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局科學發展觀學習整改報告

時間:2022-04-27 11:21:00

導語:環保局科學發展觀學習整改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保局科學發展觀學習整改報告

黨的*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寫入黨章,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一項戰略任務首次明確下來。在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同志的重要講話中5次提到了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工作,特別是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同志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若干重大問題的專題報告中,也突出強調了環境保護工作,是繼年初“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后,又一次全面、深刻地論述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習在學習實踐活動工作會上,也多次強調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中央領導的講話充分表明,生態文明建設是科學發展觀的主要標志,是環保部門在學習實踐活動要著力推進的一項重要任務。深入開展學習實踐活動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新的機遇,雖然我們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已經有了一些初步探索,正在收到積極成效,但從深層次來看,還缺乏對生態文明建設內在規律的把握、發展藍圖的規劃和全社會力量的共同參與。我們要在這次學習實踐活動中,對生態文明建設從發展戰略上深入思考,從規劃體系上大膽探索,從綜合推進上加大力度,從制度建設上不斷完善,努力開創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局面。

一、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又一重大創新成果,是黨執政興國理念的新發展,是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拓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而提出的更高要求,必將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進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

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必須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只有實現了生態良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才有堅實的生態基礎;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社會和諧才能得以實現。其一,建設生態文明是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體現。堅持以人為本,既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也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前提。這就要求經濟社會發展應著眼于人的發展和進步,不能只把眼睛盯在經濟總量的增長上,而忽視人的生存狀態的完美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其二,建設生態文明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是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的協調一致,讓子孫后代能夠享有充足的資源和良好的環境。其三,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將建設生態市列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重要內容,借以加快實現中央對**的城市定位,推動**更好更快地發展。適應上述要求,迫切要求我們審時度勢、把握機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二)建設生態文明是武清發揮優勢、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途徑

建設生態文明、加強環境保護既是發展的重要內容,更是發展的有力支撐。從本質上講,環境問題就是發展問題,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當前,武清正面臨調整產業結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加速城市化進程的重要任務。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可以促進房地產業、休閑觀光業、商業服務業的發展;促進高效生態農業、循環型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及物流業等行業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提高城市化程度;提高人民的文明意識和整體素質。總之,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有助于武清已有的區位和交通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加快大開發、提升大環境、達到高水平”發展目標的實現。

(三)建設生態文明是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

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是人民群眾生存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這些年,武清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較快增長,有效改善了人民生活,但是水源污染、噪聲污染、食品污染等問題依然存在,由環境污染引發的信訪也呈上升趨勢。今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群眾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這就提醒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一定要加大環境保護力度,著力解決影響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的各類環境問題,以對人民身體健康、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精神,切實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實現人與自然、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二、當前我區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武清區委、區政府把環境保護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持續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來抓,環保工作總體來看勢頭很好,但也必須看到,隨著全區搶抓戰略機遇,加快推進以城市化為主導的率先發展戰略的實施,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環境保護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一些制約環境保護發展的根本性矛盾和問題仍然存在。

一是全區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已經基本接近環境承載能力,環境容量非常有限,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約束進一步加劇。近年來,武清區國民生產總值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工業化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但認真分析起來,我們的經濟發展仍是以資源、原材料為支撐和主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并沒有得到明顯轉變。目前,全區共有各類污染企業500多家,每年排放的化學需氧量(COD)4000多噸,二氧化硫(SO2)9000多噸,環境容量已接近飽和。

二是全區環境質量保持穩定難度很大,雖然我區空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但是由于運河以東城區平房較多,各鄉鎮經濟小區燃煤鍋爐呈遞增趨勢等原因,空氣質量很不穩定;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污水處理廠的配套管網建設還比較滯后,環境基礎設施還有許多不完善之處;我區四條一級河道(龍鳳河、北運河、青龍灣河、永定河)和兩條二級河道(機排河、鳳河西支)全部為V類水質,水環境污染問題仍相當嚴重

三是一些企業經營者生態文明意識淡薄,環境法律觀念差。表現在新上項目不履行環保審批手續,擅自開工建設;不執行“三同時”管理規定,不落實環保措施;有環保設施的,受經濟利益驅動擅自閑置處理設施,直接排放污染物;有的拒絕環保部門執法檢查,瞞報謊報排污量,逃避應盡的環保義務,以至造成環境信訪,引起周圍群眾的不滿。

三、堅定不移地走建設生態文明的特色發展之路

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就是以提高全區人民的生態意識和整體素質為基礎,以發展具有武清特色的生態經濟為核心,以改善環境質量為重點,以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充分發揮武清的生態與資源優勢,推動武清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以推進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抓手,大力發展生態經濟

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改造傳統產業,廣泛推行清潔生產和環境認證,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節能降耗,構建低消耗、少污染的現代經濟體系。

認真貫徹實施《清潔生產促進法》,實施企業清潔生產創建工程,對清潔生產實施效果良好企業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爭取到2010年全區實施清潔生產企業的比例達到70%。

推動工業園區和有條件的企業建立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引導企業改進生產技術,淘汰落后產能,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和副產品,減少生產過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及垃圾排放量。

借助京津兩地的科技力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點發展潛力較大的功能陶瓷、新能源材料等產品,完善新材料產業鏈,逐步建立完整的產業體系。

發揮自行車產業優勢,抓住中華自行車王國落戶武清的機會,建立設計、生產、組裝、銷售、廢棄自行車回收的一體化體系,減少污水和固體廢物的產生,打造完善的自行車循環經濟產業鏈。

(二)以實現污染減排,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努力改善生態環境

繼續開展“碧水”工程,結合天獅健康產業園建設,加速推進第一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加快第四污水處理廠建設,逐步完善城區污水處理體系;在梅廠、黃莊、上馬臺、大王古等鄉鎮工業小區污水處理廠試點建設的基礎上,在全區各經濟小區全面推廣污水處理廠建設,為當地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扎實推進藍天工程,依法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加強燃煤污染防治,引進脫硫除塵治理技術,對現有區內集中供熱站進行技術改造;在鄉鎮工業區和重點鄉鎮實行集中供熱;控制工業廢氣排放,重點防治化工、醫藥等行業有害氣體排放;確保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以上標準。

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和案件。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專項行動,對老化廢水處理設施進行整改,淘汰落后的處理工藝和設施;建立環保部門與其他部門的聯合執法機制,建立案件移送制度,堵截環保違法行為查處的漏洞,形成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合力。

(三)以引導公眾參與,提高全民生態素養為依托,積極培育生態文化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培育和倡導生態文明理念,利用世界環境日、地球日、水日、保護母親河日、科技周、植樹節等時機,組織開展論壇、講座和競賽等活動,在全社會普及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生態環境意識和責任感。

大力宣傳建設新農村為農民帶來的各種好處,切實讓農民感受到環境改變所帶來的發展機遇,使農民積極參與到各種環境治理和生態村建設的工作中。

積極開展創建“綠色社區”、“綠色學校”活動,通過改善、優化、美化、綠化人居環境,倡導生態文化,鼓勵綠色消費,逐步在社區、學校中形成良好的綠色文明生活、道德氛圍和社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