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十一五”規劃總綱自學提綱
時間:2022-03-16 09:43:00
導語:中央“十一五”規劃總綱自學提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思路
明確4句話24個字: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創新促進社會和諧
(一)立足科學發展
就是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制定“十一五”規劃的理論基礎就是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是硬道理,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就是要抓好發展。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中央強調的發展不是以犧牲資源、污染環境等等為了一時的發展而發展,它必須是科學的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以往盲目的片面的發展觀念,創新陳舊的狹隘的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附:科學發展觀的表述和“五個統籌”: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隨后,同志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貫徹2004年經濟工作的總體要求,重要的是牢固確立和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確立科學發展觀,對于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水平和駕馭全局的能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至關重要。這既是我國經濟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解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和問題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這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深刻闡述和明確定位。
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現實途徑是"五個統籌"
"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五個統籌"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我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途徑。
統籌城鄉發展,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實現全面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國的現代化。必須統籌城鄉發展,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決"三農"問題,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
統籌區域發展。我國幅員遼闊,地區發展很不平衡。促進地區協調發展,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不僅關系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也關系社會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繼續發揮各個地區的優勢和積極性,逐步扭轉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實現共同發展。國家要從宏觀政策上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根據我國當前區域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中央明確提出了促進地區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堅持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也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條件。隨著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長,更加要求社會與經濟共同發展。如果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經濟也難以實現持續較快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各項社會事業雖然取得明顯進步,但總體上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存在著"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弱,這是基本國情。特別是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能源、水、土地、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生態環境的形勢十分嚴峻。高度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與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因此,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世界。關起門來搞建設,只會阻礙自己的發展。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更好地促進我國現代化建設。
同時,要堅持6個原則:
1、堅持保持經濟平穩加快發展的原則。
2、堅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原則。
3、堅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原則。
4、堅持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原則。
5、堅持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原則。
6、堅持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的原則。
(二)著力自主創新
就是要長期持續的發展,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主要是提高“三個能力”。即:一是提高原始創新能力;二是提高集成創新能力;三是提高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三)完善體制機制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加強社會建設和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要以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理順分配關系、發展社會事業為著力點,妥善處理不同利益群體關系,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強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建設,倡導人與人和睦相處,增強社會和諧基礎。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暢通訴求渠道,完善社會利益協調和社會糾紛調處機制。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救援、社會動員機制,提高處置突發性事件能力。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繼續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四)促進社會和諧
促進社會和諧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必要條件。要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從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發展社會事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保持社會安定團結。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二、實施規劃的主要內容
簡單的說就是要明確1、2、3、4、5、6、7,即:1條中心線索、2個主要目標、3個建設、4項改革、5大關系、6個必須、7項任務。
1、一條線索:科學發展觀
2、二個主要任務:一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二0一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二000年翻一番;二是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耕地減少過多狀況得到有效控制。
3、三個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
4、四項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
5、處理好五大關系:內需與外虛的關系時常機制與宏觀調控的關系
發展與穩定的關系經濟與社會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6、堅持六個必須(或者說是6個突出的重點):(1)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發展既要有較快的增長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要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正確把握經濟發展趨勢的變化,保持社會供求總量基本平衡,避免經濟大起大落,實現又快又好發展。(2)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我國土地、淡水、能源、礦產資源和環境狀況對經濟發展已構成嚴重制約。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3)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長期持續發展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4)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在農村和西部地區。要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形成東中西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5)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促進社會和諧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目標和必要條件。要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從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入手,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發展社會事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更加注重社會公平,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保持社會安定團結。(6)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形成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體制環境是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產權制度,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健全國家宏觀調控體系。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在擴大開放條件下促進發展的能力。
7、七項任務:(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2)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3)促進區域協調發展。(4)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5)深化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水平。(6)深入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7)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