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調整考察材料
時間:2022-02-04 09:09:00
導語:產業結構調整考察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到2000年,河北省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076億元,是1995年的1.76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560元,由1995年的居全國第13位上升到11位。二次產業結構由1995年的22.2:46.4:31.4調整到2000年的16.1:50:33.9。第產業的基礎地位得到加強,種植業結構調整進程加快,林牧漁業穩定增長、糧食、棉花、油料、豬牛羊肉等主要農產品產只屬全國前列,鄉鎮企業保持快速增長,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第二產業調整步伐加快,冶金、建材、化工醫藥、機械、食品等支柱產業及紡織、輕工等優勢產業在改革調整中不斷提高,一批優勢企業和名牌特色產品逐步發展壯大;交通通信、商貿、旅游、信息咨詢等第三產業得到長足發展,初步形成了行業門類齊全、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的第二產業體系,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推動力量。
河北省有關部門認為,河北產業結構雖然發生了積極變化,但仍存在一些突山矛盾和問題。具體表現為“三低”:一是產品檔次低。主要工業品種初級品多,動密集型產品多,而市場需求旺盛的精深加工和名優新特產品少。全國260種最具競爭力的居民主要消費品中河北僅有3種,新產品產值率僅為3%,低于全內2.1個百分點。二是產業結構優化度低。一產內部種植業比重過大,約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58.8%。二產中采掘業和基礎原材料工業占重工業的比重高達64.5%,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僅占國有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的0.7%。第二產業整體水平不高,新興服務業發育緩慢對經濟增長的推動力不強。二是整體競爭力低。重點企業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對經濟的帶動作用
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工作開始得比較早,從70年代末就圍繞建設能源重化工某地著手結構調整。選入90年代、省委、省政府把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擺在經濟工作的重要位置。1996年省委七屆二次全委會通過了《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調整產業結構的實施意見》,提出全面調整產業結構是振興山西經濟的關鍵。經過二十年的調整,山西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20.7:58.5:20.8調整到1998年的12.9:53.5:33.6。但山西產業結構目前仍存在突出的問題:一是產業素質低,產品低級化的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改變;二是支柱產業單一化,煤炭、冶金所占比重過高;三是與沿海發達省份比山西產業結構調整緩慢,傳統產業優勢逐漸消失,新的優勢產業尚未形成,好的不大,大的不好,缺乏新經濟增長點,國內的比較優勢越來越小。河南省三次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順序由改革開放之初的一二三,到1986年變化為二一三,1992年進一步調整為二三一。特別是“九五”期間,農業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穩定實現了增加糧食生產能力500萬噸的目標。高效經濟作物比重和畜牧養殖業比重進一步上升。工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版效,培育了一批在國內外市場有較強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和企業集團,產業素質有了進一步提高。第三產業比重上升,旅游、房地產等服務業發展較快,正逐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2000年三次產業結構為22.6:47:30.4。當前河南產業結構存在的突出矛盾是產業層次低,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高產品競爭力不強。
二、下一步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
1、河北產業的構調整的基本思路。
河北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是以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為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思想的大解放促進結構的大調整;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的推動作用,抓住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改組國有企業這個關鍵,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積極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貢獻度;加大資產重組和強強聯合力度,培育一批參與國際競爭的“四跨”型大型企業集團;通過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鞏固壯大已有的傳統優勢產業,大力發展特色經濟,積極培育主導未來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充分發揮環京津、環渤海的區位優勢,堅持外資、外貿、外經“三措并舉”,不斷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全力推進河北經濟國際化進程。力爭經過5--10的艱苦努力,全面提升河北產業結構的層次,使產品檔次明顯提高,整體競爭力顯著增強,主要經濟指標和經濟發展水平實現進位,全省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逐步構筑起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結構互補、面向二十一世紀的產業結構新格局。
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堅持的原則:一是市場運作與政府推動相結合。既要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以市場為導向,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在市場競爭中進行結構調整,又要允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各種有效手段,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綜合運用計劃、金融、稅率、產業政策等經濟與法律手段,積極引導結構調整。二是深化改革與技術創新相結合。以改革為動力,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和企業機制,增強企業內在發展動力和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加快技術創新與技術進步,促進產業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三是全面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要堅持突出重點,明確方向,選準重點,率先突破,以此帶動和促進整個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