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情民隱應常通

時間:2022-07-03 03:07:00

導語:政情民隱應常通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這是人們頗為熟悉的清代詩人鄭板橋在山東濰縣當知縣時寫的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一個封建官吏能夠如此體察民間疾苦,實屬難能可貴。這也揭示了一個道理:為政者應當以百姓為念,善察政之情,常思民之憂,莫忘己之責。

在我國,各級領導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與人民群眾的心應該是息息相通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謝覺哉曾說,新社會“官”從民出,應與民通。他曾在日記里賦詩抒懷:“政情民隱應常通,咫尺間如隔一城。安得浮云都掃盡,長安雖遠若門庭。”謝老在這里要求常通的“民隱”,指的就是群眾的疾苦、情緒、要求、愿望以及批評、建議等等。“民隱”既是制定政策的依據,也是檢驗政策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和群眾愿望的標尺,不可不下功夫加以體察,以求“常通”。不然的話,就可能造成黨群之間、干群之間的隔閡,不利于正確地開展工作和實施領導。由此可以看出謝老其思之深、其慮之遠。

“政情民隱應常通”,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一方面,應當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決策部署、施政情況等及時地告訴群眾,落實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另一方面,應當注重調查研究,經常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以體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這個過程,實際上也就是貫徹我們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過程。政情民隱的渠道暢通了,我們的各項工作就能夠更加順民意、得民心,從而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近年來,我們黨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群眾利益無小事”,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對溝通“政情民隱”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方面,各級黨委和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不少地方建立的協商對話機制、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開通的監督電話、舉報電話、便民熱線、服務熱線,設立的來訪接待日等等,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毋庸諱言,要在體察“民隱”方面做到如謝老所說的“浮云都掃盡”,也非一日之功。時下,有的黨員干部淡忘了黨的根本宗旨,丟掉了黨的優良作風,在體察“民隱”方面遲鈍、冷漠、怠惰,對群眾的疾苦、情緒、愿望或者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無動于衷;或者總是口念“難”經,“研究研究越研越久,商量商量越商越涼”,把易辦之事拖成難辦之事;或者虛應故事、嘩眾取寵,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凡此種種,不但不能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反而給群眾帶來麻煩和負擔,直接影響社會穩定和諧的大局。

政通人和百業興。個別干部身上表現出來的上述問題,就如同阻隔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浮云”,要實現政情民隱的常通,就必須把這些“浮云”掃盡。掃除“浮云”,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始終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真正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同時,應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改革創新和建立健全干部選拔任用制度、權力運行監督機制、政績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等,使各級領導干部能感到肩上有責任、身上有壓力,從而自覺地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躬身體察“民隱”,竭誠為民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