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特—永不褪色的長征精神

時間:2022-11-06 05:17:00

導語: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特—永不褪色的長征精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特—永不褪色的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外國人的長征情緣

當年那些艱難行進的紅軍戰士們可能沒有料到,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他們的舉動從一開始就為世界所矚目。許多外國人或許先是抱著好奇甚至懷疑的態度來看待這個事件,最后經過嚴肅的考證和思索,他們卻成為長征的崇拜者。在這群外國人看來,如果不了解長征,你就不會理解中國共產黨,就不會理解此后中國革命的勝利及新中國的建立。

"總有一天會有人寫出一部這一驚心動魄的遠征的全部史詩"

最近,四川省的建川博物館首次公布了一份1937年出版的美國雜志《life》(生活),雜志以7頁19張圖片的篇幅,詳細實錄了紅軍長征的路線以及整個過程。這可能是外國雜志中最早介紹長征的版本。為這份雜志提供照片的正是埃德加•斯諾。1936年,這位美國記者在陜北的黃土高原實地采訪了和其他共產黨人,首次向全世界報道了紅軍長征這出悲壯的人間正劇。1937年10月,斯諾撰寫的長征紀實《西行漫記》(直譯為《紅星照耀中國》)在美國一出版,就在全世界引起巨大轟動。

"讀者可以約略窺知使他們成為不可征服的那種精神,那種力量,那種欲望,那種熱情。──凡是這些,斷不是一個作家所能創造出來的。這些是人類歷史本身的豐富而燦爛的精華。"(1938年中譯本作者序)斯諾希望后人能永遠銘記長征,并期待"總有一天會有人寫出一部這一驚心動魄的遠征的全部史詩"。

繼承斯諾衣缽的是另一位美國記者哈里森•索爾茲伯里。他和斯諾在二戰期間都是戰地記者,盡管此間索爾茲伯里未能來中國,但是同斯諾的多次交談,加深了他對長征的興趣。

早在1972年,索爾茲伯里就向總理首次提出要寫長征紀實,但由于""而未能獲準。直到1984年,索爾茲伯里才和妻子夏洛特飛往北京,對經歷過長征的一些將領、重要人物及其家人、檔案管理人員等全面采訪。更難能可貴的是,索爾茲伯里歷時兩個半月,行程7400英里,乘坐吉普、面包車和越野車,幾乎完全沿著第一方面軍的長征路線行進,并以此寫成了《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這一名著。他把這本書定位為"實現斯諾的遺愿,爭取寫出長征的全過程"。索爾茲伯里完全認同長征是偉大史詩的評價,他說:"長征是一篇史詩。這不僅是因為淳樸的戰士及其指揮員們所體現的英雄主義精神,還因為長征實際上成了中國革命的熔爐。它鍛造了在領導下打垮、奪取全中國的整整一代的人和他們兄弟般的革命情誼。"

長征改變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

李愛德是一位對中國有著濃厚興趣的英國歷史學博士。在一次偶然來中國旅游的途中,他發現幾個景點跟自己所讀的長征書籍中的地點吻合,便萌生了要重走長征路的想法。2002年10月,他跟一個朋友從江西出發,經過了300多天的跋涉,徒步走完了紅一方面軍當年的長征路程,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后來,他跟朋友合寫了《兩個人的長征》一書,一經出版即受到讀者熱捧。"我必須要深入了解長征背后的那一個個感人故事……長征那么艱苦,當年那些普通戰士是抱著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參加紅軍的,他們為什么鬧革命還堅持到最后,這些都是我想要了解的。"李愛德說。

除了這些因素,糾正國外一些輿論對中國的偏見也是促使李愛德研究長征的原因。據他介紹,國外有一些質疑長征的言論,認為長征其實并不偉大,只是為了宣傳編造的一個謊言。而通過實地走訪長征路,李愛德用事實駁斥了那些言論。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上海文廣演藝中心和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攜手,將于今年6月把《紅星照耀中國》搬上舞臺,加拿大籍的大山應邀出演"斯諾"。"作為記者,斯諾趕上了中國很有意思的一個歷史時期。70年后的今天,《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仍在幫助西方人了解中國,這很不容易。"大山認為,"中國與世界的相互認識仍需要時間。東西方文化中有差異,但更多的是相似和互補。"

中國新的長征"可能成為當代偉大的社會和政治試驗"

1993年,意大利著名記者恩佐•比阿季推出他自己拍攝的大型電視片《長征》,這部五集的系列片以當年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為引線,通過對比的方式展示長征這一震撼世界的歷史事件,并反映中國目前正在進行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第二次長征"。"中國的兩次長征都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但在外國,從長征這個角度,通過電視鏡頭介紹過去和現在的中國,都是前所未有的。"新的長征將給中國帶來什么呢?比阿季的回答是:"經濟更發達,人民生活更美好。"

現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每一步,國人都習慣將之比喻成"長征"。"本世紀中沒有什么比長征更令人神往和更為深遠地影響世界前途的事件了。"索爾茲伯里在1985年出版《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時這樣在序言中寫道。他預言,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進行的新長征,"與幾十年前的長征同樣艱巨,它很可能成為當代偉大的社會和政治試驗"。"現在,在美國、歐洲和世界各地,人們對于幾十年前由一支規模不大,不引人注目的中國男女組成的隊伍所進行的一次軍事行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在今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的重走長征路活動中,很多外國人也參與其中。70年前中國的一個事件緣何能引起他們今天的熱情,或許美國著名作家史沫特萊的一句話可以作為注解:"長征是革命戰爭史上偉大的史詩,而且不僅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