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公平探析與科學發展觀論文
時間:2022-04-24 11:05:00
導語:社會公平探析與科學發展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自古以來,實現社會公平就是人類追求的一個目標。本文主要論述在現階段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現社會公平的具體途徑。要真正實現社會公平必須從發展、觀念、制度、民生、政府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從根本上為實現社會公平奠定基礎、創造條件、提供保證。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社會公平;實現途徑
Abstract:Sinceimmemorialtime,ithasbeenagoalforhumanbeingstoseeksocialequity.Thispaperinvolvessometentativeapproachestorealizesocialequityatthepresentstage,withthe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Thedifferenceinpersonalincomeofasocietyisamirrorandascaletomeasuresocialequity.However,theultimaterealizationofsocialequitydependsmuchontheeffectivemeasuresbasedonthesocialdevelopment,socialvalues,socialsystems,people''''slivelihoodandgovernment''''spolicies,etc.Onlyinthisway,cantheidealsocialequitybefundamentallyachieved.
Keywords: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socialequity;realizationapproach
自古以來,實現社會公平就是人類追求的一個目標。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涉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但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也是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體現,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條件。本文主要論及的是在現階段,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探索實現社會公平的具體途徑,真正實現社會公平。
一、現階段實現社會公平的提出
社會公平總是和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具體實際相聯系的,是歷史的、具體的。因此現階段實現社會公平必然也是與當前社會發展的特定條件分不開的。當前我國最大的實際就是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的總體水平還很落后,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還比較低,社會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特別是目前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國社會正處于巨大的社會轉型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人們之間的收入差距在逐漸地擴大,如果任由其發展下去,勢必與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不符,有違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與宗旨。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鄧小平曾經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鄧小平晚年十分關注這個問題。1993年在一次談話中深刻指出,12億人口怎樣富裕起來,富裕起來以后財富怎樣分配,這都是大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比解決發展起來的問題還困難。我們講要防止兩極分化,實際上兩極分化自然出現。要利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各種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鄧小平同志曾就可預計的貧富差距問題指出:“什么時候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在什么基礎上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要研究。可以設想,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時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2]現在應該說已經到了鄧小平同志所說的“突出地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了。
為解決經濟發展進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斷擴大的問題,黨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既要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又要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調節過大的收入差距,規范分配秩序。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強調要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采取切實有力措施解決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針對當前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矛盾比較突出的問題,提出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這就把公平問題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這充分說明,收入分配問題和社會公平問題已經成為現階段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亟待解決的問題。
盡管有關社會公平的概念歷史悠久,但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公平的。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真正實現社會公平提供了政治保證和制度保證。改革開放近30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也為實現社會公平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二、影響社會公平實現的主要因素
社會公平是指人在社會中都應獲得公正、平等的地位和待遇,它包括權利平等、機會平等、法規公正、分配公平。收入分配最能夠體現出社會公平與否,是衡量社會公平的最直觀的尺度,此外還有其它一系列因素。探析實現社會公平的途徑就要從根本上找出影響社會公平的主要因素,對癥施治,才能治標又治本,真正實現社會公平,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社會公平的實現取決于多種因素,主要的有以下諸種:
1.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任何社會的公平都是歷史的、相對的,總是與一定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而言的。我國近30年來盡管經濟發展速度很快,經濟有較大增長,但總的來說,經濟的實力還較薄弱,在較大程度上制約著社會公平的實現。
2.制度因素。社會制度或體制的最主要功能就是規范和調整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不同群體之間、民眾與政府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社會中各種資源的配置關系,制度對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必須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3.社會公平集中體現在如教育、就業、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方面。對一般民眾而言,教育程度的高低決定了人們的勞動技能及綜合的能力與素質,從而決定了就業狀況及收入水平,尤其是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可以說,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同時良好的教育制度還具有規避社會沖突的潛力,有助于和諧社會建設。實現充分就業是緩解貧富差距、大面積地消除貧困現象的有效途徑。對于勞動者來說,就業意味著擁有了相對穩定的經濟收入,意味著能夠進行一些必要的平等的社會活動,意味著能夠積極地融入社會[3]。對于實現廣泛意義上的公正、維護社會穩定,從而確保社會的安全運行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醫療關系到人們的健康和生活水平,與每一個人都密切相關。社會保障主要是通過社會救助、社會養老保險、醫療社會保險、失業社會保險、社會福利以及社會優撫等多個方面的措施來實現社會公平和社會安全,確保每個人有一個合理的基本生活水平。社會保障是對社會成員基本生存底線的確保,從而實現社會的公平和社會的安全運行。從某種意義上講,保障程度的高低同社會的公平程度、穩定程度是成正比關系的。
4.社會的公平觀念。一個社會是否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平的氛圍,關系到人們遵守社會公平規則的程度。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公平理念的人會按照公平的規則行事,在公平的原則下維護自身的權利與利益,同時尊重他人的權利與利益。
三、現階段實現社會公平的途徑
不同的社會制度、不同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賦予社會公平以不同的內涵及其實現方式。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要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要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在實現社會公平問題上落實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第一,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基本前提。經濟的發展、社會財富的充足為更好地實現社會公平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所以現階段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義,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大力推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發展中解決社會不公平問題。同時要從單純追求GDP的片面增長轉向實現科學的發展,堅定不移地貫徹科學發展觀,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社會的物質基礎,推動經濟又好又快地協調發展。
第二,在實現社會公平過程中貫徹“以人為本”。其基礎是對人的尊重,即應保障社會全體成員都平等享有最基本的權利。作為社會公民,無論其身份地位如何,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應當受到起碼的尊重,享有與其他人同樣的基本權利,沒有任何人是可以被歧視的。民主權利是公民基本權利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堅持以人為本,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提高政府行政的透明度,擴大公民的“知情權”,制約違背社會公平的權力濫用。保障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充分體現和發揮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和作用,確保人民群眾當家作主,才能為實現社會公平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三,社會公平的制度體系建設是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要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和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著眼點,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階層群眾的利益,在促進發展的同時,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制度改革和創新,不斷完善鼓勵創造社會財富又維護社會公平的制度體系:完善民主權利保障制度、健全各種法律制度、完善司法體制、健全公共財政制度、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使社會公平的實現有制度的保障。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依法逐步建立起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保障社會公平的各項制度中,收入分配制度是其中的關鍵環節。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激發人們的創造活力,有利于維護與促進人的發展,這是保證社會公平的核心,因而也成為社會制度所要規范和調節的最重要的內容。
第四,國家是統籌兼顧實現社會公平的主導力量。社會公平不可能在市場經濟中自發實現,必須發揮政府的作用。因此必須完善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立和健全國家的宏觀調控機制,由國家對社會公平的實現進行干預和調節。公共財政是政府有效提供公共服務的經濟基礎,它的基本職能是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要建立統一、公開、公正、高效的公共財政制度,把更多的財政資金投向教育、衛生、文化、就業再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公共基礎設施等民眾關注的公共服務領域,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統籌兼顧,調節收入分配,緩解社會矛盾。要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維護社會安定局面,從而確保社會的安全運行和健康發展。
第五,大力倡導社會公平正義理念和培育公平正義精神。公平觀念缺失的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公平的,就像文盲無法領略詩歌的美。中國封建社會遺留下的等級思想、特權觀念根深蒂固,阻礙了社會公平、平等理念的成長發育,是實現社會公平的不利因素。這就需要政府、教育、宣傳等部門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大力倡導社會公平正義理念和培育公平正義精神,盡可能營造公平的社會氛圍,使社會公平的理念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2]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p110~111,p374.
[3]吳忠民.社會公正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p195.
- 上一篇:淺析科學發展觀的現代價值論文
- 下一篇:科學發展觀產業轉移路徑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