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局年度改革工作總結

時間:2022-08-15 05:40:00

導語:國土資源局年度改革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土資源局年度改革工作總結

今年是國內外經濟環境激烈變化,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不斷調整的一年,是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的一年,也是全市國土資源系統攻堅克難、開拓創新,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的一年。一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廳的正確領導下,全市國土資源部門認真貫徹國家、省、市的決策部署,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參與宏觀調控,全面履行管理職責,著力探索建立保障科學發展新機制,全面提升國土資源管理能力和水平,保障了全市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全市國土資源工作得到了來通調研部領導的高度肯定,依法行政、基本農田保護、測繪管理、政務信息、財務管理、地籍管理等工作受到省廳表彰;服務重大項目江海開發、服務民營經濟、創建文明城市等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

一、科學有序調控,服務又好又快發展卓有成效

主動策應變化,保障重點高效有力。全力抓好各類用地計劃指標的預測和籌措,對關系全市經濟發展的重大項目,加大跑部跑省力度,積極爭取獨立選址和省點供計劃指標。對投資超億元的重大項目實行直供制度。崇啟大橋北段、濱江大橋橋頭公園、北城大橋、鐘秀大橋等重點基礎設施,王子造紙、藍星化工二期、振華鍛造、華能電廠三期等一大批重點工業項目完成了用地預審和報批,基本滿足了全市經濟發展合理的用地需求。

發揮規劃龍頭,服務發展持續有序。全面完成市(縣)級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各項前期和基礎工作??朔r村居民點布局分散零亂、農民住宅樓房比例高、年代近、整理地塊選擇和實施難度大等困難,高質量實施農村建設用地整理。組織縣(市)局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編制完成2009年度縣(市)掛鉤試點規劃實施方案并通過省廳審查。

優化供應結構,供地節奏有效把握。及時掌握建設用地供應及建設情況,正確把握土地供求關系。與往年相比,全市土地供應總量增幅明顯,基礎設施用地、工業倉儲用地、經營性用地供應總量全面增加。優先重點保證低價位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土地供應,市區共供應此類用地15宗,面積2235畝,占市區居住類經營性用地總量的60%。

二、突出長效管理,耕地資源保護開發互贏并進

基本農田保護開創新局面。市政府與各縣(市)區政府簽訂了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責任狀,落實了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指標和責任要求。各級政府、國土部門層層簽訂責任書,明確保護目標、權利義務、保護措施和具體要求,并把基本農田保護納入年度工作目標的重要內容進行考核,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耕地保護責任體系。對28萬畝基本農田進行了綜合整治。

耕地占補平衡實現新突破??朔汝懙貐^耕地后備資源匱乏、項目地塊多而分散、實施難度大等一系列難題,切實開展好占補項目庫建設工作。在全市開展了耕地后備資源調查,全面摸清可用于土地復墾開發整理的耕地后備資源類型、數量、質量、分布和權屬情況。全年共實施耕地占補平衡項目356個,項目區規模1.7萬畝,新增耕地1.15萬畝,連續17年實現了全市耕地占補平衡,繼續保持了占補平衡工作全國領先地位。

土地開發整理取得新成效。對11個已下達項目預算資金的省以上投資土地整理項目實施情況逐個進行了督查。對已完成項目審計和縣級驗收的項目,及時組織財政、農業、水利等方面專家組成驗收組進行市級驗收。全市7個省以上投資土地整理項目通過竣工驗收,項目總規模6.4萬畝,新增耕地面積5019畝,完成投資7695萬元。累計爭取資金8.64億元,列全省第二、蘇中第一。

三、創新監管手段,國土資源依法行政縱深推進

“片警式”監管實現全覆蓋。按照“片警式”監管的工作要求,全市所有耕地分成了9個一級監管片、152個二級監管片和2003個三級監管片,共設立“片警”1664人,采取“定區域、定職責、定人員”的辦法,將監管片內的地塊分到每一個國土系統人員,建立健全土地執法分區監管、包案查處、責任到人機制。

查案息訪突出嚴肅性。進一步強化國土資源信訪工作的各項措施,及早發現和解決各種信訪矛盾,努力將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全市全年共受理群眾來信1247件,比上年減少13.16%;來訪681批1070人次,比上年分別減少7.35%、23.46%。全年未發生一起省市信訪聯席會議交辦的重特大的涉地信訪案件。深入開展創建土地執法模范縣活動。海門市被省廳表彰為“全省土地執法模范縣”;海安縣被省廳表彰為爭創“全省土地執法模范縣”先進集體。

維護權益體現長遠化。配合市政府起草印發了《市政府關于增調市區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標準的通知》。根據物價上漲等因素,建議市政府對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標準增調一次,市區生活補助費標準和養老金標準分別提高25%和19%。各縣(市)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落實,全面實行征地補償款預存制。對市區征地流程進行了調整完善,明確了職能分工,對各類征地公告文本格式進一步作了規范。

四、規范出讓方式,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工業用地招拍掛出讓不斷推進。南通市繼續全面實行工業項目用地招拍掛方式出讓,新上工業項目全部招拍掛,以競價出讓方式確定土地使用企業。

節約集約利用機制不斷完善。按照規定的定額指標和投資額度審查各類項目用地,堅決核減超指標用地。開發區分局對入區項目的總投資額、投資強度、竣工投產后的產值稅收等多項指標進行綜合考評。

五、注重科技引領,國土基礎服務平臺夯實有力

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對規劃系統、縣鄉級地籍遠程發證模塊、堪丈定界模塊以及網上報批接口等方面進行了調整和完善,豐富和完善了信息化管理的系統功能。在全省率先開發了《土地儲備管理系統》,市區土地儲備實現實時查詢和動態管理。《大通道建設與區域土地資源調控研究》科技課題成果獲得國土資源部科技獎二等獎,填補了我市國土資源科技研究國家級獎勵的空白。國土局國土資源門戶網站建設政務公開測評獲得省級國土資源系統第一名。

地籍、測繪基礎保障作用進一步顯現。全市完成1:5000農村土地調查外業調查、內業建庫工作。全市農村土地調查全部提交省廳預檢。組織實施了二等水準網的復測改造工程,成果被省測繪局驗收評定優秀。對全市地圖市場進行突擊檢查,進一步鞏固專項治理整頓成果。與市城管局、地震局、紅十字救護中心簽定了《基礎地理信息空間信息數據使用和共享協議》,為全市經濟建設做好基礎測繪保障。

地礦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全面完成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回頭看”各項工作任務。在前兩年推廣磚瓦企業使用淤泥制磚的基礎上,重點支持磚瓦企業向長江要泥源。對五山地區地質災害危險區域、隱患點進行排查,在全省率先統一建立“一點一檔”制度。南通市國土生態地球化學調查與評價項目通過省級驗收,成果評定為全國領先地位。

六、深化精細管理,國土資源隊伍建設成效顯著

“保姆式”服務爭先創優。在全省首家提出在全系統推行“保姆式”服務,出臺了《南通市國土資源局關于進一步推進“保姆式”服務的意見》。各地在貫徹落實“保姆式”服務中,根據服務需求確定服務時限,將服務成效納入工作考核,并形成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服務舉措,提高“保姆式”服務質量。

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全年系統副科級以上干部橫向交流7人次,縱向交流4人次,其中單位(部門)“一把手”交流6人次,從地方選任4人到系統內任職。有36名國土資源所正、副所長進行了異地交流。組織開展了新一輪科級后備干部推薦,建立了一支擁有39人的科級后備干部隊伍。

宣教培訓深入開展。扎實推進國土資源法律知識宣傳教育培訓活動。全市共投入培訓經費240多萬元,舉辦各類培訓班130期,培訓11000多人次,實現了“全面覆蓋,應培盡培”目標。積極組織系統內未取得本科學歷的人員報名參加與國土資源管理相關的專升本學歷教育,創新開展國土系統應知應會知識在線學習與測試活動。新聞宣傳、政務信息工作繼續保持全省國土系統領先地位。公務員之家:

國土所建設進一步夯實。深入開展“人民滿意國土資源所”創建活動,全市有6家國土所被省廳評為優秀國土所,全系統達到良好、優秀標準的國土所分別占80%和30%。積極推進國土所硬件建設,全年對全市14家國土資源所進行了改擴建,新增辦公面積18884平方米,辦公條件得到不斷改善。全面開展檔案達標升級活動。41家國土所通過了省二級驗收,23家國土所通過了省一級驗收,海門局和啟東局通過了省特一級驗收,全系統達標率由去年的22%上升到63%。

作風建設深入推進。組織全體黨員干部參觀了改革開放30周年成果展和反腐倡廉展覽,赴鹽城新四軍紀念館、淮安紀念館、體育會展中心等地進行革命傳統和形勢教育等。不斷加強國土文化,成功舉辦了全系統首屆體育運動會,組織開展支援四川抗震救災活動,干部職工積極捐款,繳納特殊黨費。全系統被省文明委表彰為“江蘇省文明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