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休干部創優優秀事跡
時間:2022-11-14 08:28:00
導語:離休干部創優優秀事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早年參加革命工作,離休前曾任縣縣委常委、縣農委副主任等職,八四年離休后回武漢定居。職雖退,但心未退,黨的先進本色未退,仍然懷著對黨的事業的執著追求,踐行著“三個代表”,讓“余熱奉獻,晚霞生輝”,繼續譜寫著人生的新篇章。
月,同志懷著“奉獻余熱,服務桑梓,惠及子孫”的心愿,欣然應允了縣地方志編撰委員會的邀請,擔任《縣志大事記》和政治類的責任編輯。為能夠真實詳盡地反映的歷史,他不顧年邁體虛,四處奔走收集資料。盡管曾擔任過《湖北日報》農業部副主任、《日報》負責人,具有一定的政治經驗優勢和較強的文字功底,但他卻仍然堅持以嚴謹治學的態度,一絲不茍地對待此項工作,將所收集匯總的資料進行反復核對、縝密分析后,整理成篇。經常伏案工作直到深夜,經過六年的辛勤勞動終于輟筆定稿,圓滿地完成了《縣志》的編撰出版工作任務。
同志每每面對成績和贊譽總是心態平和,不但不驕傲、不滿足,而且還語重心長地說:這只是盡了一個普通共產黨員應盡的義務罷了。他不甘寂寞,時常考慮怎樣才能在有生之年為家鄉建設多發揮點余熱、多作點貢獻。他不僅是那樣想的,而且也是那樣做的。那是九二年五月的一天,他得知一百五十元人民幣,就能幫助一名貧困失學少年重返校園,于是就自發地加入到“關協”和團縣委聯合舉辦的“人人奉獻一片愛心,救助失學少年”的活動之中,并毅然將自己離休后在縣志編撰工作中六年來的辛勤汗水-1430元稿酬,全部捐獻給了“希望工程”。
然而,只要熟悉老的人,都知道他經濟并不寬裕,生活也比較儉樸,家里幾乎沒什么新式家俱和家用電器,往往總是一修再修,都舍不得丟。盡管離休干部的醫藥費能夠實報實銷,但他病了也盡可能不住院,往往自己對癥處理,哪怕能為國家節約一分錢也感到高興。一次,因為中風實在撐不住了,才勉強住了幾天醫院,剛好點就買藥回家治療,力爭為國家多節約點開支。其子女收入并不高,條件也并不好,仍然堅持將省下來的錢如數捐給“希望工程”.多年來老堅持在自己有生之年每年拿出一個月工資予以捐獻資助,自一九九七年起捐獻金額已增至1000元/年。除此之外若遇到特殊事件、事例也不忘捐獻,如:九八抗洪期間,捐獻了1600元;二零零二年還加大捐獻,一次性為甘棠潘崗小學捐資1萬元;在一次下鄉考察途中,恰遇泡桐中學改建,于是又當場集資了500元,十多年來捐獻金額已達到2萬余元……
同志盡管年事已高,但卻對“關協”工作樂此不疲,常常利用自己的政治、經驗優勢,幫助、教育青少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至今通過他幫教的對象已達千余人。在任“關協”副主任之后,不顧年老體弱,仍堅持到學校擔任校外輔導員,經常同其他“關協”成員一起深入學校、街道、企業、農村等基層單位,為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法制教育。為密切和融洽與青少年學生的聯系,更好地教育下一代健康成長,他往往忘掉年齡、輩份、職務,真誠地與青少年學生交心談心,開展互尊、互愛、互助、平等的“忘年交”活動,效果較好……
真可謂“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老雖已是耄耋之年,但“老驥伏櫪,壯志不已”,關心下一代和無私奉獻的那種“不須揚鞭自奮蹄”的精神,不僅受到了區委老干部局領導和同志們的贊揚,得到了區委、區政府的肯定以及市老干部局的表彰,而且更重要的是還應和了時代的脈搏,體現了黨員先進性,踐行了“三個代表”,還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周圍的群眾、教育鼓舞著青少年下一代奮發向上和健康成長。
- 上一篇:銀行支行業務科典型事跡
- 下一篇:高校輔導員創優先進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