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創新集群的挑戰對策
時間:2022-09-27 10:04:04
導語:產業創新集群的挑戰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蘇州正在謀劃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產業創新集群,蘇州經濟不僅有GDP總量高和企業發展潛力大,還有人才集聚多和創新支撐好等優勢。當前蘇州正在加快推進傳統模仿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向產業創新集群轉型升級。分析產業創新集群的內涵、特征和蘇州產業集群現狀。分析蘇州產業集群面臨的挑戰。提出蘇州打造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對策:加強源頭創新資源導入,搭建數字經濟發展試驗場景,促進制造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集聚創新資源來優化協同創新。
關鍵詞:蘇州;產業創新集群;挑戰;對策
發展和壯大產業創新集群是推動城市自主創新的重要抓手,其顯著特征就是城市本身的產業形成“創新集聚”效應,區域之間的產業創新集群的外溢擴散。當前許多產業集群正在“智改數轉”,推進傳統模仿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實現轉型升級,有助于國家、地區和城市的工業化進程。產業的興盛在于不斷創新,如果不居安思危地持續注入“創新”元素,把“產業創新集群”發展上升到對城市和區域競爭力的高度,激發其“創新”內生動力,將會喪失現有經濟和產業的發展機遇。
1產業創新集群的內涵和特征
1.1產業創新集群的內涵
產業創新集群是集聚互相關聯的上下游企業與研發機構以及服務機構的產業集群,實行分工協作,能帶動區域和行業創新,具有全球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其主要特點是“創新”,主體是“創新企業”和“人才集聚”。以重大科技突破為前提,密集應用大量的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1],以知識創新技術產業和創新產品為特征,且在“贏利模式”和“組織架構”等方面不斷創新的產業集群,是傳統產業集群的升級,除創新程度高和知識技術密集外,它是“產業集群”經過不斷升級迭代后的現代產業集群。在產業創新集群中,除創新型企業外,還應包含創新型研發機構、高校和金融機構等,它們在政府政策主導下,通過市場主體調節,銀行業提供養分與土壤,形成協同成長和互相交融的“共生共長”創新集群。
1.2產業創新集群的特征
1)必須具有持續不斷創新的創新型企業、創新型企業家和創新型人才,它們可能是上游的供應商,或者是下游的用戶企業,也可能是相關產業鏈中的企業。2)高新技術產業,或是知識技術密集產業,也包括正在進行轉型升級的傳統型產業。3)在產業群中始終應該有“商業模式”和“贏利模式”的自主創新,也有“組織架構”與“營銷體系”的不斷創新,以及在產業創新集群的內部或周圍,具有許多高校、研發機構、行業協會、銀行業、市場要素和國內外品牌產品等資源要素。4)必須要有一種促進創新創業的機制體制,有利于企業創新的文化氛圍,以及具有包容失敗的寬松環境。
2蘇州打造產業創新集群面臨的挑戰
近年來,蘇州十分重視產業轉型與升級改造,不斷壯大產業集群,全力打造萬億級的新興產業集群,其中生物醫藥產業集聚4100家創新型企業,產值破3000億元。目前蘇州正在瞄準數字經濟新賽道和主賽道,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工業互聯網技術與數字經濟相互融合,培育新市場,開拓產業新增長點,“十四五”期間將投入千億元資金,以強鏈、補鏈和固鏈的形式打造產業創新集群,以數字經濟產業為引領,全力打造產業創新集群和引領產業轉移升級[2],實現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和教育鏈的融合發展。蘇州正在謀劃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產業創新集群,蘇州經濟具有GDP總量高和企業發展潛力大、人才集聚多和創新支撐好等優勢,但仔細分析仍然面臨如下挑戰:蘇州產業集群中仍然存在許多傳統產業,它們正在或加快轉型升級。蘇州生物醫藥產業與上海相比,醫療大數據、智慧醫療較少,也缺少像百度、騰訊和阿里這樣的數字平臺型企業[3],因此需要堅65持不懈地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進程。蘇州也缺乏拼多多、小紅書和喜馬拉雅等新型知名平臺。因此,應加快推進在線經濟發展,精準把控“數字經濟”與“創新集群”之間互相促進、共生共長的關系,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進一步激發新動能。
2.1科技創新力不強,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
蘇州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5342.55億元、R&D研發經費750億元、發明專利授數9909件,少于深圳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8460.79億元、R&D研發經費1510.81億元、發明專利授數31138件。產業集群內模仿較多,缺乏創新,造成產品相似度高;定價策略與營銷模式相似,導致產品低質低價競爭;產業集群內的中小企業缺乏研究、開發和設計的創新人才;企業與研發機構合作機制不健全,在創新力不足的前提下,自主獨立研發能力不強;沒有長遠發展遠景規劃,產業集群缺少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2.2數字經濟場景缺乏,產品研發和品牌創新力不足
目前蘇州“卡脖子”技術清單中,集成電路、芯片涉及面最廣,特別是數字經濟發展是“卡脖子”技術最為集中的環節。2021—2023年蘇州計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6000億元,與2021年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突破8000億元相比還有差距。蘇州數字經濟試驗場景的某些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部分基礎設施仍需要大量投入,一些產業創新集群亟需頂層設計,以便吸引大量創新主體企業集聚。產業集群內企業仍處在產業價值鏈利潤中低端,代加工企業的產業價值鏈附加值較低,處在整個價值鏈低端,造成制造業大而不強。
2.3產業鏈較短,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互聯網軟件
2020年蘇州軟件和集成電路產值1148.42億元,與2020年無錫軟件和集成電路產值1350億元相比有較大差距。蘇州在設計、制造和封裝等產業鏈重點環節中,封裝占據了65%左右,高端芯片設計與制造的投入力度尚需加強。蘇州產業集群內產業鏈正在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集群內企業零部件或產品同質競爭程度太強,友好協作較少,沒能在制造產業鏈的上、中、下游各環節優化整合與發力,沒有充分發揮真正的產業集群效應。工業互聯網處在應用層,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互聯網軟件[4],也沒有把工業互聯網延伸到全產業鏈,在推動數字賦能涵蓋全產業鏈、全生產要素和全生命周期,實現價值鏈環節的全閉環運行方面,還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
2.4協同推進產業創新不足,產業融合與科技創新存在短板
蘇州政、行、企、校、研五方主體互動合作太少。2020年蘇州財政科技投入219.62億元,研發投入超750億元,而同時期的上海,財政科技投入406.20億元,研發投入1600億元,上海擁有3大國際科創中心和4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海科學家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科學》《細胞》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占全國的32%,相比之下,蘇州差距較大。蘇州許多產業集群企業仍然停留在獨立創新階段,沒有實現多方主體聯合創新。
3蘇州產業創新集群發展的對策與舉措
精耕細作新經濟,必定錨定數字經濟主賽道,聚焦產業創新集群主戰場,潛心研究創新集群與數字經濟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規律,以數字化知識技術為產業創新集群的關鍵要素,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產業創新集群的重要載體,不斷激發產業創新集群的創新動能。
3.1加強源頭創新資源導入,集聚創新要素開展前沿研發
以數字經濟為引領的產業創新集群,關鍵要素是“創新”,對于低附加值的中低端產業,必定在全球分工中始終處于劣勢,其重要原因是科技創新力不強,產品缺乏自主創新。因此,對于關鍵“卡脖子”核心技術,應加強創新源頭導入,集聚頂尖科學家、原始創新技術等要素,促進開展“原始創新”研發,在重大科技前沿上實現突破。同時也須加快原創品牌的原始創新,在高精尖零部件上實現國內產品替代,有效推進傳統產業集群(模仿型、勞動密集型)向產業創新集群全面升級換代,加速關鍵節點突破,激發創新主體活力,推動產業價值鏈上游產業集群融入數字經濟。產業創新集群雖然是以企業為主體,但集群中也包含高校、研發機構、金融機構、政府和中介機構等要素機構,主體與機構之間需要相互合作和相互促進,實現政、行、企、校、金的共生共長和整體創新。產業創新集群應該集聚頂尖創新人才、大學、科研院所和企業主體,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開展前沿研發。制定以5G技術為基礎,萬物感知、萬物互聯和萬物智聯的數字技術創新研發計劃,建立圍繞5G技術增強演進技術產業創新平臺;在產業創新集群的引領和主導上發力,集聚萬億級產業創新集群。借鑒國外汽車、航空產業創新集群做法,鼓勵企業主體深耕特色產品,積極發展“專精特新”,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
3.2搭建數字經濟發展試驗場景,實施自主創新品牌戰略
建設全新的數字經濟試驗場景,以數字經濟試驗場景重塑企業創新主體、科研院所和頂尖人才的一體化體系,改進企業要素配置方式,實現企業的生產要素重組和優化。數字經濟場景既是新技術又是聚合器,它將創造大量新機會,吸引各種創新企業集聚,蘇州政府應加快頂層設計,高水平和高標準地規劃設計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數字經濟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適應數字化轉型升級所需要的數據存儲、生產運輸與加工基礎設施設備,滿足當前數字經濟的發展需求。通過整合和重組來實施“蘇州自主品牌創新工程”計劃,秉承自主創新、自主品牌和協同理念,鼓勵蘇州品牌企業走向國際,積極培育“沙鋼”“恒力”“亨通”和“波司登”等大批蘇州品牌,同時推進由品牌代工生產模式向自主產品設計和營銷模式轉變,真正發揮龍頭企業品牌效應。
3.3創新數字時代新業態,促進制造業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數字經濟通過大數據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再生,打造數字經濟的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搶抓“十四五”數字經濟的關鍵期,蘇州將動態投入1000多億元資金,支持數字經濟時代的產業創新集群發展,以數字經濟激發傳統制造業,以現有數字技術為支撐,與數字經濟平臺頭部企業百度、騰訊和阿里開展合作,共同做大做強數字經濟與制造產業。如昆山手提電腦產業創新集群,按照零部件去招商引資,圍繞手提電腦的所有零部件和原材料,獲得系列化的產品對接,就是按照產業鏈條進行專業化分工協作,所有的零部件企業既專又精,可以達到完善產業鏈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目的。
3.4逐步集聚創新資源,優化協同創新機制
加大研發投入與產業化轉換,集聚各類創新資源,優化協同創新機制。一家企業力量畢竟有限,在創新集群賦能蘇州制造業態勢下,充分利用政府推動創新集群和協同創新來實現跨越發展。1)加快自主創新與政策體系的系統化。通過自主創新與政策體系的深度融合,解決創新政策滯后的難題,通過滾動修訂科技政策,調動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形成一種以企業為主體的普惠式政策鼓勵機制。2)增強科技政策對創新的內生驅動。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否促進科技創新,關鍵看能否找到創新的動力來源,是不是從激發創新者的內生動力入手,使科技政策真正起到促進創新機制完善、激發創新動能、凸顯創新主體、孵化創新產業、優化創新環境的政策導向作用。3)借力外生驅動推進科技創新。從蘇州市某區或某縣級市的產業創新集群入手,探索性地進行科技政策創新試點,逐步加大科研投入,改革科研管理機制體制,再將科技政策在全市進行推廣應用;借助科技知識產權政策普及和優化人才評價和創新激勵機制,為科技創新營造寬松的社會環境;通過政策激勵和資金配套,迫使企業在關鍵零部件研發上加大投入,在基礎前沿研究中取得創新成果,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新的外生動力。
4結語
數字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正在深刻重塑著世界經濟和人類社會生活。因此,要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前提下,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有效融合,加快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各行業領域互通互聯[5]。在新一輪數字經濟轉型升級時期,搶抓機遇,發展與壯大產業創新集群,不斷催生科技創新新模式,實現前沿技術和關鍵“卡脖子”技術突破,是提升蘇州區域創新能力和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同時也促使數字經濟與制造業結合,培育出嶄新的蘇州創新模式“數字制造”[6]。通過數字技術、工業互聯互通技術來實現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是實現生產過程全自動化和綠色制造的重要手段,也是蘇州培育和發展產業創新集群的強大支撐。
參考文獻:
[1]楊震宇,史占中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績效與路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
[2]劉然,郝大江.海南自由貿易港與東盟國家產業聯動發展的對策研究[J].商業經濟,2021(2):81-82+82.
[3]王世文.如何打造創新集群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城市[N].蘇州日報,2022-01-08(2).
[4]林賽燕.協同推進制造業產業鏈優化升級[N].經濟日報,2021-09-15(11).
[5]白麗,杜蘭馨.黃河流域數字經濟發展現狀及路徑研究[J].質量與市場,2021(14):154-156+155.
[6]王競一.制造業人機協同創新體系構建研究[J].技術與市場,2021(8):29-30+30
作者:蔣建強 單位: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機電技術學院
- 上一篇:數字媒體技術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 下一篇:數字電路課程實踐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