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時間:2022-05-04 07:12:00

導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如何加快農村經濟發展,保持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如何化解農村中暴露出的新問題、新矛盾,實現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新發展和新突破,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農村基層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基層干部身處一線,擔負著兩個文明建設的重任。抓住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這個龍頭,就能把握解決農村問題的關鍵。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高屋建瓴,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從根本上回答了新時期如何指導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途徑。

對照“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研究農村基層組織的現狀,可以發現,農村基層干部隊伍整體素質還明顯存在著與新形勢、新任務不相適應的矛盾,這些矛盾主要表現在:

一是基層干部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低,缺乏帶領群眾致富的本領,與群眾盼望致富,走寬裕型小康的迫切心情不相適應。近些年,以傳統農業為主的農村經濟,出現了農產品的相對過剩,廣大農民增收的速度減緩,門路變窄,面對市場,他們顯得茫然無措,“誰能告訴我,明年種什么?”。在這種形勢下,需要農村基層干部大力引導,熱心服務,提供保護,但有相當一部分干部不懂市場經濟,他們空有愿望和熱情,缺乏能力與辦法,久而久之,辜負了群眾對崐他們的信任與希望,使群眾產生了失望情緒。

二是在管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事務的過程中,存在著管理方式落后、方法簡單,與應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思想狀況的變化不適應。農村改革已持續20多年,農民的思想意識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農民物質與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他們接受科學技術與外來信息渠道也大大增加,眼界逐步開闊,思想逐步解放,自主意識明顯加強。但是面對這種顯而易見的變化,基層干部顯得無崐所適從,要么沿續計劃經濟體制下家長式的強迫命令,當這種管理方式難以奏效或者激發矛盾時,又顯得無能為力,消極應付,抱怨“老辦法不適用,軟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

三是部分基層干部存在私心雜念,他們請客送禮,損公肥私,優親厚友,辦事不公,與群眾要求“一碗水端平”的愿望不適應。農村干部要有致富的本領,不僅自己能致富,還要做群眾的表率,能帶領大家致富。如何處理好“自家”與“大家”的關系,這是群眾關注的熱點,也是農村矛盾的焦點。確有一些農村干部自身素質不高,把權力做為致富手段,在執行黨的政策時大打折扣,與群眾的愿望適得其反,激化了矛盾,影響了干群關系。

四是基層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弱,仍然停留在憑經驗、憑威望管理的水平,與群眾日益增強的民主意識和參與管理的愿望不適應。農戶成為生產經營的主體,直接的經濟利益的驅動,使他們開始密切關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他們迫切要求參與村務管理,對村務大事要有知情權,這種民主意識越來越強烈,農村干部再也不能通過絕對的指揮權去處理與農民的關系,而是要依法行政,轉變職能,管理、引導與服務并舉。但有些基層干部對有關政策和法規一知半解,隨心所欲,對自己有利的就執行,不利的就“截留”,沒有學會用政策法規去指導工作,用示范引導手段等綜合措施推進工作,容易站在群眾的對立面,增加了工作的難度。

五是基層干部的工作作風、精神狀態與上級要求和群眾愿望不適應。有些基層干部對發展本鄉、本村經濟缺乏整體思路和長遠規劃,只是機械執行上級文件,在勉強完成工作任務和理順群眾情緒之間疲于奔命,消極應付。宣傳黨的政策說不清,道不明,對群眾心中的疑慮不解釋;面對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經濟糾紛能躲就躲,退避三舍,不抓大事,不管難事,平時難得一見,收糧催款才去上門,降低了基層組織的行政效率和威信,這種工作作風和精神狀態顯然不能勝任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需要。

六是仍然存在“一手硬,一手軟”的情況,干部群眾的思想意識與市場經濟的時代要求不適應。沉淀已久的傳統文化中小農經濟封閉、保守、不思進取、小富既安等落后觀念已經阻礙了農民主動走向市場的積極性。基層干部對農民群眾了解和掌握黨的富民政策,樹立市場觀念,學習科技知識的要求沒有完全擔負起應有的責任。

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確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實現這個目標,必須把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做為“龍頭”來抓,因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按照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實現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目標的重要途徑。

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農村基層組織必須具備帶領群眾致富的本領。首先,在選人用人的觀念上應有新的突破,不僅要堅持過去思想品德好、群眾公認的標準,也要注意選用一些致富本領強,有號召力,愿意為群眾服務,有改變當地面貌的決心的“能人”進入基層組織,特別是哪些信息靈通,熟悉市場行情,懂經營,會管理,文化層次高,整體素質好,或有一技之長,適應市場農業的人要優先提拔使用,改善基層組織的結構。其次,必須加強對鄉村組干部的教育培訓。限于各種原因,農村引進外來人才還有困難,現有干部也絕大部分已經是本區域內相對素質較高的人,所以我們只能立足現實培養。過去那種零敲碎打的短期培訓已不能適應基層組織建設的需要,必須有計劃的建立起一種長期相對固定的培訓教育機制,依托各類培訓機構,尤其是縣鄉黨校,對基層干部進行黨的方針、政策,市場經濟和農業科技、管理和法制等知識的教育;同時,為他們提供到經濟發達地區參觀學習,掛職鍛煉等機會,增強實踐經驗和發展經濟、快速致富的迫切感。提高他們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自覺性,促使農村基層干部先于農民群眾完成由產品生產者向商品生產者、經營者、市場競爭者的轉變,走出家門闖市場。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學會依法辦事,以理服人;培養他們的科技意識,敢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調整農業結構,通過增加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達到農民增產增收的目的;提高他們的科學管理水平和領導藝術水平,使他們從過去單純依靠行政手崐段向依靠法律、行政手段并用轉變,從過去單純的收糧催款的任務觀點向全面推進農村工作轉變;由神秘封閉的個人說了算的辦事方式向公開的、民主的決策方式轉變。這樣基層組織才能以嶄新面貌出現在群眾面前,提高基層政權的威信,真正擔負起帶領群眾致富的任務,使黨員和黨的基層組織真正成為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

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要求,基層組織必須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做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農村基層組織必須突破單純抓經濟,抓事務性工作的局限,樹立全局意識和整體觀念,以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經濟建設。由于農民群眾的整體文化素質還有待提高,對社會轉型期急劇變化的外部世界感到無所適從,對參與市場的風險心存戒備,所以只能消極被動的應付,乃之產生消極觀望的情緒。所以要把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成為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就必須發揮我們黨在農村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盡力構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干部和農民的新的價值觀念,這既是精神文明建設本身的需要,也是促進經濟建設的需要。在農村中傳承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要予以發揚,如勤勞持家,吃苦耐勞,尊老愛幼,尊教尚賢等;對消極的一面應予擯棄,如因循守舊,小富既安,自由散漫,盲目從眾,不思進取等。同時要教育農民樹立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的道德意識和觀念,如大膽競爭,開拓創新,搶抓機遇,自主創業等。在農村探索和建立一套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新的價值體系。

要把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成為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在當前應特別強調對干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教育。要讓他們真正認識到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只能用來為人民服務,決不能成為個人謀取私利的工具。要破解當前一些地方干群關系對立,干部怨群眾不聽話,群眾說干部不像話的難題,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教育基層干部要深入群眾,從千家萬戶尋求破解難題的出路,按群眾意愿辦事,以情感人,自覺接受群眾監督。通過深入千家萬戶知情、知苦、知心,多為群眾辦實事,解困、解難、解憂。唯其如此,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尊重,提高基層組織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二是要加強對群眾的經常性正面教育,向他們宣傳黨的富民政策,增強他們的法制意識,消除他們的抵觸情緒,消氣、順氣、鼓氣,增強他們主動參與市場競爭的意識。三是通過教育、管理、激勵等多種措施,改變基層干部的工作作風,使他們聚精會神抓大事,誠心實意辦實事,堅持不懈辦好事,千方百計管難事,無私無畏管壞事,以身作則干苦事,讓群眾通過身邊的人和事,真切的感受到黨是人民群眾的忠實代表,從而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進一步加強農業,提高農村經濟的素質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是新世紀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實現這個任務的關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矛盾、新問題,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我們探索、研究和解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理論武器,我們必須以“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領會其精神實質,通過指導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實現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