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救助機制學習材料

時間:2022-01-16 09:30:00

導語:社會救助機制學習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救助機制學習材料

又是社會的義務。具體工作中,首先是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一是責任問題。社會救助是政府的責任。應當是政府主導、社會協助的關系。社會互助以外的任何一項社會救助制度中,政府的作用幾乎毫無例外地體現為承擔主要的救助資金和組織、協調、規范、管理救助工作兩個方面。既便是社會互助工作,政府也責無旁貸地擔負著組織和規范管理的責任。社會和個人的作用主要體現為承擔救助服務工作和在自愿基礎上的捐款捐物。救助資金方面,政府應負主要責任,社會和個人只是處于協調、配合的地位。政府承擔主要的救助資金,國家履行社會救助職責的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表現形式。但是政府負主要責任和社會處于協調、配合的地位,并不意味著在任何情況下,政府救助資金的絕對量必然大于社會救助資金的總量。社會不僅有著開展互助、參與救助的積極性,而且也有著開展互助、參與救助的物質條件。以2003年我市為例,全年接受社會捐贈款達到一百多萬元,救災衣物24萬件,而當年市縣兩級財政投入的救災款為70多萬元,當年的社會捐贈款物就遠遠超過了政府安排災民生活的專項款物。二是機制問題。政策法規和機制具有典型的長效性,要解決救濟工作的隨意性,以及法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標準不準確、程序不規范、資金不保證等問題,就必須在政策法規和機制上下功夫、做文章。政府制定了政策法規,安排人力、物力、財力用于救助工作,動員、組織、協調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那么這時社會就要做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除了積極地出人、出資、出物以外,還要根據政府的統一部署實施救助工作。總之,只有擺正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問題,認真履行政府的責任和社會的應盡義務,才能形成社會救助工作的整體合力。

各部門的傳統分工應當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其次是政府內部各部門間分工問題。政府內部。明確建立由政府主導、民政主管、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社會救助工作管理體制。民政主管,就是民政部門對構建完整的社會救助體系提出建議,從建立社會救助體系的大局出發,對各有關部門和有關工作進行統籌協調。其他相關部門配合,就是各部門從自身職能出發,履行職責,積極配合民政部門做好社會救助工作。進行這樣的分工,理由是首先,社會救助與社會保險、社會福利一起共同構成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無論哪一項社會救助工作,其目的都是為了保障困難人群的基本生活,所以即使把有關社會救助的職能分設在不同部門,加強各項社會救助制度之間的銜接和配合也是十分必要的至少在相關政策法規出臺之前,對各項規定進行統一考察和協調的工作就不可缺少。其次,社會救助體系的組成部分中,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特困救助制度、災民應急救助制度、救助性社會福利服務制度、社會互助制度等工作完全或基本上由民政部門負責,社會救助服務網絡的建設也主要與民政部門相關,只有扶貧開發工作另設了職能部門。因此,由民政部門主管統一協調社會救助工作是最為恰當的第三,社會救助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工作任務艱巨,要做好社會救助工作,就必須做到既有統一又有分工。從而在基層搭建起統一的社會救助平臺,實現救助信息的暢通、共享,形成“一口上下”運行機制,有效地利用社會各界中的救助措施,提高社會救助的效果。

上下級政府都有責任。應該建立健全救助經費分級負擔、救助工作分級負責制度。救助經費方面,第三是上下級政府間的責任問題。社會救助工作中。上級政府應當承擔主要責任。特別是隨著各項救助制度的建立健全,經費供求矛盾越來越突出。要有效地實施社會救助,建立救助經費分級負擔的制度,增加各級財政的投入已經成為關鍵問題。上級政府對下一級政府,特別是相對貧困落后地區必須加大支持力度,承擔重要責任。同時,為防止下級財政過分依賴上級財政,上級財政在下撥社會救助經費時一般應要求下級財政提供相應的資金配套,如果下級財政配套經費不到位,上級財政則停撥或減撥下一年度的救助經費。至于救助工作責任的劃分,也應該根據救助任務的大小,建立分級負責的制度。此基礎上,上級政府應當更多地承擔制定政策、建立各項管理制度和協調各方力量配合行動的責任,而把實施具體救助的任務交給地方去做。總之,只有正確解決上下級政府的責任問題,分別履行各自的責任,才能有效地實施社會救助工作。

現金與實物救助是社會救助的主要手段,第四是現金、實物與服務救助的密切配合問題。一般而言。服務救助是對現金和實物救助手段必不可少的補充。現金和實物救助是所有社會救助手段中最有效、最常用的手段,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貧困人口的不同需求,也能起到有效的救急作用。但是現金和實物救助的方式,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貧困人口來講,如果沒有來自外界的服務救助,生活困難仍然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因此,服務救助是社會救助的一種不可缺少的補充手段。只有充分發揮現金、實物救助與服務救助的密切配合,積極建立和完善各種服務實體和服務設施,廣泛深入地開展社會互助活動,充分發揮服務救助的補充作用,才能有效地解決貧困人口的生活困難。

傳統城鄉三大差別正在逐年縮小。南方發達省份已走上城鄉一體化的路子,第五是城鄉社會救助工作的平衡發展問題。城鄉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市南郊城關鄉的城鄉區別已非常小,乃至于基本一體,甚至有超越城市的趨勢。但經濟欠發達乃至落后地區的城鄉差異仍有較大的距離。因此,一定時期內,城鄉發展可以有先有后,社會救助的方式方法和救助標準可有所不同,但任何時候都不能只重視城市而忽視農村,或者只重視農村而忽視城市,而應當堅持城鄉并重。這里應重點考慮到國民待遇平等的問題,這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服務于廣大困難群眾,保障其生存權,國家履行職責,保障公民權利最直接的體現。當然,城鄉社會救助體系不一定在任何方面都要保持同樣的步伐、同等的水平。城鄉差別,一個長期存在客觀事實。城鄉社會救助制度應該在先后次序、救助方法、救助水平、救助主題等各個方面有所差異。同時,城市有責任,也有義務幫助、支持農村建立適合農村情況的社會救助制度。近年來,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比如扶貧濟困送溫暖活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各部門、各單位的定點扶貧活動等等,今后應長期堅持下去,并不斷地予以完善。

單個看來,第六是健全、完善、規范社會救助體系的途徑和方向問題。目前的各項社會救助制度。都有相對完整的政策法規、比較系統的工作體系和較為明確的工作思路,但整體而言,仍然比較明顯地存在著法規不健全、工作不規范、整體效益差、工作手段落后等問題。為此,要健全、完善、規范社會救助體系,發揮整體效益,就要繼續加大法制化、社會化、信息化的力度。加大法制化力度,就是通過在基本法、專項法規和部門規章三個層面加快立法步伐,盡快制定有關社會救助的法律法規,明確各項社會救助制度在救助對象、救助標準、救助方式、救助主體方面的區別與聯系,使所有的社會救助工作形成一個規范、有機的整體,發揮出整體合力。加大社會化力度,就是通過救助對象的全覆蓋、救助主體的多元化、救助方式的配套化、救助隊伍的專業化與志愿者相結合,充分發揮各項社會救助制度的應有作用。加大信息化力度,就是通過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力推行信息管理,構建一個統一的社會救助管理服務網絡,真正實現救助資源信息共享,為社會救助工作實現完善配套、科學規范、高效運作提供保證。

除了上述幾個需要特別注意并正確解決的問題以外,努力構筑社會救助體系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認識、研究和解決,比如社會救助與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的關系問題,提高各類社會救助工作人員素質的問題,建立完善的社會救助體系的步驟問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