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支書先進事跡材料
時間:2022-05-27 09:10:00
導語:山村支書先進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春到太行,梨花桃花開滿了河南省林州市原康鎮柏尖溝村的山嶺,在鄉親們眼里,這如云似霞的花朵寄托著無限思念——就在數月前,他們深愛的好支書*永遠離去了。
“山村里的山村”與“七個第一”
20*年7月20日,同往常一樣,*早上6點便起了床。實際上,晚上他也沒睡著,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使他擔心山上剛架好的光纜線桿會被雨水沖倒。為了改善村里的通訊條件,好不容易爭取才安裝了一座信號塔,他要到山上瞧瞧。但這些天,身體好像越來越不聽使喚,便隨手帶了幾粒速效救心丸。
中午12點,在山上干了半天活的*胸部開始疼痛,但他看見未完工,就服了兩粒藥繼續指揮大家加固線桿。晚上9點,又是一陣劇痛,他才向在場的同志交代了明天要干的要緊事,摸黑回到家。家人急忙撥打120求救,但一切已經晚了。21日0時許,在村黨支部書記崗位上干了21年的*停止了呼吸。
噩耗傳來,柏尖溝小學校長高鵬偉不相信,老許前幾天不是還和自己商量給學校建操場的事,要他選好地址告訴他嗎?喪偶老人李勤發不相信,一個每到冬天總是給他送去棉襖的好人怎么會走得這樣早;女兒許俊梅不相信,在家人眼中一直鋼鐵般堅強的父親,怎么就來不及向親人道一聲別離,留半句遺言……負責幫扶柏尖溝村的原康鎮包村干部王軍波說,在柏尖溝當領頭人不容易,老許是為了村里的事累死的。
*所在的柏尖溝村,素有“一山九垴十八溝三十六坡”之稱。1000余口人竟零星散落在9456畝山地的24個自然村里,是“山村里的山村”。有一年,村民王愛香生孩子難產。由于山路難行,她被家人用筐子抬到醫院時雖然保住了命,可孩子卻沒能活下來。打通與山外的連接,是山里人祖輩的期盼。
1984年,38歲的*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后他首先想到的便是修路,他和村委一班人決定,用水泥路把24個村串在一起,再修一條通往山里景區的道路。聽到這個消息,整個村子沸騰了,正在生病的李伏山老人激動地說:“我活著的時候沒走過水泥路,死后把我的棺材在水泥路上放一放,我就滿足了。”
開工是艱難的,村里賬上僅有幾千元,對于修路需要的幾百萬元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但這絲毫沒有動搖老許的決心,在村支兩委會上,他堅定地說:“就是有天大的困難,也要把路修起來。”
為勘定線路,他跑遍了柏尖村的每個角落;為落實資金,他一趟趟奔波于村鎮縣鄉間;為加快工期保證質量,他三次暈倒在工地上。他的信念感動了群眾,也使上級領導和有關部門動容,在各方支持下,柏尖溝村的路越來越長,越來越寬。
1992年,他帶領全村干部群眾,動用炸藥36噸,雷管3萬多枚,義務工5萬個,開鑿土石8萬方,歷時100余天,硬是在懸崖絕壁上開通了一條4000米長、8米寬通往柏尖山頂的盤山公路。
1999年、2000年,開鑿土石2萬方,把通往山下僅4米寬的山路改成了9米寬的大道。
2002年,投工3萬多個,動用水泥2800噸,沙石2400多方,硬化了柏尖山觀光大道和通往各自然村的道路,全長達12.5公里。不僅實現了世代山里人走出去的夙愿,也為開發山里旅游資源,提高村民收入奠定了重要基礎。
21年來,*帶領全村人民做成的事何止是修路這一件,又有哪一件不是同樣的艱難。
原康鎮黨委書記申路平說:“誰也不會想到,老許生前在自然條件最差的山村里,創下了7個林州市的第一:辦起第一個食品廠,安上第一臺有線電視,開通第一部程控電話,第一個硬化了村里道路,第一個沼氣改造入戶率達50%,第一個建成農民科技書屋,建成山區第一所標準化小學”。
全村人都在他心里
在柏尖溝采訪,見到的村民幾乎都記得老許的“好。”
村民郭昌泰說“我永遠忘不了他。”妻子出走后,他獨自帶女兒生活,生活難以為繼。老許幫助他用上了電燈,聯系讓孩子上了學;許月芹提起老許就流淚:這位79歲的老人在兒子、丈夫先后去世后,是老許經常上門,送米送水,幫她申請了困難戶救助金,那次下暴雨,老許渾身濕透幫她修補屋頂的漏洞;村民平來德指著身上的傷疤說“沒有老許我這條命就沒有了。”那年他突然骨折,是老許陪他到城里醫院,張羅叫醫生,交住院押金,及時做了手術……
更多的村民記得,2003年,國家號召山區村退耕還林。習慣了種莊稼的農民剛開始懷疑果木能否種活,收成又會怎樣。在兩委會上,*先給群眾算了一筆賬。“上級一畝地發給咱農民50元苗木費,以后每年補100公斤小麥,20元管護費,退耕還林后又能間作藥材種植,美化環境又致富,為什么不同意呢?”為了消除大家的疑慮,老許和其他村支兩委干部,帶頭在自家的耕地上種上了香椿。村民趙寶州起初不理解,*登門7次講政策,算效益。趙寶州感動了:“許支書,啥也甭說了,俺信你。”
在*和村里其他干部的宣傳帶動下,柏尖溝村迅速掀起退耕還林熱潮。一年內,全村群眾建成了500畝精品桃園,加上200畝花椒、雜木,使退耕還林面積達到了700畝。目前,全村6500畝荒山,森林覆蓋率已達到85%。2000年,柏尖溝村被水利部、財政部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示范小流域,村民的年平均收入比退耕還林前增加了560元。
父親留下了最珍貴的東西
狹窄的院子,破舊的老式房屋后墻已經開裂,屋內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這就是當了21年村支書的*的家。
老許一生清貧,從不沾集體一點光。他給村里辦成了那么多工程,最多時年經手100多萬元,可他外出辦事卻吃地攤飯,住親戚家。2002年村里硬化公路,施工隊想順便把他家門前的幾米土路硬化一下,剛搭好模型板,誰知被*知道了,他二話沒說跑回家就把模型拆掉了;村里進行農網改造。*的妻子想用一個膨脹鏍栓,*嚴肅地說,這東西雖然只值幾毛錢,但我們不能帶這個頭。
*當村罐頭廠廠長4年,又當了21年村支書,但他只給家里留下了200塊錢。
“父親留下的是最寶貴的精神食糧,教會了我們怎樣做人。”女兒許俊梅說。作為一個普通的煤礦充燈工,她愛崗敬業,在全市技術比武中獲得第一名,是安陽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她的弟弟自食其力,走出家門創辦了一個小企業為山里人服務,父親去世后,鄉親們希望他當領頭人,他丟下城里的生意和妻女,回村參加選舉接過父親的班……
民主管理和制度建設是*還留下的另一筆長久財富。村委會主任王建才說,老許經常說,一本帳連著萬家心。要記好,要讓全村人都知道,這既是上級的要求,也是取信于民的前提。他本人說到做到,連一塊50元錢的警示牌也要集體研究。在村支兩委院里,記者看到該村2006年第1季度的收支情況工整清楚地寫在醒目的地方。村民說,村里還要定期廣播,這是老許留下的好傳統。
- 上一篇:學校內部素質教育評價論文
- 下一篇:教師素質評價實施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