源體系等進行全面改革,建立起以網絡教育為中心,以思政教育理念為準則的思政教育體系,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消除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促進“互聯網+思政”教學模式的持續推進。

(三)構建“互聯網+信息化+思政”教學平臺

現階段,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開展,普遍存在教育資源更新緩慢的現象,嚴重影響到思政課教學水平。而通過構建“互聯網+信息化+思政”網絡教育平臺,則可以實現對思政課教學資源的優化整合和合理配置,促使高校思政課教學呈現出創新發展的趨勢。因此,高校應加強對這一方面的重視,并結合思政課教學的實際需求,加大對“互聯網+信息化+思政”網絡教育平臺的構建力度,將部分思政課教學工作搬上線上,實現對思政課教學方式和渠道的創新。同時,思政課教師需要不斷借助網絡教學平臺,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實現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延伸和拓展,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比如,在思政課堂中,教師可以從網絡學習平臺,搜集最新的教學資源和社會新聞等典型案例,在將這些內容進行整理后,及時引入到思政課堂中,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思政課知識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和探討,發散學生的思維,深化學生對于思政課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提升教學效果。

(四)創新思政課堂教學形式

在“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創新,是指以“互聯網+”思想為導向,利用信息化平臺、技術、手段全面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和方式進行創新。由于傳統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方式和手段有限,對于學生的思政教育形式過于單一,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相對較少,進而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而在“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都受到了嚴重的沖擊,這種閉塞的課堂教學形式難以滿足學生對信息獲取的需求。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要及時轉變課堂教學理念,并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對課堂教學形式的創新,促進課堂互動和交流,調動學生對思政課內容學習和探究的積極性。比如,在思政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活動,促進課堂互動。首先,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給定一個課題,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一課題進行探究。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合理運用互聯網技術,搜集相關資料,完成課題探究任務。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既可以實現對課堂教學形式的創新,同時也可以充分體現出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提升教學效果。

(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在“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要想真正落實“互聯網+信息化+思政”教育模式,除了對思政教育內容、教學體系等進行優化外,還需要加強思政師資隊伍建設,保證每一名思政教師都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和信息化教學水平,能夠熟練、靈活地將互聯網技術與傳統思政教育手段相結合,構建起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首先,高校構建起思政課教師教育培訓長效機制,定期組織思政課教師參加各級各類信息化教學培訓活動,讓思政課教師教育理念得到及時更新,并學習到更多先進的教學技術和方法,提升思政課教師的“互聯網+信息化+思政”教育的水平;其次,高校應建立健全教師激勵和評價機制,即在對思政課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考核和評價時,除了對教師的教學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外,還需要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信息化、網絡化程度進行考核和評價,并將考核結果與教師的薪資、晉升等掛鉤,促使思政課教師都能積極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推動“互聯網+信息化+思政”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六)堅持課堂教學為主,互聯網為輔的原則

在“互聯網+”信息化背景下,能夠為高校思政教育帶來全新的改變,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互聯網技術就能夠直接取代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雖然互聯網技術的運用,能夠有效解決部分知識傳授問題,但在思政課教育的文化傳承、人才培養等功能上,“互聯網+信息化+思政”教育模式仍存在一定的欠缺。就以通信領域為例,各種網絡社交平臺的出現,并未能對傳統的通信行業進行徹底顛覆,而是促進了運營商相關業務的轉型升級。在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中也應如此,互聯網技術運用的目的并非取代傳統思政課堂教學模式,而是為了促進思政課堂教學模式的轉型升級,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水平[7]。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客觀、辯證地看待“互聯網+信息化+思政”教育模式,并意識到傳統課堂教學和互聯網教學都有各自的優勢,只有促進二者的優勢互補,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高校思政教育人員需要堅持課堂教學為主,網絡教育為輔的原則,始終將互聯網技術和平臺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切不可本末倒置,過度夸大互聯網變革的作用,并對互聯網技術產生較大的依賴性,這樣只能適得其反,致使思政教育功能被弱化。

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互聯網+信息化+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應該樹立全新的理念,認清互聯網的優勢,并借此增強思政改革的前瞻性與創新性。同時,還應該注重思政管理教育實踐性的提升,加強對傳統管理中存在問題的分析探究,這樣才能為高素質、高能力人才的培養提供助力,提升大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促進他們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駱敏.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22):207,215.

[2]張巍.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6(30):13—15.

[3]余貴賢,金華.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才智,2018(6):99.

[4]張天琦.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人文之友,2019(10):74.

[5]劉海.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文存閱刊,2018(17):42.

[6]胡發輝.“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國際公關,2020(6):106+108.

[7]魏莉娜.關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J].中外交流,2019,26(16):19.

作者:張萌 張巍 李金妮 單位:黑河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