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從權力向道德領導模式轉變
時間:2022-02-26 02:30:31
導語:學校管理從權力向道德領導模式轉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豐富的權威來源
薩喬萬尼認為今日領導實踐的權威基礎過分依賴于科層制度權威、心理權威和技術—理性權威,使我們忽視了領導實踐的附加基礎:道德權威和專業權威。薩喬萬尼認為,基于以上三種權威的領導實踐雖然使人們去合作,但它不能喚起使學校運作并運作良好的承諾。因此,領導實踐還應建立基于專業的權威和道德權威。專業權威以精妙的技藝知識和個人專長為表現形式,依賴這種權威,教師會對共同的社會化、被接納的實踐原則及內化的專業規范做出回應,無需什么監控,就可以取得積極的結果。道德權威以共同體價值觀、理念和理想的責任感和義務感為表現形式,教師對共同的承諾和相互的依賴感做出回應,他們的表現舞臺得以延展且是穩固持久的。
(二)置于首位的道德領導
薩喬萬尼認為,當今領導的失敗在于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把領導視為行為而不是行動,視作心理而不是心靈的因素,視為與人有關的而不是與理念有關的;第二,過度強調科層的、心理的和技術—理性的權威,嚴重忽視了專業的和道德的權威。傳統的管理價值觀崇尚世俗權威,科學和演繹邏輯,而具有共同體、專業規、理想的神圣權威和情感往往被人所漠視,并常常被忽略。前者認為知識重要,人從屬于知識地位,學校管理者重視執行力,而失去了自由的決策。如果把管理價值觀放在首位,效率成為追求的唯一目的,而公正、善行、美德等共享價值觀就沒有了目的。真正適合學校領導的道德理論,應把道德領導放在首位。
(三)重新定位的領導理念
傳統的管理價值觀認為,領導者可以借助人格的力量、科層的神通和政治的訣竅,推動組織成員們的前進。薩喬萬尼認為,有價值的領導是以不同方式觸動人的心靈的,應該挖掘他們的情感、呼喚他們的價值觀念、回應他們交往的需要,是以道德為基礎的領導。基于新型管理價值觀,學校管理者被看成是領導者的領導者,他們要努力培養教師和其他人員的種種能力,以便使人們不再需要直接的領導。成功的校領導把心理權威的最為先進的元素與專業和道德權威結合起來。在具體的領導實踐中倡導實施一種服務式的領導策略,有助于把學校塑造成盟約性共同體的價值觀和理念,共同體的所有成員都有實施服務式領導的重任。進而,學校管理者的角色被定位為管家的角色,獲得了成員和機構的信任去履行和完成特定的義務和責任,把注意力放在了對學校本身的義務和責任上。
二、教師隊伍建設的策略
(一)樹立以德治校的管理理念
德治是我國當前的熱點話題。根據我國學校發展的現狀分析來看,在大學教師隊伍管理中,實施科學管理模式較為適宜,但我們也應借鑒和吸收西方先進的管理理念,完善領導實踐策略,有效解決教育管理改革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目前,大學過分追求效率,追求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使得幼兒園目標定位出現偏差,然而,具有深厚底蘊的卓越大學都具有成功的德行品質。管理者要善于引領教師的價值信念,塑造共同的發展愿景,形成一種盟約性的共同體。一個以道德為基礎的大學,會為發揮其在幫助教師學習方面的全部潛能,使教師成為自我學習者和自我管理者,增加其對自信和自我智慧的依靠。在這種校園氛圍中,領導相信每一個教師都能夠學習,并竭盡全力做好工作。它為全體教師提供支持,賦予教師專業自主權,認同教師的專業知識,尊重教師,促進教師為達到專業標準而相互問責。教師可以自由地決定教什么和怎樣做,并可以利用別樣的方式表達他們個人對教學的見解。邁克爾•富蘭指出:“改革就是改善大環境。領導者的工作就是要變革大環境———將新的元素引入局面之中,以便更好地影響人們的行為。”因此,樹立以德治校,實現大學道德型管理,以此達到事倍功半的管理效益,促進教師隊伍的穩定,為提高大學教師專業發展水平創造良好的管理環境。
(二)構建學習共同體,增強共同的信念
在許多大學中,教育活動被科層系統大量地編寫成各種規章制度,對教師做什么、什么時候做、怎樣做甚至為什么做都作了詳盡的編排,幾乎沒有一個遵循規章制度的教師會受到任何與其能力相當的工作挑戰。教育活動往往是割裂化的,使教師難以對自己正在從事的工作形成全局的意識。課程是來自遙遠的命令、教師是權威人士選擇的,教學常規化到了習慣性活動的程度,并達到一種集體無意識狀態。在校園里構建具有共同價值觀、專業信念和理想的學習共同體來替代領導的管理,使每個教師凝聚于學校發展的共同事業中。它統管著學校發展過程中有價值的東西,給教師提供指引行為的規范,同時賦予共同體生活的意義。這樣就會使教師不僅關注自己的工作,同時關注整個集體的教育工作,使得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從一個個體性的實踐轉變成一種集體性的實踐。因此,構建大學校園內的學習共同體,增強教師共同的價值觀、專業信念和理想,可以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促進大學走向卓越,走向一流。
作者:單小芳 單位:揚州大學
- 上一篇: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思路和措施
- 下一篇:高校教師社會兼職現狀及學校管理策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