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設先進個人事跡材料

時間:2022-11-09 11:56:00

導語:公路建設先進個人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縣農村公路建設施工現場,總可以看見一個頭戴施工帽,身背工具包,手拿施工圖的中年人在忙碌著。提起他,德安縣鄉、村干部和農民兄弟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就是被大家親切地譽為“馬路局長”的德安縣交通局副局長孔解偉。

孔解偉畢業于江西省交通技校,*年被分配在縣交通局公路站從事公路工程技術工作,*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年12月份被任命為德安縣交通局副局長。二十多年來,不管是從事基層技術工作,還是在領導崗位上,他始終如一繼往地保持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一絲不茍的工作方法,把滿腔熱忱和全部心血獻給了農村公路建設事業。他像一名行走在鄉村公路上的特殊“行者”,走出了德安農村公路建設事業的輝煌歷程。

以路為家,真抓實干,迎難而上,彰顯一顆事業心

你要是問:德安農村公路有多少公里?每條路的分布情況和路況?這恐怕只有孔解偉才能清楚地回答出來,這些于他而言爛熟于胸的數字凝聚的是他對農村公路建設的心血和汗水。新世紀以來,黨和國家對農村公路建設高度重視,德安縣委、縣政府積極響應上級號召,順應百姓呼聲,下大力氣、投大資金抓農村公路建設,這為醉心于農村公路建設事業的孔解偉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施展才能的舞臺,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使他義無返顧地選擇了拼搏和奉獻,在孔解偉的日記里有這樣一句話:“作為一名交通人,只有視路為家,真抓實干,迎難而上,才對得起組織和群眾的信任。”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僅在他擔任副局長以來,就先后參與了林泉戰備公路、德白路聶車線改造兩大工程和全縣所有的農村公路建設項目,哪里有施工現場,哪里就有他的足跡,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尤其是被人喻為最難啃的“硬骨頭”的林泉戰備路和聶車線改造工程,艱苦繁重的施工生活更彰現了這位“善打惡仗”的“馬路局長”風采,體現了他以路為家的強烈事業心。

林泉戰備路不僅關系民生,更涉及國家安全保障問題,為確保施工萬無一失,他白天蹲工地,督促工程質量,協調解決施工困難,晚上住工棚,加班加點研究施工方案,所有節假日都用在了施工現場。一天晚上,由于村民在征地補償金額上與鄉鎮發生分岐,惡意阻撓施工,與施工隊發生激烈爭執,以至拿出鐵棒等兇器對峙,械斗一觸即發,孔解偉剛從省里出差回來,還未來得及進家門,得知這一情況,不顧旅途勞頓,迅速趕到現場調解,群眾向來尊敬這位“馬路局長”,又得知他不及回家,第一時間來此的情況,主動向孔解偉道歉并撤離現場,從而避免了一起惡性械斗事件的發生,等一切都安頓好已是凌晨四點多,孔解偉這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

聶車線由于地形復雜,地質情況惡劣,野外測量工作艱難復雜,為充分了解路基情況,節約施工設計費用,孔解偉帶領3名年輕的專業技術員,白天頂烈日冒酷暑步行測量,晚上加班熬夜在燈下整理數據、設計圖紙,測量完成了,他也病倒了,可他無怨無悔。正是由于他前期的精心準備,不但在時間短、任務重、人員少的情況下,按時保質完成了施工任務,還為該項目節約了資金200余萬元。

2005年11月,交通部開展“全國農村公路通達情況專項調查”活動,孔解偉帶領兩個小組,對全縣所有村組公路實地調查,為此,他跑遍了全縣81個行政村,早出晚歸,甚至別的同志回家休息了,他還要把當天采集到的相關數據傳送到交通部匯總,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深夜十一、二點,家人和同事都勸他別太累著了,他卻笑笑說:“交通人就是個奔波命,我甘愿做這樣的行者。”他就是這樣任勞任怨,一年下來,局里為他安排的工程車跑了近4萬公里,換了5個車胎,連他的司機都心疼地說:“孔局長,再這樣跑下去,不要說人吃不消,就連車也吃不消啊!”

正直無私,寧做“惡人”,不做“罪人”,彰顯一顆責任心

農村公路建設是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實事好事,是德政工程,更是民心工程,為杜絕“豆腐渣”工程的出現,孔解偉牢固樹立“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工作理念,一手抓建設進度,一手抓工程質量,“國家投資修路,老百姓盼著走上好路,我們只有嚴把工程質量關,把路修好,才能對得起國家,對得起百姓”,這是他在施工現場強調最多的一句話。

農村公路建設工程項目多,每一個工程上馬,孔解偉便成了想承包工程的人追逐的對象,找他的有親戚朋友,還有通過各種關系找上門的,但孔解偉給自己定下死規矩:自己親戚朋友不能承包工程,不稱職的隊伍不能承包工程。正是由于施工隊伍里沒有那些復雜關系,給工程減少了很多麻煩。在工程實施過程中,作為分管農村公路建設的副局長,他經常要在公權與私利的矛盾中做出決擇,孔解偉的準則是:寧做“惡人”,不做“罪人”,他嚴把“三關”(材料準入關、施工規范關、工程實驗關),經常利用中午或傍晚下班時間突然深入工地,檢查工程質量,每次去施工現場都要親自查看材料配比是否合格、施工是否規范、工程管理人員及技術人員是否到位。林泉戰備公路施工過程中,某路段水泥面板厚度不符合建設要求,監理要求施工方重新返工,由于返工會給施工方帶來巨大經濟損失,施工方特請來專家鑒定,有些差異對工程質量影響并不大,施工方由此和監理商量放棄返工,孔解偉知道后,認為不能開這個口子,于是出面來當“惡人”,要求施工方無條件返工,正是他一身正氣、不徇私情的工作作風,使得施工方再也不敢有一絲怠慢,保質保量完成了施工任務,他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了施工方的尊重,贏得了百姓的擁護和信任。

現在,老百姓都會直接打電話給他反映施工情況,還有些百姓來他辦公室面對面的咨詢,真正形成了“全民參與,全民監督”的良好局面,德安農村公路建設的高標準高質量,是與孔解偉“質量第一”的工作理念分不開的,到日前為止,德安縣沒有發生一起由于公路工程質量不過關而引起的百姓上訪事件。

以身作則,刻苦求學,無私授學,彰顯一顆赤子心

德安縣交通局人員少,尤其是技術人員極度缺乏的現狀讓歷屆局領導班子都感到十分頭痛。孔解偉上任以來,在現有的人員范圍內整合有限人力資源,組建了一支由自己親自帶隊的農村公路建設技術服務小組,為提高技術小組的業務素質,已過不惑之年的孔解偉以身作則,在百忙之中擠出時間來刻苦學習專業知識,2001年9月份,他參加成人高考被重慶交院錄取,開始了四年的函授學習生涯,專修道路橋梁專業,由于只有中專基礎,畢業又近二十年,一些專業課程他要前前后后看上好幾遍才能慢慢領會,夜深了,當人們已進入夢鄉,孔解偉依然在燈下苦讀,春夏秋冬,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正是憑著這種堅韌的毅力,2005年7月他終于以優異的成績順利畢業。

在他的帶動下,技術小組掀起了鉆研求學的熱潮,孔解偉也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和工作近二十年的經驗無私相授,當年輕的同志遇到業務難題的時候,他始終像慈父一樣,手把手的教,不厭其煩的講解,并且放開手腳讓年輕人參與實踐,正是憑著這種無私的赤子之心,感動了身邊的同志,讓身邊的年輕同志看到了榜樣,形成了在學習上你追我趕,生活上互幫互助的良好局面,技術小組的成員個個都成為了業務精英、技術尖子,1人已經加入黨組織,走上中層領導崗位,1人受省(市)表彰,1人獲全縣先進個人。不僅如此,孔解偉還高度重視基層工程質量管理人員的業務培訓工作,在全縣范圍內舉辦鄉、村兩級公路建設管理人員業務知識流動培訓班,現場示范,親自授課,累計培訓農村公路建設管理人員386人次,分發《農村公路施工管理手冊》500余份。

一心為公,舍小家,顧大家,彰顯一顆公仆心

孔解偉同志嚴于律己,一心為公,對家庭卻無法顧全。常常是黎明既起,清晨出發到工地,夜深人靜才回家,家庭的重擔幾乎落在妻子一個人身上,為此,他對妻子充滿了愧疚之情。

他妻子是個下崗工人,孔解偉曾經答應幫她找份工作卻一直沒有實現諾言,身邊許多好心人勸他找找關系,甚至不乏自告奮勇幫他解決困難者,他總是婉言謝絕別人的好意,說:“我是工人的子弟,是組織上培養了我,又無比依賴地讓我走上了領導崗位,全縣像我這樣的情況很多,我怎能開口向組織提要求呢。”結果到現在,他妻子都一直待業在家。有時候,妻子遇上雙休日在家做好飯菜,本想全家能美滿團聚一下,但絕大多數時候還是因為孔解偉工作忙碌而不能如愿。高齡父親病重在上海開刀住院時,迫切希望兒子在身邊陪護,孔解偉卻正好趕上一個重要工程脫不開身,沒能在老父病床前盡到孝心,他含淚在電話中對妻子說:“縣里的農村公路建設任務重,技術人員又少,我不能在這個時候離開啊,實在是沒有辦法去陪護,你要代我好好照顧老人,請他老人家原諒我這個不孝的兒子”!樸實的話語折射出高尚的情懷,彰顯出他公而忘私、無私奉獻的偉大品格。

“甘灑熱血和汗水,育得交通樹常青”在二十多年的工作歷程中,孔解偉以自己的偉大情懷敘寫了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創造出了驕人的業績。幾年來,德安縣農村公路建設事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共完成農村公路建設項目74個,總投資1.54億元,新修水泥(油)路315公里,85%行政村都通了水泥(油)路。2004年,交通部副部長馮正霖在視察德安農村公路建設情況時連連稱贊:“我從來沒有想到我們的農村公路建設得這么好,廣大群眾修路的積極性這么高。”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這是孔解偉同志最喜歡唱的歌,這首歌,唱出了他的歷程,唱出了他的心聲,唱出了他的情懷,他一路高歌,一路前行,在德安縣的廣闊大地上,在一條條鄉村公路上留下了這名“行者”的光輝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