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權力本位邁向權利本位

時間:2022-11-29 05:54:00

導語:從權力本位邁向權利本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權力本位邁向權利本位

理論學術百題綜述

——關于“政治發展與政府創新”諸多熱點問題的研討綜述

當前我國政治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什么?進一步推動政治發展的主要任務是什么?地方政府創新蓬勃發展的動力來自哪里?這些問題在近日召開的“政治發展與政府創新”學術研討會(由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和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聯合舉辦)上都得到了深入探討。現將有關內容綜述如下。

當前我國政治發展仍處于權力本位權利本位過渡的艱難過程中

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傳統政治形態向現代政治形態轉型的過程中,我國的政治發展呈現出以下特征:國家與社會由原來的一體化到二分;政治體系的合法性主要不是建立在強力基礎上的人治,而是建立在權利基礎上的法治;公共權力從私人理性向公共理性邁出初步步伐;政治體系內部的結構功能在逐步調整,部分實際權力在由黨內向政府轉移;政治體制的制度化、法律化程度在提升,政治體系的規則化水平在提升;在利益分化、利益沖突加劇,社會多元化情況下,公民的自主程度在發展,公民政治參與的數量擴張,但質量還較低。

與會者認為,雖然我國的政治發展呈現出以上諸多方面的可喜變化,但總的來說,當前我國正處于政治體制改革的緊迫、攻堅階段。主要表現為: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舉世矚目,而政治體制改革相對滯后,腐敗現象蔓延,社會貧富差距擴大趨勢明顯,政治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改革的瓶頸。

有學者分析指出,回顧我國的政治發展歷程,我國經歷了由1954年憲法確立的兩權分立到實際政治過程的權威主義,再到目前向民主化回歸的循環式發展過程。總的來說,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一個“至關緊要的時期”,這是一個利益博弈的時代,因此,也處在權利與權力博弈的時代。總體態勢是,權利與權力明顯地不平衡,公共權力過度擴張,因越位和缺位而侵權,權利往往處在被侵犯的境地。中國政治發展仍然處于權力本位向權利本位過渡的艱難過程中。

當前我國政治發展的主要任務是進一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完善中國的民主模式

與會者認為,當前我國政治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加快政治體制改革,完善中國的民主模式。中國從1949年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以來就獨創了自己的民主新模式,即堅持中國共產黨長期穩定的領導,實行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雖然中國的民主模式已經基本確立,但是還很不完善。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其中,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前提是黨的領導,保證是依法治國。但由于受照搬蘇聯模式和我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傳統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們沒有做到三者的有機統一,實際上實行的是“黨政不分”、“以黨代政”的模式。黨的領導由前提變成核心,由黨代表甚至代替人民當家作主,缺少法律制度保證,以至犯了很多錯誤,造成了很多災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總結歷史經驗,端正思想路線,提出要實行黨政分開。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加快政治體制改革步伐,規范黨委與人大、政府、政協以及人民團體的關系,促使民主模式逐步完善。

關于中國政治發展路徑的思考

對于如何加快政治體制改革,推動中國的政治發展,與會者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有益的見解。

有學者指出,社會主義民主包括黨內民主、黨際民主、人民民主三個方面。因而,完善民主模式,加快中國政治發展,可以從上述三個方面著手。

有學者指出,有序政治參與的不斷拓展,有利于推動我國的政治發展由權力本位向權利本位的過渡。有序政治參與可以有許多渠道和途徑。當前,開發我國政黨制度的潛能是拓展有序政治參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從執政黨角度看,要大力發展黨內民主,充分尊重黨員權利,調動廣大黨員有序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克服眼下普通黨員往往容易被邊緣化的狀況;認真貫徹落實2005年和2006年關于我國政黨制度和人民政協的兩個5號文件精神,暢通體制內有序政治參與渠道。

有學者專門對我國政治發展中的執法趨利現象進行了分析,指出,當前貫徹落實反腐倡廉戰略方針、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執法趨利。執法趨利嚴重危害社會公平正義,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大敵。亂象根治的途徑:在政法機關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尤其是公平正義的理念;站在反腐敗的戰略高度來審視執法的種種亂象;徹底解決司法機關吃“皇糧”的問題。

地方政府創新的動力來自哪里

與會者認為,近幾年來,地方政府創新活動在學術界的推動下,正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地方政府創新之所以能蓬勃發展,客觀方面的原因是當前我們的各級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還存在著許多弊病,與政府改革的要求、與理想的狀態之間還存在著極大的差距,從而為地方政府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主觀方面的原因是在政府內部存在著創新的動力。總的說來,政府在政治體制方面改革的動力是不足的,這是因為政治體制改革涉及兩個難以克服的障礙,即政治風險和利益損失。當前地方政府對于政府工作進行局部的、微觀的創新的動力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地方和基層政府領導層的社會責任感;二是地方和基層政府對政績的追求;三是上級機關的推動;四是學術界和媒體的推動;五是人民群眾的壓力。

以往的“運動型”政府治理模式亟待革新

與會者認為,長期以來,我國政府的治理模式呈現出“運動型”的特征。這種“運動型”治理模式的邏輯根源在于對傳統治理模式的“路徑依賴”、對自上而下行政體制的遵循以及任期內政績的驅動。在社會轉型期,“運動型”的政府治理模式,因行政成本高、治理效果差,易違背法治原則、滋生官僚主義作風,破壞自發形成的秩序等弊端,已無法對復雜多變、日益專業化的公共事務做出有效處置,從而出現了某種程度的政府治理危機。因此,必須實現政府治理模式的創新,變“運動型”的治理為“可持續型”治理。

“可持續型”治理遵循一系列既定的制度、規則和程序,涵蓋了制度治理、依法治理、參與治理和長效治理等理念,是中國政府治理創新的目標模式。實現“可持續型”治理需要政府官員實現從內在管理理念到外在管理行為的全方位變革。

從成本與收益的角度看,“可持續型”治理是中國政府治理的優化選擇,拒絕眼前利益和機會主義,通過優化治理機制和制度規則,構建政府的自我約束、自我規范機制,從而以相對低廉的成本維持良好的公共秩序,促進經濟良性增長與社會和諧進步。從價值取向與行為導向的角度看,“可持續型”治理強調公共服務的優化與公共責任的承擔,堅持這樣的價值取向與行動導向:公共管理者不是管制社會與民眾的主體,而是服務社會與民眾的主體;公共管理者的服務意識與責任行為是政府治理過程中的必需品;必須實現以人為本的權利本位型政府治理。從實踐操作的角度看,“可持續型”治理需要科學有效的治理機制予以保障。需要建立具體有效的法制保障機制、政務公開機制、公眾參與和監督機制,完善政府績效評價機制,使“可持續型”治理理念在實踐中得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