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學習<<文選>>心得體會材料

時間:2022-10-19 10:14:00

導語:校長學習<<文選>>心得體會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長學習<<文選>>心得體會材料

文選》內容豐富,涵蓋了新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黨建等各個領域。在文化建設方面,《文選》中有大量的篇幅、精辟的論述和獨到的見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納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系,并就先進文化的重要地位、時代背景、前進方向、根本任務、發展趨勢、工作要求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闡述。下面,我就《文選》中關于新時期文化建設的論述談一點初步的學習體會。

“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重要思想對發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有著全面的指導意義。學習《文選》重要思想,要密切聯系學校工作實際,落實到行動上。縱觀幾年來華僑中學的工作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取得的長足進步,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做好學校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

一、學校工作要貫徹落實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人的發展服務,為人在社會的發展服務。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各類人才,無論是人的培養,還是科學研究,從根本目的來看,學校工作的出發點都應該適應建立在為未來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服務的基礎上。面對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不斷發展,國力競爭日趨激烈的新形勢,我們的教育觀念、教育體制、教育結構、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仍然相對滯后,影響和制約著青少年的全面發展,還不能適應提高國民素質的需要。這正是不斷深化的教育教學改革所要解決的問題。

黨和國家給教育提出的戰略任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學校的任務就是在教育工作中,在課程設置與教法改革的實踐中,不斷創新,努力使學生具有適應未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各種能力。

“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對學校來說,就是指導“生產”教育“產品”的“生產力”是否先進,是否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學校雖不像工廠那樣生產物質產品,但學校是通過教育活動,使學生的素質得到提高。教育的“產品”既具體又抽象,既穩定又不斷變化,既可測量又不可能完全準確地量化。學校的成果可以看培養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看科研成果產生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從一定意義上說,學校的“生產力”取決于學校的教職工(包括管理干部)隊伍。教育教學設施和學生素質或研究對象,學校的所有制分配以及工作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類比為學校中的“生產關系”。在學校工作中,“生產關系”也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多年來,學校在計劃經濟下形成的人員超編、結構不合理,人浮于事的現象比較普遍,嚴重地阻礙著學校的快速發展,教育的“生產力”水平不高。

近年來,我縣教育主管部門順應改革的潮流,開始實行聘任制、合同制,把教師的管理變為合同管理,教職工一律競聘上崗。與此同時,學校給各個崗位制定了詳細的職責,教師工作有了壓力,更有了動力,呈現出人人爭取多做工作,做好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學校工作要貫徹落實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同志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進一步普及教育,提高教育素質和全社會的教育水平”。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任務,都與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中大量的工作要通過學校來完成。學校是傳播文化的地方,學校應當成為促進社會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陣地。

“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要求,指明了學校工作的大方向。從辦學目標到學生的培養目標,從師資隊伍建設到學校設施建設,從教學課程到教學方法,從學校的教育成果到對社會提供的服務,學校都應當始終不脫離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而且應當能夠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學校的辦學目標必須與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一致。學校的教育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繼承黨和人民從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繼承人類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同時,教育又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不斷發展,不斷創新。華僑中學建校十多年來,始終站在我縣基礎教育的前列,華僑中學的辦學目標就是要與進俱進,辦出特色,爭創省級名校,這與堅持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內涵完全一致。

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學校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核心體現。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努力培養“四有”新人。幾年來,華僑中學在注重全面育人的基礎上,特別強調德育工作的實效性,變“一言堂德育”為“民主式德育”,變“形式化德育”為“針對性德育”,變“理論式德育”為“實踐性德育”;同時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注意發揮美育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師隊伍(包括管理人員)的先進是學校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關鍵。教師應當努力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傳播者。華僑中學在保持高尚師德的要求下,不斷提高教師的全面素質,使他們不僅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掌握先進的科學知識和教學手段,在教育教學中肯于鉆研,勇于創新,而且能夠自覺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

教學課程與教學方式的不斷改革創新,與時俱進是學校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具體內容。人類的科學知識不斷發展,教學內容也必然不斷更新;與此同時,為更好地適應人的發展需要,先進的教學方式要不斷探索總結,推陳出新,推廣使用。

學校的教育成果與對社會所提供的服務是學校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結果。培養一代高素質的接班人,是學校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多年來,華僑中學畢業生中涌現出成千上萬的優秀人才,從他們身上可以折射出學校對中國先進文化所做的貢獻。此外,用教師中的先進教學經驗和科研成果,為人的發展服務,為社會服務。現代社會使學校教育擴大“時空”,使他跨出校園,面向社區,面向整個社會,使他不僅關注學生在校時的學習,還將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服務。作為全縣的特色示范學校,華僑中學要充分發揮輻射作用,帶動和支持更多的兄弟學校。

鄧小平同志早在二十年前對中國教育提出的“三個面向”要求,已經成為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重要標志,人民的教育事業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肩負著育才興國的責任。“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應當成為學校教育工作的靈魂,學校樹立這樣的高標準,明確了這個前進方向,就能夠不斷向前,勇攀高峰。

三、學校工作要貫徹落實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六大報告關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論述,特別提出教育要為人民服務。這就是強調人民的教育事業必須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事實上,廣大教育工作者、學校的干部和教職工都在為培養下一代默默地奉獻。但是,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教育戰線中也常常有一些人忘記了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學校利益與社會利益、教育者利益與受教育者利益發生矛盾或沖突的時候,做不到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對學校來說,當前突出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好廣大人民群眾希望子女進入優質學校學習與學校自身發展的矛盾;對教師來說,有一個如何善待全體學生的問題。讓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進入優質學校學習,無疑是代表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好事。

近年來我國處于中小學入學適齡學生的高峰期間,優質學校理應盡力擴大招生。但是,招生人數多了,校舍不能滿足學生上學的需要,同時給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增加了難度,這些顧慮不是沒有道理的,但這畢竟還是站在學校自己的立場上,而沒有從廣大家長和學生的角度,沒有從社會需要的角度考慮問題。必須在規模適度的情況下,努力提高辦學的質量。

《文選》的“三個代表”是強大的理論武器,是學校工作的行動指南。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必須努力探索教育規律,為辦好學校,做好教育工作努力奮斗,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