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郵員先進事跡材料
時間:2022-03-02 08:47:00
導語:鄉郵員先進事跡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灑在郵路上的愛,從愛崗敬業做起。23年前,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鄉郵員的工作苦、累,責任大,可我卻越干越有滋味,因為我從中品嘗到了甘甜。按時投送郵件是對郵遞員最起碼的要求。多年來,我成了投遞線路兩側人家的報時鐘。每天中午,鎮上人都說:“**來了,該煮中飯了。”然后是東家喊西家請,我不去他們就不高興。每到報刊大收訂的時候,不等我開口,就有人主動找上門。有一位用戶沒見到我,干脆將訂報單和800元訂報款放在報箱里由我代訂。這份理解、這份信任讓我感動。
有一年除夕,我一早就出去送報,下午天氣突變,大風卷著雨雪打得人臉上生疼,結了冰的石板路寸步難行。在這種惡劣的天氣條件下,按照規定可以將沒有投完的報刊轉下一班再投。看看郵包里還有不少訂戶們眼下最期盼的《南通廣播電視報》,我馬上丟下自行車,卸下郵包,徒步投遞。當我敲開一家家門遞上報紙時,看到的是一雙雙驚喜和感激的眼晴。那天,我回到家已是晚上十點多鐘了,春節晚會也沒看完整,但那頓年夜飯我吃得特別香、特別踏實。
灑在郵路上的愛,體現在為人民服務中。一個冬天的傍晚,我路過新蒲路張老太家門口時,發現她家門里門外“水漫金山”,原來是水管凍裂了。我急忙操起工具,忙了一個多小時,總算把水管修好了,兩只手凍得又冷又痛?;氐郊液螅业氖痔鄣眠B飯碗都端不起來,愛人含著眼淚把所有的家務活兒都攬了過去,并“命令”我以后不得沾冷水,我雖當時作了保證,但后來還是一次次“犯規”。
做郵遞員經常會碰到“死信”,我總是要想方設法把它們救“活”。多年前,我投了一封來自臺灣的信,信封上寫著“南通市**北洋橋西首沈權收”,可**根本就沒有“北洋橋”。幾經打聽,我得知“新蒲大橋”就是過去的“北洋橋”,但此橋早在1958年就拆了,周圍的人家也早已遷走了。于是,我將這封信帶在身邊,遇人就打聽。經過六個夜晚一個白天的努力,我翻閱了20多麻袋的資料,最后終于在蒲北村五組找到了信中要找的沈權。不久,臺灣的沈老先生帶著家人回家探親時專門找到我,向我表示由衷的感謝。當時我感覺真的很欣慰,也很有成就感。
灑在郵路上的愛,可以從團結互助中得到回報。早在十多年前,我就與**鎮的劉鏡寰老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劉老是南通市里的退休教師,有六個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我每天除了將報刊送到老人家里,還包下了他家換煤氣、買米、打掃衛生、傳信跑腿等幾乎所有的家務雜事。我哪天不來,老人就要念叨:小姚今天怎么沒來?劉老常常備些點心招待我。老人家逢人便說“小姚是黨派來照顧我的親人?!本瓦@樣,我一直陪伴著他到103歲去世。就在他去世前一年市政府舉辦的“萬歲宴”上,老人揮筆寫下“共產黨好”的條幅。
劉鏡寰老人走后不久,我又與無兒無女的吳敬林、張蘭英夫婦結成了幫扶對子。后來,吳敬林老人去世,我像親兒子一樣地為他戴孝守靈、操辦后事,鎮上的人都說,吳老的后事辦得很體面,一點也不比有兒女的差。
今年2月,張蘭英老人病重,彌留之際,我像“兒子”一樣一直守在她身邊。我對她說,媽媽呀,你要吃點東西呀,你不吃點我心里難過。老人終于點了頭,喝了幾口我喂的水,吃下幾口我親手剝的香蕉。當天夜里,老人去世了。臨終前,她留給養女的遺囑是:“我欠小姚太多,等后事辦過了,你一定要請他到飯店吃頓飯。”出殯當天,我早晨四點起床,提早送完報紙,然后趕去給老人抬靈柩。村里人都說:“就是親兒子也不一定能做到這樣,張奶奶真福氣!”現在兩個老人都走了,我的心里特別不是滋味,但想到他們平時不孤單、生病時有人服侍,我的心里就沒有什么遺憾。
其實,我們每個鄉郵員都上有老下有小。我父母73歲,還有一個93歲的爺爺,我和愛人都很尊敬老人。每逢家里吃好的,我們總是要先盛兩碗:一碗送給家里老人,一碗送給幫扶的老人。我們鄉郵員做的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其他人一定會比我們做得更好。我也深信,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奉獻出一點愛,我們的家鄉就一定會更加美好、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和諧!
- 上一篇:郵政局黨委書記先進事跡
- 下一篇:煤炭工業局政務公開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