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深刻理論內涵

時間:2022-06-02 04:40:00

導語: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深刻理論內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深刻理論內涵

發展觀是對社會發展一般進程的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正確的發展觀是對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不同的發展觀,在實踐上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不同的導向作用。正確的發展觀是正確的導向。不同的發展觀會導向不同的發展結局。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系列不協調問題,和我們領導干部頭腦中發展觀念的導向作用是有一定關聯的。解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健康、不協調的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健康、快速發展,在領導干部中一定要破除發展是單一的經濟發展,發展經濟就是單一的發展GDP,而忽視社會全面發展的片面發展觀念;一定要破除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追求單純的物質指標,而忽視人的全面發展的只見物不見人的片面發展觀念;一定要破除只顧眼前而不顧長遠的追求發展短期化目標,而忽視可持續發展的片面發展觀念。

科學發展觀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基礎上的,是受更高層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的。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必須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觀、方法論的高度上搞清問題。只有理論上的清醒和徹底,在發展觀念問題上才能清醒和徹底。

一、一定要從辯證思維方式出發,解決好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和把握

從世界觀、方法論上來說,片面的發展觀就是離開了唯物主義辯證法,在思維方式上陷入了主觀主義、形而上學的誤區,說到底是在世界觀、方法論上出了問題。

唯物辯證法是觀察、分析、解決發展問題的最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一定要從辯證思維方式出發解決好對發展的科學認識。什么叫發展?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事物運動可以有不同方向的運動、不同形態的運動,比如有向上的運動,有向下的運動;有前進的運動,有后退的運動;有可持續式的運動,也有間歇式的運動。發展是事物的一種運動狀態,但又不是事物的一般的運動狀態,而是特指事物向前而不是倒退的前進的運動;是向上的而不是向下的,是由低級向高級進步的運動;是由小到大的,由舊到新的,由落后到先進的,不斷地推陳出新的創新運動。在原有基礎上的重復,甚至倒退的運動都不是發展。當然,發展作為事物運動的狀態,也有快,有慢;有單一的,有全方位的;有不平衡的,有均衡的;有不協調的,有協調的;有一時的,也有持續的。也就是說,發展有正常的、健康的、協調的、全面的、合理的,也有不正常的、不健康的、不協調的、不全面的、不合理的。總之,從唯物辯證法的世界觀、方法論意義上講,發展就是事物辯證的運動過程。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會事物??茖W的發展觀就是辯證的發展觀。

如何全面把握辯證的發展觀呢?

第一,辯證的發展觀就是對立統一的發展觀。

什么叫辯證的發展觀,首先要從辯證法的根本規律的角度來認識。矛盾是辯證法的根本法則,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本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法則,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一切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本身的內在矛盾,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舊矛盾解決了,新矛盾又產生了;矛盾是事物客觀存在的特性,矛盾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矛盾本身無所謂好,也無所謂壞,矛盾的解決才是好事,矛盾的積累不解決是壞事,前者是前進,后者是倒退。辯證的發展觀實質上是矛盾的發展觀,具體講,舊矛盾解決,新矛盾又出來了,往復循環,事物才向前發展,有矛盾才發展,事物是以矛盾發展為動力的。發展就是事物內部矛盾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的過程,辯證的發展就是對立統一的發展過程。

科學的發展觀,從根本上說,其哲學依據就是發現矛盾、認識矛盾、解決矛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說到底,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世界觀、方法論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矛盾。講科學的發展觀,就一定要高度重視和認識當前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一系列矛盾和人民內部的一系列矛盾,對這些矛盾有清醒的認識,提出適當的辦法加以解決。

斯大林在領導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由于沒有前人經驗可資借鑒,一定程度上離開了唯物辯證法,陷入了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犯了不可彌補的嚴重失誤。從辯證的發展觀角度來總結,斯大林沒有正確認識和處理前蘇聯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系列矛盾,導致矛盾積累、惡化,直至激化。

第二,辯證的發展觀就是全面的發展觀。

辯證的發展觀,還要從“系統的集合體”、“過程的集合體”的角度來認識。任何事物發展都是一個系統的發展過程,事物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系統工程。發展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過程,也是一項全面的系統工程。因此,在發展過程中要全面地兼顧到系統構成的各個要素,事物辯證的發展應當是系統的、全面的、保持內在各要素均衡的發展。也就是說,任何健康的發展,都應當是全面的發展,而不能是片面的、畸形的、不均衡的發展。發展是辯證的,就應該是全面的發展,不能是單一的發展??茖W的發展觀就是全面的發展觀。

社會發展是全面的,必須看到它是一個社會發展的系統工程,必須系統地全面地推進社會發展。只有經濟發展,忽視其他發展,最終其他社會發展會拖住經濟發展的后腿,社會整體發展還是上不去;只有城市發展,不解決農村發展,農村拖住城市后腿,最終社會整體發展還是上不去;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只有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不大力推進中西部發展如西部大開發,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也不行。

第三,辯證的發展觀就是協調的發展觀。

辯證的發展觀,還要從普遍聯系原則的角度來認識。辯證法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原則。一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與其他事物的普遍聯系中存在的。一事物離開與其他事物的聯系,就談不上存在,更談不上發展。普遍聯系,實質上就是講事物的發展必然是協調的、兼顧的,否則,就是畸形的發展,甚至是倒退和停頓。事物正常健康的發展是協調的發展。一個孩子的發育成長,不能腦袋越來越大,腿越來越細或者肚子越來越大,這些都不協調。事物發展如此,社會發展也是如此。辯證的發展就是協調的發展。

第四,辯證的發展觀就是可持續的發展觀。

辯證的發展觀,還要從連續的、保持一定后發力的角度來認識。辯證發展是講連續性的、有后續的發展,是要求保持內在后發力的發展。老百姓講“不怕慢,就怕站;不怕慢,就怕停;不怕慢,就怕時好時壞”就是這個道理。人類個體發展有這樣的例子,有的小孩一生下來三個月,就變老了,成了小老頭了,他沒有可持續發展能力了。任何一個事物的發展,包括社會發展,一定要有可持續的發展能力。健康的、正常的發展應當是持續的、內在的、有后勁的發展,科學的發展觀就是可持續的發展觀。

從世界各國發展的歷史和現實來看,可持續的發展必須注重三個資源的可持續性:一是物的資源的可持續性。自然資源、環境、能源等等,能否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必須考慮的發展戰略問題。從資源和環境方面看,我國可持續發展形勢嚴峻。人均水資源僅相當于世界人均水量的1/4,約1/6的中國城市缺水,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能源短缺問題嚴重,人均能源資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的一半,油僅為1/10。二是人文資源的可持續性。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知識、信息、文化資源是重要資源,人文資源是不可或缺的同物的資源同樣重要的資源。如果對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投入不足,人才資源、文化資源、知識資源也會面臨枯竭和耗盡。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文資源的缺乏比物的資源缺乏更可怕。世界發展史中,很多物的資源匱乏的小國、窮國,靠人文資源發展很快,比如新加坡、以色列。在對待可持續發展資源問題上,要反對人文資源不是可持續資源的錯誤傾向。三是政治資源的可持續性。良好的民主政治,健全的法律體系,穩定的政治格局,堅強的領導核心,這些都是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政治資源。任何一個動蕩的、秩序紊亂、政治文明不發達的國家都是無法正常持續發展的。保持可持續發展,輕視物的資源不行,輕視人文資源、政治資源也不行。

從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來看,發展應該是辯證的發展,辯證的發展是對立統一的發展,是全面的發展,是協調的發展,是可持續的發展。從哲學角度講,什么叫全面,因為有不全面,即孤立的、片面的、零散的、單一的,才有全面;什么叫協調,因為有了矛盾,解決不了,互相沖突、對立,不協調了,才有協調;沒有后勁,后發力不足,發展一陣子就停下來了,也就沒有持續發展能力了。所以,全面的、協調的、可持續的,都是回答辯證發展問題的,辯證的發展才是健康的、健全的、合理的、有效的發展。

二、一定要從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出發,解決好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和把握

片面的發展觀念還可以從歷史觀方面找到其產生的理論根源。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即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展問題的哲學說明,是說明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破除片面的發展觀念,一定要從馬克思主義歷史觀高度搞清問題。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主要從兩個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第一個方面,叫歷史決定論。認為社會發展的最終力量就是物質的生產資料、物質的生產力,這是一切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所有的社會歷史發展,歸根結底,是生產力的東西、經濟的東西、物質的東西所決定的,所以叫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最重要的首先就是發展生產力、解決生產力,發展歸根到底首先是解決好生產力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第二個方面,是強調歷史辯證法。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強調社會發展,不能僅僅把經濟、生產力歸結為是發展的惟一因素,要講自然、政治、文化、思想各方面因素在整體社會發展中的制約作用;任何一個社會的發展都是在解決矛盾過程中發展的。社會發展是全面的、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

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中,關于社會發展問題,總是既講重點方面,又強調其他方面因素的作用。

第一,既強調人和社會發展的特殊性,又強調自然因素對社會與人發展的制約性。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與自然界的發展密切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了統一的自然歷史過程,人是社會發展的積極的能動的主體,而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又依賴于自然的發展,自然的發展制約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一刻也離不開自然,人及其社會對自然有相當程度的依賴性,人類發展的過程一定要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發展。

第二,既強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又強調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范疇,它是歷史唯物主義對人類全部社會生活過程的概括。社會存在主要是指人們的物質生活過程,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這是第一個因素;第二個因素叫地理環境,也就是人生活周圍的自然環境;第三個因素叫人口因素,也就是人本身的自然。在這三個因素里面,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全都前提,而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是社會賴以存在的自然條件。此外,社會存在的內涵,還應該包括由社會的生產關系及其相應的上層建筑所產生的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制度、體制和機制。

社會意識是指人們社會的精神的生活過程,它不過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的第一個因素包括社會心理,比如情感、感覺、情緒等等。第二個因素是系統化、理論化的各種社會意識形式,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藝術、科學、哲學、宗教等等。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具有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首先,社會存在是第一位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其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相對獨立性和反作用。人類社會的發展要受到政治因素、文化因素、意識形態因素和其他社會因素的制約。

第三,既強調物質、經濟、生產力的最終決定作用,又強調生產關系、上層建筑、政治、文化的反作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的前提和基礎,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人類社會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發展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說到底,就是社會存在中的生產力決定人類社會,構成人類社會的全部前提和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就是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乃至上層建筑,經濟決定政治、文化,物質生活決定人類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質文明決定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歸根結底,生產力是決定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另一方面,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又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和反作用:生產關系能夠影響、制約生產力,上層建筑能夠影響、制約經濟基礎(生產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講,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也就是生產關系的具體體制和機制,上層建筑的具體形式,也就是上層建筑的具體體制和機制,反過來都能夠對生產力產生制約和影響的作用。這種制約和影響作用表現為兩個作用:一是促進作用,二是阻礙作用。如果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體制和機制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如果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體制和機制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反過來就會制約和破壞生產力的發展。

第四,強調人類社會發展本身就是一個辯證的、矛盾的發展過程。人類社會發展過程充滿著矛盾,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發生了,這是一個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其內在動力就是社會矛盾的不斷解決。關于科學發展觀,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主要是強調兩點:一是強調科學發展觀是有重點的發展觀,重點就是抓住最主要的東西、決定性的東西,就是生產力、經濟、物質的東西;二是強調科學發展觀是關于社會辯證法的發展觀,就是講發展重點的時候,還要講其他因素的作用,講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社會發展不等于單純的經濟增長,它內在地包括穩定、公平、民主、價值等社會和人全面發展的諸要素,是一個全面系統的過程。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觀是重點發展觀,同時又是全面的、協調的、可持續的發展觀。

歷史的經驗值得借鑒。前蘇聯和其他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在具體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曾一度搞片面的、單一的發展,走了一條畸形的發展道路:片面強調重工業發展的道路,一條腿走路,片面地注重重工業,在一定程度上忽視輕工業和農業,導致了嚴重的后果;在管理體制上,過分強調中央的統一領導,不注意發揮地方的積極性,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點機動權都沒有;片面強調物的作用,忽視人的作用和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忽視廣大人民群眾的作用和人民群眾的全面需求的滿足;在處理國家建設和人民群眾生活的關系方面,忽視勞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把農民搞得很苦;在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法制建設上,形成了一套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踐踏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嚴重窒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最終導致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同志在1956年《論十大關系》中曾總結了前蘇聯建設的經驗教訓。從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高度、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還要掌握好以下幾個基本理論觀點。

第一,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經濟社會形態理論,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認為發展只有經濟增長,忽視社會全面發展,在理論上的一個誤區就是沒有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社會形態理論。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社會形態理論,可以把人類社會結構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叫社會存在,或物質生活;另一部分叫社會意識,或精神生活。再進一步劃分,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可以把依屬于社會存在、物質生活,介于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之間的中介部分,即政治生活劃分出來。從人類社會生活角度,可以劃分為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或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從社會文明角度,可以劃分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從社會構架角度,可以劃分為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又分兩個部分:一是政治上層建筑;二是意識形態上層建筑。從社會領域角度,可以劃分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生活決定政治生活及其精神生活;物質文明決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經濟決定政治、文化;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反過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精神對物質、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從而對生產力起制約和反作用,文化、政治或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反過來對經濟、物質文明又起制約和反作用。社會發展三大部分缺一不可,社會發展是社會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按照經濟社會形態理論,經濟增長是基礎和前提,但它只是整個社會發展的一部分,忽視政治文明建設,忽視精神文明建設,忽視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最終要付出沉重的社會代價。

第二,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的全面生產理論,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認為馬克思主義生產理論只講物質生產資料的生產,不講其他,又是一個理論上的誤區。馬克思主義全面生產理論的主要內容有: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即物質生產;人自身的生產,即人口的生產;精神生產,主要是指思想、觀念、意識、宗教、法、道德、理論等精神產品的生產;社會關系的生產。人類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出家庭,生產出國家,生產出更為復雜的社會。以上四個方面的生產相互滲透、相互關聯,構成馬克思主義全面生產理論的基本內容。學習馬克思主義全面生產理論,可以劃清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同“經濟是惟一決定因素”的庸俗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本質區別,可以搞清發展不是單一的經濟增長,而是社會的全面發展,人們的全面生產不是指單一的物質生產,而是包括人、精神、文化、社會的生產。

第三,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在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只見物不見人,只講經濟增長,忽視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也是一個理論誤區。以人為本,解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必須弄清“發展的目的是什么,發展的動力是什么,發展的主體又是什么”。有一種錯誤的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只重視物,不重視人,是人的缺位理論,這是錯誤的。實際上,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就是從現實的人出發,以現實的人的發展為目的的社會發展理論。正是從這樣一個歷史觀出發,馬克思主義把人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作為社會發展的目的,把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創建未來社會的本質規定。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是在批判資本主義弊病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在18世紀到19世紀期間,資本主義社會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資本主義物質財富的增長是以犧牲人的全面發展為代價的,是物對人的統治,人成為物的奴隸。他們強烈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非人道的社會弊端,希望建立以每個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發展為基礎原則的新社會,在未來的新社會,不是物對人的統治,而是物為人的全面發展這一目的服務。

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歷史經驗教訓表明,必須以人為本,把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的。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根本、以人為核心、以人為基礎,以人的全面發展需要為最終目的,要滿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滿足人的民主權利、人的公平公正要求、人的全面素質提高、人的價值實現、人的精神文化等社會需要,關心人、尊重人、愛護人、解放人、發展人,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人民,把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有利于人民的全面發展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三、一定要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出發,解決好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和把握

片面的發展觀還可以從認識論上找到其產生的理論根源。片面的發展觀,實質上就是離開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離開一切從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系列不協調問題,某種程度上是因為一些領導干部主觀臆斷、盲目辦事,不尊重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按規律辦事所造成的。堅持和樹立科學的發展觀,關鍵在于尊重和把握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這是堅持和樹立科學發展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也是科學發展觀本身的重要內涵。正確認識客觀規律,尊重事物發晨的客觀規律,按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在這個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積極推進社會的健康發展,這才是科學的發展觀。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基本問題。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受客觀條件、客觀規律制約的,人只有在一定的客觀條件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才能創造歷史。當然,人又不是無條件地受制于客觀條件、客觀規律,對于客觀條件、客觀規律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任何現象,無論是自然、社會或人類思維都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人們只有尊重規律、認識規律、把握規律,按照規律去辦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展人自身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反之,就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自然有其固有的客觀規律,社會發展也有其固有的客觀規律,社會發展規律是不依賴于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必然的歷史過程。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有共同的地方,同時又有別于自然規律。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相區別的主要點是,在純粹自然界中,自然規律是沒有人參與的,是通過各種事物包括動物的無意識的相互作用表現出來的。而在社會中,社會規律是由人參與的,是通過人的有意識活動體現出來的。有了人的有意識的創造活動,社會規律還是客觀的嗎?歷史唯心主義認為,歷史完全是人的主觀創造的,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創造歷史,否認社會歷史發展是客觀的、是有規律性的。還有一種機械的唯物主義觀點,認為人在自然面前、在社會歷史面前是毫無作為的,人必須無條件地服從歷史,否認人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主觀創造性和能動性,這種觀點也是錯誤的。人們創造歷史的活動不是隨意的,而要受到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制約的,這種制約性主要是通過社會規律起作用的社會條件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條件就是人們從事歷史活動的條件,主要包括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人們創造歷史的活動不能不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首先,人們的創造活動受到人們生活的自然條件的限制,也就是受到自然規律的限制。其次,人的創造活動還受到經濟條件特別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即經濟規律的限制,還受到經濟制度的制約。再次,人的活動要受到政治條件及政治制度及其體制的制約,即政治規律的限制。還有,人的活動還要受到主觀思想條件的制約,如意識形態條件、文化傳統條件、活動主體本身的主觀認識水平,等等??偟膩碚f,社會條件對人們來說是創造歷史活動客觀規律制約因素,它從根本上決定人們創造歷史活動的內容、性質、方式、發展方向和結果。制約人們的社會條件表現為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社會規律包括經濟發展規律、政治發展規律、文化發展規律、人自身發展規律、人的思維發展規律等等。人們在創造歷史的活動中必須處理人的主觀能動性同客觀規律的關系,要學會按照規律辦事,如果違背規律的話,人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以自然規律為例,人類所處的自然環境是有其客觀規律的,如氣候變化規律、生態平衡規律、一些自然資源的不能再生規律等等。人類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一方面要利用和改造自然,另一方面要慎待和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任何人為的創造活動決不能超出自然所能承受的程度,為所欲為地掠奪、破壞自然,違背了自然規律,必然受到大自然的報復和懲罰。人一定要有“人定勝天”的精神氣概,要敢于與大自然斗爭,但是,又不要過分陶醉于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人對自然界過分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人進行報復。人們必須在改造、利用自然的過程中懂得如何與大自然相處的道理。

以社會發展規律為例。社會發展有其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如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相適應的規律,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相適應的規律。不懂社會發展規律,無論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超前還是落后,都會出現問題。整個社會的發展應該是經濟、政治、文化的協調發展,社會發展一定要按照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統籌協調發展規律來推進。

以經濟規律為例。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價值規律、資本循環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分配規律等等,雖然都有人的因素的作用,但都是客觀存在的,必須遵循這些規律。比如說,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計劃經濟體制,并不是錯在有計劃上,而是錯在計劃經濟體制超越了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超越客觀的計劃,實際上是脫離實際的主觀想象,行政命令和長官意志在發生作用。經過長期探索,我國終于選擇市場經濟體系,打破過去根深蒂固的“社會主義不能搞市場經濟”的傳統觀念,這是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的。

在經濟發展中還有很多規律,比如,企業發展必須按企業運行規律來辦事;宏觀控制要按宏觀經濟運行規律來辦事,等等。經濟工作是講成本的,成本意識淡薄,大手大腳、鋪張浪費嚴重,甚至為了私利不惜勞民傷財,搞什么“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最終結果不是發展經濟而是破壞經濟。能源消耗也要符合經濟發展規律,據有關部門計算,目前我國單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更大了。如果降低到世界平均水平,就能節約不少能源,降低不少成本,減少不少污染。

總的來說,正確處理好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之間的關系,才能解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發展應尊重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大國,隨著向工業文明的邁進,人口、生態、環境、資源等矛盾日益突出,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把控制人口、保護生態和環境、節約資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資源相協調,才能實現發展的良性循環,絕不能“一地致富,八方遭殃”,絕不能“吃祖宗飯,砸子孫碗”。發展,就應該在自然界涵養能力和更新能力允許的范圍內,實現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和人與自然相和諧,推進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四、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涵是: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目的??茖W發展觀,就是要把滿足人們的全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人的全面發展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一切發展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人的生存,離開人的生存需要,離開人民的利益,發展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科學發展觀一定要把實現人的共同富裕、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最終目的。

第二,促進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茖W發展觀,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是經濟、政治和文化全面發展的發展觀。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經濟、政治和文化的辯證關系。發展不是單一的經濟運行過程,而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過程,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過程。社會主義三個文明是一個辯證統一的整體。其中,物質文明是基礎。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為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但是,必須看到,經濟發展又是同政治發展、文化發展緊密聯系的。政治文明是民主發展的積極成果,包括政治法律思想、政治法律文化、政治法律結構和政治法律制度、體制和機制等方面,它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證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是思想文化道德建設的積極成果,表現為精神生活的進步,為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發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第三,保持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原則。協調發展,就是在發展中實現人與自然相互協調發展,實現人與社會相互協調發展,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相互協調發展,實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相互協調發展,實現制度、體制、機制、機構相互協調發展,實現城鄉、區域、工農業相互協調發展,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與效益的相互協調發展,實現公正與效率、改革與穩定的協調發展,促進發展的良性循環。

第四,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綜合要求??沙掷m發展,就是要保護環境資源和生態的承受能力,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自然資源的有序利用和實現社會的有序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保護社會人文環境和社會人文傳承能力,保持人與社會人文環境的協調發展,實現社會人文資源、政治資源的有序利用和社會文化的有序發展。

第五,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內在實質。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離開發展就無所謂發展觀。堅持科學發展觀,其根本著眼點是要用新的發展思路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

第六,實現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方針。統籌兼顧,就是要在發展過程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協調好改革發展中的各種利益關系,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結合起來,把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利益作為一切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不斷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各項工作的重要結合點,實現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在改革發展中促進社會穩定。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在穩定中推進發展。

樹立科學發展觀,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要求,是我們黨對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我們一定要團結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的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