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要把握好五個關系
時間:2022-07-11 05:50:00
導語:考核要把握好五個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推行政績考核,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實“憑實績用干部”的重要舉措,是引導和促使干部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重要途徑,對于建設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執政隊伍,加快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然而,怎樣考核政績,才能考出“真績”,真正達到政績考核的目的,基層對此頗為關注。為此,筆者建議在政績考核中要注重把握好以下五個關系:
一是要把握好“成本”與“成績”的關系??己苏?,不能僅看表面上取得的成績,還要看為此付出的成本投入,做到成本與成績的有機統一。過去,有的簡單地把政績與幾個經濟指標劃等號,片面強調經濟增長速度,忽視了生態環境的保護、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社會風氣的培育,甚至有的提出“一切讓位于經濟發展”,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換取物質文明,以犧牲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代價追求一時的經濟發展,使得一個亮點掩蓋了一堆問題。如前幾年的“繁榮娼盛”論,就是這一錯誤思想的產物。有的為了追求任期的政績,急功近利,不切實際,亂鋪攤子,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把“一屆的政績”變成了“幾屆的包袱”,給群眾帶來重大損失,給社會造成惡劣影響。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講是忽視成本、就績論績帶來的惡果。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科學的政績考核體系,通過制定能源消耗、生態環境、社會成本等成本指標,把成本考核納入政績考核體系,把成本高低作為判斷和衡量政績的重要標尺,引導干部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從而避免不計成本和代價的“形象政績”、“短命政績”和“后患政績”。
二是要把握好“前績”與“后績”的關系。一個干部政績的取得,既有前任的基礎成分,也會對后任產生“余熱”影響;同時,一個干部的政績,是“真績”還是“假績”,是實績還是虛績,有時需要一定的時空距離才能進行公正的評判。因此,必須用歷史的、發展的觀點來動態地考核政績,通過不定期地、經常性地對干部進行跟蹤考核,建立領導干部政績檔案,動態、完整地記載干部的政績情況,從而正確評價政績帶來的現實成效與長遠影響,實現前任政績與后任政績、當前政績與后續政績的有機統一,為干部使用提供真實、全面的依據。要善待那些一時不被人們所理解、但為長遠發展創造了“隱性政績”的干部,懲戒那些當時未被人們所認識、但追求短期行為制造形象工程和虛假政績的干部,使“栽樹者不吃虧,乘涼者不沾面子”、“實干者得重用,投機者無市場”,樹立客觀公正的用人導向。
三是要把握好“顯績”與“潛績”的關系。在政績考核中,不僅要看讓人能夠一眼就能看到的表面化、數字化的“顯績”,同時要注重考察隱性的、難以量化的“潛績”。具體而言,既要看經濟指標,又要看社會指標、人文指標和環境指標;既要看經濟增長速度,又要看經濟結構、質量和效率;既要看經濟總量的增長,又要看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既要看經濟發展的亮點,又要看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合理利用等難點;既要看城市變化,又要看農村發展;既要看當前的發展,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既要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又要看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政治建設和黨的建設的成效;既要看主觀努力,又要看客觀條件。為此,要建立一套全面的、科學的政績考核體系,用經濟GDP考核干部的物質發展業績,用綠色GDP考核干部生態環境業績,用人文GDP考核干部的社會公正業績,從而用科學的政績考核來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四是要把握好“官意”與“民意”的關系?!疤斓刂g有桿秤,秤砣就是老百姓”。干部政績的大小、優劣,乃至是非功過,群眾看得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衡量干部政績,最重要的是看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因此,要創新政績考核機制,突破“官考官”的局限,擴大“民考官”的范圍,較大程度地讓群眾參與進來,達到“官意”與“民意”的有機統一。要推行政績考核預告制,擴大考察預告范圍,盡可能讓群眾知曉考察的時間、對象和相關內容,并為他們反映情況提供便利的條件。要拓寬群眾參與考核的途徑,擴大參加民主測評、民主評議的人員范圍,并確保一定數量的基層群眾或基層群眾代表參加,廣泛聽取各方面群眾的意見,充分體現民意。要靈活政績考核的方式、方法,在搞好八小時以內的考核的基礎上,可以適當組織八小時以外的考查考核,通過采取便服私訪等方式,廣泛聽取群眾對政績的評價意見。同時,可以適當吸收社會力量參與干部政績考核,對部分工作面廣、服務公眾的領導干部,可以委托新聞媒介、社會調查和中介機構,借助互聯網等現代化手段,進行較大范圍的調查和評價工作。要實行政績考核反饋制,對政績考核的結果,在一定范圍的群眾中進行反饋或公示,聽取群眾對考核結果的意見,并接受群眾的監督,增強政績考核的透明度,提高政績考核的準確性。
五是要把握好“考核”與“運用”的關系。政績考核能否真正達到預期目的,取得實際效果,關鍵取決于政績考核結果的運用。因此,要按照“以政績定去留,憑政績用干部”的原則,把政績考核作為干部使用的基本依據,做到科學考核政績與嚴格運用政績的有機結合。對那些群眾公認、政績突出的,要大膽提拔重用;對工作平庸、政績一般的,要及時進行教育引導;對政績較差、不能勝任工作崗位的,要堅決進行調整;對因失職、瀆職或弄虛作假、虛造政績的,要嚴格進行處罰。要通過嚴格運用政績考核結果,準確評價干部、正確使用干部、充分激勵干部,讓想干事的有機會、會干事的有舞臺、干成事的有地位,切實發揮政績考核的導向、激勵作用,充分激活干部隊伍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