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違法違規用地通知
時間:2022-03-30 11:32:00
導語:遏制違法違規用地通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經濟開發區、旅游經濟特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
近期,全市違法違規用地案件有上升之勢,為有效遏制土地違法違規行為,確保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和合理開發利用國土資源戰略目標落到實處,進一步規范全市國土資源管理秩序,促進全市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現就有關工作通知如下:
一、認真分析研判,清醒認識國土資源管理面臨的嚴峻形勢
土地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關于國計民生。在近一段時期,一些地方和單位沒有正確處理好保護資源與保障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出現了以國家重點項目建設、招商引資、新農村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等為名,非法侵占集體土地,擅自改變土地用途、破壞耕地、隨意擴大規劃用地范圍等嚴重問題。其主要呈現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一是“以租代征”。主要集中在鄉鎮,特別在村一級組織表現尤為突出,無視土地法律法規的嚴肅性,以不惜犧牲土地資源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的經濟利益,采取“以租代征”的方式,私自與其他的經濟組織和個人簽訂土地出租合同,變相買賣集體土地進行經營性項目開發與建設;有些地方曲解黨和政府的一系列惠民政策,簡單認為新農村建設就是“建新房”,可以隨意占地,不進行合法規劃,盲目地占用耕地,形成新一輪的大量違法占地,引發了農民上訪頻發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二是邊報邊用。主要集中在地方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上,錯誤的認為土地違法是因公違法,是因發展違法,責任應該不會太大,致使一些地方違法占用耕地占用新增建設用地的比例一度居高不下,超出了監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聯合下發的《違反土地管理規定行為的處分辦法》(以下簡稱15號令)15%的問責硬性規定。
三是批少占多。主要集中在一些重點項目建設上,雖有客觀原因,但更主要是地方主動作為不夠,認為重點項目是國家的,辦不辦用地手續無所謂,也不積極向上反映、匯報,落實用地計劃,任其占用土地,這類違法占用土地占全市違法用地的80%以上。
四是未報即用。主要集中在一些工業園區,在用地手續未辦理到位的情況下,擅自圈地,平整場地建設,造成嚴重的違法占用土地現象,也為以后完善合法用地手續增加了難度,拉高了全市違法占用土地的比例。
五是未供即用。有些項目農地轉用手續已審批,建設單位項目也已開工,甚至項目已經建成,也遲遲不向政府和相關部門申報供地,我行我素,蓄意違法占地。
這些違法違規用地行為的產生,不僅導致了全市違法用地數量、面積及違法占用耕地占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的全口徑比例在全省排名靠前,而且侵害了群眾合法利益,違反了全市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嚴重影響了城市、集鎮用地管理秩序,干擾了全市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并且成為當前社會安全穩定的一大隱患,阻礙了全市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步伐。同時,也造成了社會不公、敗壞社會風氣、激化社會矛盾和滋生瀆職腐敗等危害極大的問題,如果不嚴厲遏制土地違法違規行為,任其發展蔓延,代價將十分沉重。一是有些政府主要領導及相關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就會面臨著15號令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行黨政領導干部問責的暫行規定〉的通知》(以下簡稱中辦發〔〕25號)問責、約談和追究行政責任的風險;二是全市將面臨著被省政府停供建設用地指標和停批農地轉征用計劃的嚴重后果。為此,全市各級政府、各相關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年8月23日、9月2日總書記、總理對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保持清醒的頭腦,充分認清本轄區內土地違法違規的嚴峻形勢,下決心,出重拳懲治違法違規用地行為,切實履行好《土地管理法》賦予的法定職責,優化本轄區國土資源管理環境,為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強的保障。
二、果斷采取措施,嚴厲整治和打擊各類土地違法違規行為
各級政府、各相關部門要正確處理好部門與全局關系,近期與長遠關系,高度警覺土地違法違規行為所帶來的嚴重危害性,毫不猶豫地采取斷然措施,堅決遏制土地違法違規上升的態勢。
一是各級政府要組織相關部門對在建項目的用地情況進行“回頭看”,認真開展清查工作,發現帶有苗頭性、傾向性土地違法違規問題,立即堅決予以制止和查處。
二是從年度開始,全市土地違法違規用地全口徑比例堅決控制在10%以內,不得突破這一底線。
三是對土地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占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比例超過15%的地方政府主要負責人,上級紀檢監察部門會同國土部門按照15號令實施約談、問責,并核減或停供當地建設用地指標,停止農地轉征用手續的審核報批,待限期查處整改驗收合格后,方可啟動下達建設用地指標、農地轉征用審核報批。
四是對國土資源管理秩序混亂,土地違法違規問題瞞案不報、壓案不查造成嚴重后果和惡劣影響的,要按照中辦發〔〕25號文件規定,追究有關領導及責任人失職瀆職責任。凡被國土資源部、國家督察武漢局、省國土資源廳立案查處或被省級以上新聞媒體連續曝光的,一律從嚴追究責任。
五是對違法占用土地,已平整場地,尚未建筑物的,一律停止施工,該復墾的復墾,該復綠的復綠,還耕于民。
六是對占用基本農田、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出租或買賣農村土地等重大違法違規用地案件,要堅決依法查處,對責任主體實施問責,觸犯刑法的,必須堅決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七是對國家級重點項目用地,各級政府要督促項目主體單位依法辦理用地手續,相關職能部門要主動跟進服務,積極完善重點項目用地的合法性,同時對農地轉征用手續已辦理到位的,建設單位要盡早向政府及有關部門申請辦理供地審批,完善用地手續。
八是對農村個人建房和扶貧搬遷建房用地,必須符合城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征地,統一建設,集中上樓,嚴禁鄉鎮政府及相關部門不經有審批權限的人民政府批準擅自對個人建房提出的申請進行審核、審批,劃地建設。
三、進一步建立健全遏制土地違法違規行為長效機制
一是建立健全黨委、政府耕地保護領導責任考核體系,全面落實國土資源管理和耕地保護首長負責制,對土地違法違規,特別是亂占耕地行為不制止、不查處以及違法批地的,要嚴格實行“一票否決”制度和對政府主要領導離任審計制度,一律取消其評先、評優及升遷任用資格。
二是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國土資源管理共同責任機制。各級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加強協調配合,共同遏制土地違法違規用地勢頭。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國土資源利用的監管及違法違規用地查處工作;監察部門要對國土部門移送的案件和提請的處分建議作進一步審查,按干部管理權限依法依紀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公安部門要對國土部門依法執行公務時受到阻撓、妨礙的行為進行制止和排除,并對國土部門移送涉嫌范圍的違法用地案件進行立案偵查;規劃部門對轄區違法違規用地的建設項目,在違法行為處理完畢前,不得辦理其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建設工程規劃許可或規劃竣工驗收等業務;環保部門不得對違法違規項目辦理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對已核發證照的,應依法吊銷;城管部門在對不符合城鄉規劃的違法建設項目的巡查、監控、調查取證以及拆除等工作過程中,發現涉及違法用地的,要及時告知規劃、國土資源部門;發改部門對涉嫌違法違規用地的建設項目不得辦理立項批準或核準手續,對已經辦理的應依法予以撤銷;住建部門不得對違法違規用地案件涉及工程項目的施工許可進行辦理,對其中已經辦理了施工許可的,依法予以撤銷;水電部門對違法違規用地案件涉及工程項目不予辦理供水供電審批或報裝手續。
三是各級政府要盡快建立項目準入評審機制。建立在政府統一領導下,國土、城鄉建設、規劃、發改、經信、環保、財政、稅務、工商、交通、商務、科技、招商等部門組成的項目準入評審機構,根據各自的職能、職責和有關的法律法規規定對擬準入的項目主體資格以及項目的可行性、合法性等進行認定,由招商部門匯總并牽頭有關部門按照預審、評審、注冊、用地、建設、核查六個程序,對擬引進落戶本地區各類項目進行認定評審,評審通過后報政府審批,方可辦理項目用地。
四是對工業項目用地,原則上一律進駐工業園區,嚴格依照城市規劃確定的用途進行管制。各地要嚴格按照市政府《關于加強市城區工業項目建設用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十政規〔〕1號)要求,加強對工業項目用地實施情況的監督管理,對照《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建設用地審批圖件,定期進行監督檢查。項目未經國土資源部門檢查驗收,或者檢查驗收未達到投資強度和稅收指標等要求,或未履行合同約定條件的,不得通過竣工驗收。工業用地改變為經營性用地的,依照有關規定,解除土地出讓合同,由市政府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權后,進行公開出讓。
五是要按照《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市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工作的通知》(政發〔〕27號)要求,建立公安、紀檢、土地執法監察聯合辦案機制,加大案件查處力度,既查事,又查人,對重大違法違規案件不僅要追究行政責任,還要追究刑事責任,增強警醒和震懾效果。
六是要完善各級政府牽頭,公安、監察、國土、規劃、住建、房管等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制度,做到信息共享,責任共擔。涉及到法院、檢察院職責的,政府要積極組織協調,真正形成“政府牽頭,部門聯動,各盡其責,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七是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依法履行職責,認真落實國土資源違法行為報告制度。對違反國土資源法律法規的行為實行零報告制度、定期報告制度和專項報告制度,涉及到一時難以查處的重大土地違法案件,要及時向本級政府和上級國土資源部門專題報告,以利案件盡快查處到位。要通過建立土地動態巡查網格、完善執法監察網絡、明確土地執法信息員或協管員、加強土地巡查力量、增加土地巡查頻次等一系列措施,推進執法關口前移,重心下移,加大對土地違法行為的制止和查處力度,使土地執法監管做到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促進全市國土資源利用環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 上一篇:街道衛生管理指導方案
- 下一篇:增強學校安全整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