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住尋常 豁得出生命

時間:2022-12-04 04:49:00

導語:守得住尋常 豁得出生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采訪之前我看過袁金良在2月份那場大火中的受傷照片。

面目全非,令人揪心。6月30日下午,36度高溫。我在南京市下關區二板橋派出所見到袁金良時,不禁欣慰,除了耳輪和眼下還有些微痕跡,面部基本恢復。要知道,這張臉上當初曾布滿大如乒乓、小如葡萄的水泡,表皮全部揭除。

盡管袁金良自己拒絕這個稱號,但是這場大火使他成為市民心中的“英雄”。到派出所來實習的江蘇省警官學院學生楊文靜和師傅一起去醫院看望袁金良。小姑娘想象穿梭火海的英雄應該長得像高大威猛的阿諾•施瓦辛格。“見他的第一眼,一怔,他不起眼,燒傷使他稍顯丑陋,可他的雙眼堅毅、清澈、明亮……”

袁金良是二板橋派出所的一個普通警察,他的言行像雪亮的鏡子,一下照射出一個普通人內在的質地。

得出性命,守得住尋常。前者是品質的制高點,后者是聚沙成塔的基石。

今年2月14日,大年初六,袁金良已經連續加班5天。中午12點08分,“110”指令:姜家圩34號發生火災。并不當班的袁金良主動和同事王馬林急速趕到現場。大火燃燒,濃煙滾滾,群眾驚亂不安。

袁金良與王馬林一起沖上樓去。當他倆來到火災中心四樓樓梯口時,402室的煤氣包突然發生爆炸,一團火球向袁金良他們迎面撲來。袁金良在嗆人的濃煙中,堅持挨家挨戶地敲門喊人,組織疏散。他三進火樓,背出多個老人。當他開車送受傷群眾到醫院治療時,自己也被醫生扣留下:“你都傷成這樣了,還不趕快治療?!”

袁金良先后救過3次火。轄區火災,民警的職責本來是維護現場秩序。“在那樣的情況下,火場里還有人,你不可能旁觀。”———袁金良說。這種“不可能”早就積淀在他的職業意識里,瞬間釋放出來的力量,使他豁得出自己的生命

袁金良從警7年,社區警5年。社區警務包羅萬象,驚心動魄的時候少,“一地雞毛”的瑣碎多,是工作和生活的常態,但他一直是細致有加、耐心有情。他說,這5年,最實在。

他是社區“活檔案”。1999年5月,袁金良接手清江花苑。為了盡快熟悉情況,袁金良每天利用晚上或節假日上門走訪群眾。白天,他抽空將小區樓房畫成平面圖,不到半年,就將小區情況摸得一清二楚。2002年11月,山東省某市公安局經偵大隊拿著一張照片來到派出所,要查找一個詐騙80萬貨款潛逃的男子,只知道住在定淮門一帶。袁金良看過照片后,馬上想起一個剛入住小區才兩周的稽某。經審查,稽某就是山東警方協查的人。

今年2月6日上午,一名外地口音的老太太來到派出所求助。這位76歲的老人在南京坐錯車,客車司機誤將她帶到安徽一個與她家鄉同音的小鎮。老人身上只有15元錢,萬分辛勞,徒步趕回南京。面對滿臉疲憊的老人,袁金良買來面條,噓寒問暖,直到晚上9點多鐘,終于聯系上老人的家人。望著為她忙碌了一天的袁金良,老人激動地說:“你真是個活菩薩!”

袁金良是個聰明的警察。他的那些立了大功的小發明小創造,使他的社區警角色變得智慧迭出,趣味盎然。

一段時期,清江花苑小區內經常發生電動自行車被盜案件。袁金良想出了給電動自行車上“戶口”的辦法。電動自行車配上兩個牌照,車主留一個,門衛留一個,車子出門,必須牌號一致才放行。經過一年的努力,清江花苑的電動自行車被盜案絕跡。

清風園一夜之間5家被盜,盜者全是從外水管攀爬上樓。袁金良想出安裝“防爬刺”的辦法,在外水管上套上金屬“刺”。果然奏效,此后,小區再未發生過從外管道攀爬入戶的盜竊案。

2000年,清江花苑入室盜竊案由1999年的6起下降到2起。2001、2002年被評為無案件社區,2003、2004年又被評為平安社區。

基層警察是“沉”在市民的海洋中的,沉不到底,就摸不清情況,解決不了問題,這需要實實在在的功夫,光靠聰明還不夠。

調解糾紛是民警的基本功。清江花苑有40多戶境外人員,因生活方式的不同,不免會與鄰居產生矛盾糾紛。明月園某幢一樓有位德國人,喜歡在自家院子里燒烤。晾的衣服總被熏,樓上的老太太不高興了,雙方幾次交涉不歡而散。袁金良上門勸說雙方相互理解,相互體諒,并幫德國人找來一把遮陽傘,告訴他以后吃燒烤時就撐起這把遮陽傘,一起糾紛就這樣被化解。

袁金良脾氣好,同事跟他怎么開玩笑都不生氣,所以大家叫他“開心果”。“開心果”也有“臭脾氣”。去年開始,袁金良成為派出所專職法制員。這個位置重要,為全所各類案件的偵查質量把關;也有權,拘留天數,罰款金額,他說的話管用。

2004年10月份,所里查處一起轄區聚眾賭博案。參與的人員都是轄區里一些有頭有面的個體老板。有個老板在處罰的程序上動起了腦筋,“能不能只罰錢,其它的處罰就免了吧”,抱著這樣的念頭,他首先想到了“袁警”。有人告誡:“袁金良這個人可較真了,不好對付。”該老板非常不屑:只要是人,就能搞定。誰知袁金良始終一句話頂住不松口:“該怎么辦就怎么辦,一切照原則辦。”

從警7年來,袁金良拒收各類禮金、禮品價值2萬余元,多次受到上級嘉獎。“準警察”楊文靜告訴我她的感動。

大火中救人受傷后,袁金良出名了。楊文靜記得他和電視臺記者的對話。

“你出院后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把這些天落下的工作給補上吧,做好本職吧。”小楊說: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我可能沾不上邊;但我會一輩子記得那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