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綜合開發工作報告材料

時間:2022-05-25 08:25:00

導語:山區綜合開發工作報告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山區綜合開發工作報告材料

尊敬的副廳長、副市長、各位領導:

非常感謝您們蒞臨我縣檢查指導山區綜合開發工作,這是對的關心、支持和幫助。在此,我代表縣委、人大、政府、政協對您們的到來表示熱烈地歡迎!下面,我就我縣的基本情況和山區綜合開發情況向各位領導作簡要匯報:

一、基本縣情

素有“林海明珠、茶祖之源、芒果之鄉”的美譽,總面積7550平方公里,居住著漢、傣、彝等26個民族,總人口29.7萬人,是一個以傣族、彝族為主體民族的自治縣,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46.3%。全縣轄10個鄉鎮135個村(居)民委員會1943個村(居)民小組,森林、礦藏、熱區、能源等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全縣地形以山區半山區為主,屬亞熱帶山區季風氣候。全縣有林地面積894萬畝,占全縣國土面積的79.2%,其中:國有林549萬畝,集體林345萬畝;人均擁有林地30畝;森林覆蓋率74.7%,活立木蓄積量4832萬立方米,是云南省重要的林化、林紙基地;林木年生長量210萬立方米,年凈生長量120.4萬立方米。煤炭儲量700萬噸,石油儲量1200萬噸,天然氣儲量3億立方米,銅礦儲量196萬金屬噸;熱區面積732萬畝,大小壩子23個;水能資源76萬千瓦,可開發利用27萬千瓦;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各民族風俗各異。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和帶領全縣各族干部群眾,不斷深化對縣情的認識,依托資源優勢,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提出和制定了全縣中長期規劃及“十一五”發展思路和奮斗目標: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突出以人為本、加快發展這一主題,堅持“三個三”(以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三化”為重點,打牢交通市政、農業產業、科教文化三個基礎,培植壯大林產、礦電、特色農產業三大產業體系。“實施六戰略”(改革開放活縣、產業項目立縣、綠色工業強縣、生態農業穩縣、民營經濟富縣、科教文化興縣),著力打造“活力、綠色、實力、和諧”,建設富裕文明開放和諧。

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3.28億元,同比增長13%;完成財政總收入2.06億元,同比增長18.4%;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25億元,同比增長22.73%,人均生產總值7834元,同比增長11.8%;農民人均純收入2254元,同比增長1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9400元,同比增長12.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4億元,同比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2億元,同比增長17.5%。實現林業總產值11.8億元。其中,林產工業產值8.32億元,林業總產值、林業工業產值分別占全縣生產總值和工業總產值的50.7%、47.3%,農民人均從林業上獲得的收入達960元,林產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74%。

二、全縣山區綜合開發現狀

1996年,我縣被列為省級山區林業綜合開發試點縣。在省、市有關部門的指導下,我縣成立了專門工作機構,遵循林業發展規律,以“改土、治水、造林、修路、通電”為基本內容,按照“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和“優化體制,活化機制,加快富民、富縣、富行業”的路子,制定了試點方案和山區林業綜合開發規劃,團結帶領全縣廣大干部群眾認真實施。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進一步加速了山區綜合開發進程。經過十年的努力,我縣的山區綜合開發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加快了林區群眾脫貧致富和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步伐,使生態得到保護、產業得到發展、山區農民生產生活得到明顯改善。

(一)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堅持把生態建設放在首要地位,以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為主要載體,積極開展“綠色小康縣”創建活動,年,我縣被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全國綠化委員會、國家林業局表彰為“全國綠色小康縣”,縣內23戶農戶被表彰為“全國綠色小康戶”,全面推進和提升林業生態建設。天然林保護工程順利實施。全縣實施天然林管護207.4萬畝(不含衛國林業局經營區87.8萬畝),封山育林0.919萬畝,實施天保區造林9.5萬畝,促進了生態環境自然恢復;生態公益林管理逐步加強。全縣共區劃公益林214萬畝,對公益林實行嚴格的保護,限制采伐,實施封山育林、撫育、補植、改造,并及時兌現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共兌現了國家重點公益林中央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272.74萬元,使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退耕還林深入人心。全縣共實施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13.5萬畝,其中:退耕還林5.1萬畝,荒山造林8.4萬畝,截止2006年12月,共兌現各項補助資金6239萬元,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改善和退耕農戶的增收;農村能源建設不斷推進。全縣累計建沼氣池達3.4萬口,安裝太陽能1.8萬平方米,節柴改灶4.2萬口,降低了森林資源的低價值消耗,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美化了村容村貌。

(二)后續資源培育不斷加強。制定了實施高標準工程造林的政策措施,全縣以工程造林為主,帶動群眾面上造林,大大加速了后續資源培育的進程,實現了生態與產業的相互促進。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逐步落實林地林木所有權、經營權和收益權,社會各界投資林業、營林造林的熱情高漲,全縣形成了以云景林紙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林業股份有限公司為帶動,社會各界廣泛投資,廣大農民積極參與的林業發展環境。建成思茅松高產脂示范林基地8133畝、種子園450畝,建成“云南省林業試驗示范區思茅松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6萬畝、母樹林2000畝、種子園500畝。1998年—年,全縣累計完成造林120.6萬畝,其中,思茅松造林70.9萬畝,桉樹造林24.6萬畝,其它各種林木造林25.1萬畝。“公司+農戶+基地”造林24.7萬畝。目前,“公司+農戶+基地”模式的桉樹造林,現已采伐1.6萬畝、出材10.4萬立方米,產值3640萬元,農戶獲得收入1560萬元,既保障了林產企業原料供應,又促進了農民增收。

(三)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全縣把發展經濟林作為山區林業綜合開發的突破口,作為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大措施來抓,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突出發展特色經濟,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糧食、畜牧兩大基礎產業得到鞏固,甘蔗、茶葉初步形成了支柱格局,烤煙、蠶桑、橡膠三大產業的培植初具規模,加大了冬農開發和芒果、咖啡、黃梔子四大骨干產業的培植力度,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呈現了快速發展的勢頭。年,茶園種植面積11.4萬畝,產量0.42萬噸;桑樹種植面積1.72萬畝,蠶繭產量120噸;咖啡種植面積0.8萬畝,產量0.8萬噸;橡膠種植面積7.1萬畝,產膠300噸;生物藥業黃梔子種植2.7萬畝,產量40噸;核桃種植面積1.33萬畝,產量27.3噸。糧食種植50.14萬畝,總產量11.6萬噸;甘蔗種植11.06萬畝,產量29.13萬噸;烤煙種植0.95萬畝,產量2.2萬擔;生豬、牛、羊分別出欄13.3萬頭、1.4萬頭和1.3萬只,肉類總產量達1.2萬噸。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13.25億元,增長8.79%。

(四)山區生產條件明顯改善。全縣累計建成不同層次高穩產農田地31.32萬畝,標準園田3.2萬畝,改善灌溉面積3.9萬畝。建成運行的水電站共12座18臺機組,裝機容量2.515萬千瓦,年,實現供電2.6億度,電力產值6000萬元;鄉鎮電網覆蓋率100%,村民小組通電率達83.1%。全縣公路里程達4001公里,其中,村組公路2026公里,實現了全縣村組通公路的目標,有效緩解了山區群眾交通困難。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達到376座,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到92.5%和96.1%。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21.06萬人,參保率80.16%。全縣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改善,增強了山區發展生產的能力。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我縣的山區綜合開發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加快了步伐,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但由于地處邊疆,山區多屬于“老、少、邊、窮”地區,生產生活條件仍然比較艱苦,山區綜合開發工作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一)建設任務重,扶貧難度大

山區的基礎設施薄弱,生產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加快山區基礎設施建設任務重大。部分少數民族貧困程度深,即使已經脫貧的地方,生活條件依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還很弱,返貧的可能性還很大。

(二)山區發展問題突出,保護責任重大

我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山區。而山區雖然資源多樣,但開發成本高,又遠離市場,交通不暢、信息不靈,發展受到多種因素制約,規模化、市場化經營受限。只是靠山區內在的動力發展山區很難在較短時期見效,仍然需要山區外部支持才能加快發展。

(三)資金投入不足,開發難度大

由于地方財力不足,相應的配套資金不能按時足額到位,影響了開發的順利實施,再加上貧困人口大多生活在社會發育程度最低,交通最不暢,信息最不靈的地區,給山區綜合開發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四)人才匱乏,科技注入不足

受山區自然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山區綜合開發工作的科技含量以及科技投入水平明顯不足,“科技興山”和“扶貧扶智”工作缺乏人才支持。部分群眾思想觀念和技術水平相對落后,對新科技、新知識接受較慢,給山區開發項目的實施帶來巨大難度。同時,由于林業科技人才的匱乏,導致已經建立的部分基地散失示范帶動作用。

四、高度重視山區綜合開發工作,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山區綜合開發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我縣是個典型的少數民族聚集的邊遠山區縣,國土面積的94%是山區,林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79.19%。自身特點決定了“潛力在山,希望在林”,山區依舊是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

加快山區綜合開發,保護好生態環境,開發利用好山區資源,發展好特色產業,切實改變山區面貌,對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打造“活力、實力、和諧、綠色”具有重要的意義。山區綜合開發是加快我縣山區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保護生態環境、縮小城鄉差距的有效途徑,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現代林業的重要舉措,是振興山區經濟,促進山區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根本大計,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有效改善我國生態環境的重大戰略舉措。

實施山區綜合開發,大力發展木林竹材及其加工業、森林食品業、森林藥材業、花卉以及森林旅游業等,有利于加快山區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有利于抓住全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及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推進,林地林木所有權、經營權和收益權逐步落實,社會各界投資林業、營林造林熱情高漲的時機,積極鼓勵、支持社會各界投資林業,吸引社會資金向林業聚集,鞏固和擴大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解放和發展林業生產力;有利于將蘊藏在山里的各種資源與山外市場緊密聯系起來,把家庭式的小生產與社會化大生產對接起來,使農民家庭個體與有關經濟組織形成共同體,變分散經營為規模經營,提高山區開發的集約經營水平,保持經濟協調發展。

(二)今后開發的主要內容

堅持“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山區綜合開發基本方略:

——培育工業原料林,以云景林業開發公司和林業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造林為帶動,鼓勵社會各界以“公司+農戶+基地”等形式造林,大力培育速生豐產林和高產脂思茅松,加強后續資源培育。

——發展特色經濟林、竹藤產業、非木材資源產業,結合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因地制宜地發展核桃、板栗、茶葉、橡膠、芒果、膏桐、竹藤、野生食用菌、森林蔬菜生產及加工等產業。

——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大力推廣沼氣、太陽能、節柴改灶,節約森林資源,降低森林資源的低價值消耗。

——開發森林生態旅游產業,以熱帶、亞熱帶動植物群落和傣族為代表的熱帶民族風情為依托,建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開展熱帶雨林生態觀光、熱帶雨林科考、熱帶民族文化生態觀光等活動。

——穩步發展農產業,全面抓好糧食生產。積極推廣優良品種,發展畜牧業,抓好生豬、牛、羊、家禽養殖,加快發展現代特色農產業,鞏固提升甘蔗、烤煙、咖啡等產業,積極發展蠶桑、黃梔子和水產養殖業。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興修水利,發展電力、交通、通訊事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三)目標任務

根據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云南省產業發展研究委員會編制的《縣工業發展規劃》(—2020年),全縣山區綜合開發的目標任務:通過管好現有林,擴大林業結構,增加林木資源,增強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通過支持龍頭林業企業的發展,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至2010年,實現林業產值23億元。完成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138萬畝,實現林產工業產值13.12億元;特色經濟林達31.3萬畝,實現年產值1.6億元;人工竹藤資源達20萬畝,實現年產值2億元;發展非木材產業,實現年產值2億元;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產業,實現年產值1億元。

至2015年,實現林業產值45億元。完成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200萬畝,實現林產工業產值26.18億元;特色經濟林達31.3萬畝,實現年產值3億元;人工竹藤資源達25萬畝,實現年產值4億元;發展非木材產業,實現年產值4億元;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產業,實現年產值1.5億元。

至2020年,實現林業產值86億元。完成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315萬畝,實現林產工業產值48.37億元;特色經濟林達41.3萬畝,實現年產值5億元;人工竹藤資源達30萬畝,實現年產值10億元;發展非木材產業,實現年產值10億元;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產業,實現年產值3億元。

(四)開發的重點

山區綜合開發是全縣輻射面最廣、帶動力最強、最具比較優勢、最有特色的綜合開發,要始終堅持山區綜合開發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集中發展林產工業,重點扶持云景林紙、林業等龍頭企業抓好原料林基地建設。“林業”為全國第二家、云南省首家林業上市公司,生產的“海帆”牌松香、“航天牌”人造板和“云景林紙”生產的“三針牌”紙漿等林產品在國內外有較高聲譽。

今后的開發將圍繞林產業“一區一帶”的扇狀經濟布局,以生態公益林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農村能源建設為重點,加快山區生態建設;以威遠壩為核心,大力發展林紙、林板、林化產業,實現林產業聚集化、規模化;以調整產業結構為重點,、民樂、永平等9個鄉鎮為綠色經濟發展帶,要大力培植工業原料林,種植桉樹等速生豐產林和思茅松等脂林兼用林,到“十一五”期末,計劃完成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138萬畝,保證“兩大公司”吃飽開足。同時,加快非木質林產業、森林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有重點地促進特色經濟林、竹藤等產業發展。

依托資源優勢,做好農業產業開發,積極探索實行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路子,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十一五”期末,要在鞏固提升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縣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一是抓好糧食生產,積極推廣優良品種,糧食產量穩定在11萬噸左右,確保糧食安全。二是要積極發展畜牧業,抓好生豬、牛、羊、家禽養殖,畜牧產值達3億元。三是要加快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實施工業帶動戰略,要盡快引進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努力增加農民收入。鞏固提升甘蔗、烤煙、芒果等傳統產業,積極發展蠶桑、黃梔子和水產養殖業,抓好冬季農業開發。“十一五”期末,全縣甘蔗種植面積達到12萬畝,總產量達到60萬噸,產值達到2.29億元,實現稅收2700萬元;烤煙種植發展到2.2萬畝,產量6萬擔,實現產值4000萬元;發展芒果5萬畝,實現產值6000萬元;桑園種植8萬畝,產值達到1.6億元,干繭產量達1000噸時上建一個繅絲廠。進入盛產期后每年養蠶種24萬張以上,產鮮繭1萬噸以上,實現產值2億元;黃梔子種植發展到3萬畝,年產梔子鮮果9000噸,實現產值1800萬元;現代茶園面積達12萬畝,可采摘面積達10萬畝,產值達3億元;發展咖啡2萬畝,實現產值7000萬元;加快橡膠產業的整合力度,發展天然橡膠20萬畝,采割面積4.5萬畝,實現產值5200萬元。圍繞現代特色農業發展,積極爭取在永平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

(五)開發的原則

1、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不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發展山區經濟。

2、堅持依法依規原則。嚴格遵守法律法規,依法經營。

3、堅持效益統一性原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充分發揮山區的整體綜合功能,促進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的共同發展。

4、堅持系統集合性原則。以科技為先導,綜合利用多學科、多領域的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整合資源,集成技術,搞好指導設計規劃和山區開發。

5、堅持系統相關性原則。協調山區農、林、牧、副、漁的發展關系,促進從單一產品結構向綜合產品開發轉化,處理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有效地發揮系統的相關性。

6、堅持系統層次性原則。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開展復合型、立體型等多層次、多方向開發。

(六)主要措施

1、健全組織,強化領導,確保山區綜合開發工作有序進行。山區綜合開發是一項宏偉的系統工程,為保證這一工程的順利實施,我縣專門成立了“山區綜合開發領導小組”,實施“一個產業一套班子、一個項目一個領導”的組織保障機制,全面加強山區綜合開發工作的宏觀調控和決策指導,加強部門間的協作與配合,有序推進山區綜合開發工作,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2、宣傳發動,培育典型,全面推進山區綜合開發進程。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標語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山區綜合開發的重大意義,激發群眾建設山區、開發山區、美化山區的熱情,為搞好山區綜合開發創造良好的氛圍,培植一批具有較高水平和較強示范帶動作用的農業生產典型。

3、明確責任,規范管理,確保開發項目落到實處。在項目建設上,要結合實際,選準項目,多方考察論證,選出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資源支撐面大、群眾參與面和受益面廣的項目認真組織實施。要管好項目,將項目建設納入目標責任制,層層分解任務,逐級落實責任。

4、落實政策,強化機制,充分調動廣大群眾投入山區綜合開發積極性。爭取優惠政策,在對接產業政策的基礎上,提出山區綜合開發獨有的政策需求和措施。

5、轉變職能,強化服務,為加快山區綜合開發提供有力的支撐。山區綜合開發涉及千家萬戶,需要強有力的服務作保障,今后將進一步轉變職能,完善社會服務,為山區開發搞好信息、科技和產品銷售服務。

6、扎實深化林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林業產權制度,有序推進林權流轉,切實加強林權保護,制定綜合配套改革措施,切實強化各項配套建設,建立長效機制,全面加快山區綜合開發進程。

我的匯報完了,不妥之處,懇請各位領導多給予批評、指正,同時,希望各位領導對我縣的山區綜合開發工作給予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和幫助,并給予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