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指導發展的新理念
時間:2022-04-23 05:40:00
導語:科學發展觀:指導發展的新理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指出:“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離開了發展這個主題就沒有意義了。”科學發展觀是在堅持發展的基礎上,著眼于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提出來的,進一步回答了為什么發展、為誰發展、靠誰發展和怎樣發展等一系列新課題,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目標、發展戰略和發展途徑的認識,越來越自覺。
一、科學發展觀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為誰發展的問題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但是,我們在發展的實踐中也出現了把經濟增長,特別是把GDP增長作為發展核心的現象。如果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必然導致為生產而生產,忽視甚至損害人民群眾的利益。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根本目的是為了切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是發展的目的,經濟建設是達到實現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目的的手段。所以,以人為本不是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否定,而是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是要把人本理念注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之中。
二、科學發展觀在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中進一步解決了靠誰發展的問題
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無論生產力的發展還是生產關系的變革,其主體都是人。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靠人民群眾,也意味著要通過人的努力加快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指推動經濟增長的各種生產要素投入及其組合的方式,其實質是依賴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過什么途徑,怎樣實現經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取得了很大成績。產業結構逐步升級,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不少行業、企業和產品的能耗、物耗水平大幅下降。但從總體上看,“九五”計劃提出的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任務并沒有突破性進展,我國在經濟增長方式上還存在著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和低效率等一系列嚴重問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進行不懈的努力,包括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循環經濟、完善核算體系、推進科技進步、加快體制創新、強化企業管理、引導合理消費等諸多方面的工作。但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歸根到底是要靠人,靠人的觀念更新和全體人民素質的提高。堅持以人為本,要求我們辯證地看待物質財富的增長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關系,要轉變重物輕人的觀念;要通過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加強人力資本投資和注重人力資源能力建設來推動經濟發展;要由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來取代以過度消耗自然資源和物質資源為特征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技術水平。這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部署。
三、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進一步解決了如何又快又好的發展問題
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經濟發展了,如果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社會事業沒有相應的發展,那么提高人民大眾生活質量的目標就不能實現。強調全面發展,就要進一步明確發展絕不只是經濟的范疇,更不能以GDP取代一切。GDP是世界通用的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在我國整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保持GDP的增長都是至關重要的。但它也有不能反映經濟增長結構和質量、不能反映人們實有的福利水平等缺點。因此,堅持全面發展,就需要著力推進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民主政治、依法治國、機會平等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特別是要在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為公民平等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提供制度保障。
科學發展觀強調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關系到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選擇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如何發展得更好的問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現代化建設的推進,我們面對的社會利益主體更多,領域更廣,利益關系也更復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不夠全面,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局面亟待改變,地區發展很不平衡,等等。這就要求我們的發展必須注重統籌兼顧。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完全靠市場和市場主體的自發力量是很難做到的。因此,落實科學發展觀,必然涉及體制改革和機制轉換,它要求改變政府發揮作用的范圍和作用的方式。我們要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全面履行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能。
科學發展觀強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需要進一步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為人類創造良好的生存條件和發展環境。在過去很長的時期內,人們以征服自然為目的,以科學技術為手段,以物質財富的增長為動力的傳統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資源浪費、城市缺水等一系列問題,已經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由于我國是人均資源比較少的國家,資源約束將是伴隨工業化、現代化全過程的大問題。過去約占世界人口15%的少數國家,以世界資源消耗量的50%-60%為代價,實現了現代化,成為發達國家。我國有13億人口,超過目前世界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我國想以長期占用全球當期資源消耗量的絕大部分來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是不可能的。我們只能尋求消耗較少資源、以對環境影響較小的代價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和獲得較高生活質量的道路。堅持可持續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在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的基礎上,努力吸收各國科技成果和成功經驗,在節約資源、尋求替代資源、環境保護等方面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