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局環境保護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時間:2022-07-22 09:32:00

導語:環保局環境保護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保局環境保護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加強和完善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建設,是適應新時期環保工作新形勢和新任務的現實需要,是推進環保工作歷史性轉變的有力保障,是健全環境保護長效管理機制的有效舉措。

環境保護制度建設必須符合生態環境演變的規律,必須合乎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必須體現環境保護自身特點與規律,必須遵循法治化建設的要求。由于國情和省情的差異性決定了環境保護道路的多樣性,為此,××省的環境保護制度建設要從國情、省情出發,要遵循生態演變規律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要把發揮政府的作用與市場機制的作用結合起來,把經濟手段、法律手段、技術手段與行政手段有機結合起來。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中把握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建設。

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分類與框架構建

(一)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分類

從制度的屬性來分,環境保護制度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約束制度組成。從制度的實施手段來分,環境保護制度分為強制性手段、選擇性手段和教育手段3種。從制度的責任主體來看,環境保護制度主要包括針對政府環境管理主體的環境管理制度、針對企業環境治理主體的環境治理制度和針對公眾環境監督主體的環境監督制度3類。

(二)環境管理主體的制度框架構建

1.完善環境管理體制

一是創立流域環境管理機構,增強環境管理的科學性、統一性。二是強化綜合決策和協調體制,明確政府各部門的環境管理職能。三是延伸環保機構“觸角”,完善基層環境管理體制。四是完善環境管理機關的內部行政體制。

2.完善環境保護制度供給機制

一是要切實發揮規劃的引領和導向作用。二是要加快環境標準制訂。三是要創新有效的環境政策。四是要不斷完善××省環境保護地方法規規章體系。

3.完善自我約束機制

要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落實環境管理責任制,有效履行地方政府的環境保護責任與義務。強化外部監管,加強環境監督管理約束機制建設,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環境管理的自我約束機制。

(三)環境治理主體的制度框架構建

1.強制性制度建設

企業(排污者)大都是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的,而獲取高額利潤的有效途徑就是降低生產成本。因此,要通過完善政府為主導的強制性制度,監督企業(排污者)依法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防止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污染,并轉嫁給社會或其他治理主體。從預防性強制制度來看,預防性制度管理理念要從濃度控制和末端控制向總量控制和全過程控制轉變。從制止性強制制度來看,主要包括飲用水源環境保護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污染強制淘汰制度、重點監管區制度等。

2.激勵性制度建設

要按照“排污要成本,治污有效益”的原則,制訂一套以環境經濟政策為主、非正式約束制度為輔的激勵機制。就目前而言,一是要通過設立環境污染整治專項資金,調動企業治污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要建立企業環境信用制度,對企業實行環保信用管理;三是要結合污染減排的形勢,研究提出排污交易的制度,研究和建立綠色金融、環境責任保險、上市公司環境績效評估制度,促進資本市場的綠色化進程,保障環境治理主體的“治污收益”;四是要完善排污收費制度,真正體現排污收費的經濟杠桿作用等。非

正式約束制度是企業(排污者)自我規范環境行為的重要手段,積極推進企業清潔生產、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等制度。在完善非正式約束制度方面,還應注重企業環保社會責任制度建設,研究制定相應的社會責任標準,逐步建立企業環保社會責任認證體系,強化媒體監督功能,促進和激勵企業確立社會責任的意識。

3.懲罰性制度建設

懲罰性制度應包括宏觀的環境政策調控和微觀的具體環境侵權行為的懲罰。要從宏觀角度形成全社會推進節能減排行動的宏觀調控政策,從微觀角度打擊違法企業(排污者)故意對他人或公共環境利益造成損害的環境侵權行為,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提高環境違法成本,有效防止企業環境成本外部化。

(四)環境監督主體的制度框架構建

1.公開性制度建設

環境信息公開是社會公眾參與環境管理的重要前提,要將信息公開的途徑、形式和程序做出詳細規定,使社會公眾參與既名正言順又有章可循。

2.參與性制度建設

要進一步拓寬環境保護社會公眾參與的渠道,建立健全社會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環保部門依法決定相結合的環境行政民主決策機制,完善環保部門的內部決策規則和行政決策程序。

3.監督性制度建設

要加強社會公眾、民間環保組織和非政府組織監督性制度建設,對環境管理主體的不作為或作為顯失公正的行為,對環境治理主體造成環境污染事故、危及環境安全等行為進行社會公眾監督。另一方面,要積極推行與環境保護有關的非正式制度,完善有關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體系,特別是要進一步發揮媒體的作用,在全社會形成“保護和改善環境為榮,破壞和污染環境為恥”的良好氛圍。

環境保護制度建設的四個重點

(一)加強和改進環保規劃工作

要建立層次分明、功能清晰的規劃體系,健全規劃實施的保障機制,確保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一是統籌發展規劃;二是實施空間區劃;三是推進專項規劃;四是制訂區域規劃。

(二)加強地方環境標準建設與管理

要根據地方環境保護標準的制修訂權限,從××省的環境特征、產業特點和環保工作需要出發,制定符合現階段經濟社會實際和發展需要的環境質量、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及重點污染行業環境準入標準。主要包括:積極編制××省地方環境保護標準規劃。提出××省地方環境保護標準的制定計劃,建立項目庫,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重點確定2009~2012年××省地方環境保護標準制修訂目錄。加強地方環境標準建設。一是環境質量標準建設;二是污染物排放標準建設;三是其他環境保護標準建設。

(三)完善和創新環保政策

1.制定和完善環境管理政策

一是要全面推行規劃環評;二是科學實施總量控制制度;三是嚴格落實環境管理責任制;四是完善污染減排制度;五是加快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六是強化交接斷面水質管理制度;七是繼續推進重點監管區制度;八是積極推進社會公眾參與制度。

2.改革和創新環境經濟政策

一是健全完善生態補償機制;二是探索建立排污總量指標的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三是規范和完善排污收費機制;四是建立和完善環境財稅政策;五是探索完善綠色系列政策。

3.推進和落實環境技術政策

制定和完善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篩選適合××省的污染控制最佳可行技術,一批污染控制技術要求和工程技術規范;鼓勵或限制發展的環境技術、裝備目錄。推行清潔生產審核,逐步健全鼓勵企業持續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的引導機制。推廣環境管理體系(iso14000)認證,加強引導環境標志產品認證。

(四)完善和強化環保法規體系

在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框架下,通過立足××省省情與借鑒其他省份先進經驗相結合,通過制定新法和修訂現有法規規章相結合,進一步完善××省的環境保護地方法規規章體系。一是要重視環境法制基礎和空白領域環保立法研究;二是多方法分層次推進人大環保立法工作;三是積極推進政府規章的制訂。

環境保護制度實施的六大執行體系

(一)組織保障體系

要形成環境管理既統一監管又分工協作的部門協調機制,同時要建立健全責任分解,落實考核體系,完善責任追究制度;要進一步完善區域協調機制,要進一步充實環保工作力量;要進一步明確局內各部門的制度建設任務,做到各負其責。

(二)監測預警體系

近期要重點建設和完善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系統、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應急預警體系、環境監測監控平臺等,做到數據準確、傳輸及時、方法科學;全面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及時跟蹤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變化情況;準確預警和及時響應各類環境突發事件,使環境管理形成主動、事前、預防、積極的環保工作新格局,確保環境安全。

(三)技術支持體系

必須大力發展環境科學技術,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從環境戰略研究、環境政策和立法研究、環境應用科技和環境標準研究等方面,選擇一些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關系××省環境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領域,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加快推進環保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創新研究團隊和科技創新基地建設,以技術創新促進制度建設。整合資源,加強合作,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成立由知名專家組成的××省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建設智囊團,為××省環境規劃、標準、政策和法規的制定修訂工作提供技術咨詢。

(四)設施支撐體系

要按照城鄉統籌的要求,規劃各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和完善城鄉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業廢水、工業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污泥等集中處理設施。加快推進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的一體化、標準化進程。

(五)執法監管體系

應重點針對××省環境執法面臨的問題,加強環境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人員素質和能力,健全完善環境執法監督體系,做到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力、高效運轉,切實把環境保護納入法治化軌道,維護環境保護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嚴格落實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責任制,完善部門聯合執法和重點環境案件移送督辦機制,通過掛牌督辦、事后督察、責任追究等措施,加大環境執法監察力度。

(六)資金籌措體系

應加大政府的公共資金投入,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和有關環保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的環保投融資機制,以解決環境投入不足的問題。同時,要加強對公共財政投入的監管和績效考核。要制定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多元化投融資政策,鼓勵和支持民間團體等社會資本投向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事業,積極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項目的市場化進程。在當前,特別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促進投資主體多元化、運營主體企業化、管理行為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