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民主建設的新規劃

時間:2022-06-18 06:30:00

導語:黨內民主建設的新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積極推進黨內民主建設,著力增強黨的團結統一”的重大課題,從邏輯、原則、部署三個方面對推進黨內民主建設進行了新規劃,比較系統地回答了為什么要推進黨內民主建設和怎么樣推進黨內民主建設的根本問題,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黨內民主建設理論框架。

建設在黨內,效應在全局:黨內民主建設的邏輯

黨內民主是關系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民主的民主。黨內民主建設的基本戰略追求應該是“建設在黨內,效應在全局”。“建設在黨內”就是黨內民主應該在黨內建設,充分運用黨內資源、黨內的制度以及黨員的參與來建設黨內民主。強調黨內民主“建設在黨內”,就是要使黨內民主建設能夠產生積極的外部效應,有效影響和作用于國家建設的全局,并根據黨內民主與政治、經濟和社會領域民主的互動狀況,調整和完善黨內民主建設的方向、路徑。

黨內民主是增強黨的創新活力、鞏固黨的團結統一的重要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照搬,必須依靠我們黨自己去探索。只有充分發展黨內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全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保證黨的事業蓬勃發展。只有發展黨內民主,使廣大黨員的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才能使他們對黨的事業達到心理的認同。在這種認同感基礎上形成的黨的團結統一,牢不可破。

擴大黨內民主對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是把黨內民主建設放在國家建設的高度來認識的結果。發展黨內民主,“對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帶動作用”。率先實現黨內民主,既有現實性也有可能性;既適應了經濟、社會民主的基本要求,又強化了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沒有黨內民主的這種先導作用,中國民主化進程很可能陷入無序化和自由化。

發展黨內民主是以黨內和諧增進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在社會治理結構中處于核心地位,黨內和諧對于社會和諧發揮著重要的示范和推動作用。黨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的領導者,對社會和諧的認識是以對黨內生活和關系的認識為前提的,對社會生活的引導方式是以黨內政治生活為基礎的。黨把黨內形成的和諧理念直接導入領導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踐中,對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踐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統籌兼顧,四位一體:黨內民主建設遵循的原則

以尊重黨員主體地位為基礎。報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尊重黨員主體地位”。這一論斷深刻闡明了發展黨內民主的根本要求。因為黨內民主從本質上講,就是全體黨員在黨內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和政治制度,黨員主體地位的實現程度是衡量黨內民主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尺。黨員的主體地位是通過黨員的民主權利來實現的,尊重黨員主體地位,必須把保障黨員民主權利擺在突出位置。

以完善黨內民主制度為重點。按照報告精神,一是要完善民主討論制度,營造黨內不同意見充分發表、平等討論的制度環境。二是要完善民主決策制度,充分發揮集體的智能和力量,保證廣大黨員和各級黨組織經常性地參與黨內決策,使黨的各項決策在黨內擁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三是要完善民主選舉制度,使黨內選舉更好地體現選舉人的意志。四是要完善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既反對和防止個人或少數人專斷,又反對和防止分工不合作、班子軟弱渙散。五是要完善民主監督制度,保障廣大黨員和各級黨組織有效行使監督權,使黨的權力得到正確行使。

以增強黨的集中統一為保證。只有維護黨的團結統一,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才能保證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才能保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尤其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建設任務,維護黨的團結統一顯得更為重要。沒有黨內民主,黨的生命就會窒息;沒有集中統一,黨就會失去戰斗力。

以積極穩妥循序漸進為策略。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艱巨性,決定了黨內民主必然經歷一個長期的、漸進式的發展過程。任何脫離中國具體國情,無視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指望在很短時間內畢其功于一役的設想,都是不切實際的。

整體規劃,重點推進:黨內民主建設的戰略部署

保障黨員民主權利。首先要保障黨員的知情權,實行黨務公開,與履行黨員義務對等。廣東省委在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的同時,提出黨員要按照“有理想、有責任、有能力,形象好”的要求發揮黨員主體作用,收到了很好效果。

理順黨內權力關系。報告把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和黨的委員會制度作為理順黨內權力關系的重要舉措,從三個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一是首次提出了實行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這就使代表在黨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履行代表職責、行使代表權利有了明確和權威的依據。二是選擇一些縣(市、區)試行黨代表大會常任制。旨在總結以往試點的經驗,創新形式、規范程序,為全面推行黨代會常任制提供更充分的理論和實踐依據。三是推行地方黨委討論決定重大問題和任用重要干部票決制,從機制上理順和規范全委會和常委會的授權關系。

改革黨內選舉制度。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黨員享有的基本民主權利。以此為基礎形成的選舉制度,是黨內民主的一項根本制度。完善黨內選舉制度應把差額選舉與直接選舉結合起來,差額選舉從上至下,直接選舉從下至上,上下結合,逐步推廣,逐步深入,最終實現黨整個組織系統的差額選舉和直接選舉。十七大在“兩委”委員中首次采用了擴大黨內民主的預選形式推選中央政治局委員,表明黨內民主選舉實驗已經從基層觸及到高層。在充分肯定基層選舉實踐的基礎上,十七大明確提出要“推廣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由黨員和群眾公開推薦與上級黨組織推薦相結合的辦法,逐步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直接選舉范圍”。這種上下互動的民主選舉,反映了廣大黨員的愿望和時代進步的要求,指明了深化黨內選舉制度改革的方向。

豐富黨內民主形式。廣東的創新實踐證明,黨中央擴大黨內民主形式的戰略部署完全符合實際。比如,一些基層黨組織探索建立黨員議事會、民主懇談會、黨員旁聽縣鄉常委會(黨委會)等制度。又如,廣東較早探索實行廳處級聯考、分類選拔的辦法,即省、市(地)聯合公選廳、處級領導干部,統一信息、統一組織報名、統一考試閱卷、統一公布結果,創造了干部工作的多種民主形式。又如,一些地方逐步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直接選舉的范圍,在村一級實行“兩推一選”;在鄉鎮一級實行“公推直選”。

加強黨內民主監督。這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推進黨內民主建設的重點。黨內監督體制循著增強監督主體的獨立性方向,探索形成了“三位一體”的監督格局,即中央和省級對下一級黨組織形成巡視監督制度;中央和省級紀委監察機關對派駐機構形成統一管理體制;中央掌握省級紀委書記的提名權。這個格局的形成,對于長期以來監督不及時、監督不到位的狀況,起到了積極作用。先后制定頒布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黨員權利保障條例》、《建立健全教育、監督、制度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標志著黨內民主監督工作進入制度化、規范化的新階段。在此基礎上,十七大又從四個方面對加強黨內民主監督進行了部署:一是建立健全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地方各級黨委常委會向委員會全體會議定期報告工作并接受監督的制度。二是加強干部選拔任用工作全過程監督。三是健全紀檢監察派駐機構統一管理,完善巡視制度。重點加強對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人財物管理使用、關鍵崗位的監督,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四是落實黨內監督條例,加強民主監督,發揮好輿論監督作用,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這些戰略部署必將對加強黨內民主監督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