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新模式是農村基層黨組織運行的有效載體

時間:2022-07-14 09:21:00

導語:建新模式是農村基層黨組織運行的有效載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新模式是農村基層黨組織運行的有效載體

近年來,桂陽縣以激發基層黨建活力、夯實黨的執政基礎為目標,積極建立和完善基層黨組織運行機制,通過“探索兩種機制,實行三種模式,搭建三個平臺”,桂陽基層黨組織建設得到了極大加強,有力點擊了基層黨員興奮點,培育了經濟增長點,拉動了社會發展點,被新華社譽為“桂陽黨建新模式”。《新華社內參》、《人民網》、《湖南內參》、《共產黨員》、《湖南日報》、湖南衛視等20多家媒體作了重點宣傳推介,全國50多個縣市區來人來函學習桂陽黨建工作做法,桂陽黨建工作經驗走向全國。

一、探索兩種機制

(一)探索利益導向機制。一是以經濟利益為導向。對城關、城郊、黃沙坪等經濟基礎較好的鄉鎮,要求對年滿60周歲,黨齡滿30年以上,遵紀守法,能較好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老黨員,經鄉鎮黨委登記核實后,每月發30元的生活補助。對所有鄉鎮,規定1對村民小組組長和黨小組組長由一人兼任的黨員每月發100元工資,村支兩委干部在縣財政每月發放100元工資的基礎上,有實力的鄉鎮每月再增發200元工資,并根據村干部工作績效進行浮動。2對年滿一定工作年限的村支兩委干部,退休后由縣財政發放15元—20元的養老生活補貼。③對在職村干部由財政實行統一保險。對32個烤煙鄉鎮,實行村干部兼烤煙培植員制度,即每村至少保證3名由村干部擔任的烤煙生產培植員,由煙草公司發放工資,實行基礎工資加浮動工資制,每月工資保證在800元以上,兼任培植員的村干部年收入在1萬—2萬元以上。實行村干部兼任培植員的做法,極大調動了村干部工作積極性,提升了村組干部的地位和威信,在村支兩委選屆選舉中,出現了廣大村民積極參與選舉換屆,積極爭當村組干部的高潮。二是以政治利益為導向。一方面實行“市、縣、鄉”三級兩委代表向基層干部傾斜,擴大村組干部參政議政的范圍,提高村組干部的民主意識和政治待遇。另一方面實行民主管理,成立理財小組,實行村務公開,成立議事小組,把決策權和監督權交給基層黨員,提高基層黨員決策議事的權利,在今年的縣委黨代表換屆選舉中,全縣共有39名黨員科技能人和黨員經濟能人當選為縣第十次黨代會代表。三是以文化利益導向機制。在縣城,把縣十佳優秀共產黨員和優秀基層干部的頭像做成燈廂廣告,打造優秀人物一條街,擴大和提升優秀人物知名度,制造名人效應。在鄉鎮,要求每一個鄉鎮制作優秀人物頭像宣傳牌,在廣大鄉村進一步宣傳和推薦優秀人物,營造向先進人物學習的良好氛圍。

(二)探索行為導向機制。一是建立桂陽縣星級黨員管理制度(試行)。為形成加強星級黨員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確保星級黨員管理模式的有效運行,桂陽縣委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等有關規定,出臺了《桂陽縣星級黨員管理辦法(試行)》,制度分六章42條,明確了對星級黨員的評定時間、評定標準、及獎懲辦法,明確規定農村五星級黨員及其子女在參軍、升學、辦證、貸款、幫扶等方面優先。自2003年來,全縣共評出農村五星級黨員8436名,先后對260名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五星級黨員進行了表彰。二是建立處置不合格黨員督行規定。為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有關規定,桂陽縣出臺了《桂陽縣處置不合格黨員暫行規定》。《規定》分為五章,三十六條,明確了對不合格黨員的范疇、處置原則、方式、依據、程序。對不合格黨員根據情節輕重,分別給予批評教育、限期改正、勸其退黨、自行脫黨除名、除名等處理。自《規定》出臺以來,已對486名不合格黨員給予了處置,有效地激發了農村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二、實行三種模式

(一)實行星級黨員管理模式。針對市場經濟條件下,部分黨員先鋒模范意識淡化、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弱化的現狀,我縣推出黨員“星”級管理模式,強化對全縣2.7萬名黨員的量化考核和科學管理。一是科學定星,堅持以分類考核引導黨員“創星”。制定《桂陽縣黨員星級評定考核量化標準》。科學制定三種類型的黨員星級評定考核標準,建立健全黨員考核評價的參照體系。星級標準的制定使黨員有了參照系、方向標、指路燈,從而在全縣上下掀起了黨員創“星”的熱潮。二是嚴格考評,堅持以群眾參與監督黨員“定星”。在黨員星級評定中,大膽探索讓群眾參與、讓群眾評價、讓群眾監督的黨員星級評定程序,真正把能不能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評價考核黨員的標尺。縣委組織部制定下發《桂陽縣星級黨員評定制度》,黨員星級評價主體的擴展,給群眾以評價黨員的話語權、監督權、決定權。三是有序管理,堅持以獎懲并重激勵黨員“爭星”。黨員星級評定一年一次,實行動態管理,不搞“終身制”。同時,在對黨員實行動態星級管理過程中積極探索建立健全黨員的利益補償與吐故納新相統一的機制,在肯定和保護黨員作為一個普通生產者消費者的本能需求的同時,加大對不合格黨員的處置力度,以獎懲并重激勵黨員爭“星”。

(二)實行“四校一網絡”培訓教育模式。在發揮黨校主陣地作用的基礎上,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流動黨校、金葉夜校、老年黨校”。著力提高農村基層干部自富和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切實發揮老黨員、老干部的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余熱;并堅持把建設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作為干部教育的補充手段,切實提高基層干部的實踐能力,還投入400萬元,建立和完善了農村現代遠程教育網絡。截止目前,全縣共投入資金400多萬元,建成終端站點168個,先后利用遠程教育培訓各類農民技術員2萬余名,43名獲得農村實用人才中級技術職稱。

(三)實行“支部+協會+基地”模式。堅持“支部抓協會,協會促基地,基地帶農戶”,形成了以支部為核心、以專業協會為紐帶、以產業基地為依托,支部與協會、基地與農戶互動共振的新格局。一是支部抓協會,在強化支部政治核心作用中促進農村發展。針對協會發展存在“難組織”、“少技術”等難題,農村黨支部主動介入,通過領辦、創辦、協辦各類農村專業協會等方式,牽頭把分散的專業大戶、黨員戶和群眾組織起來,支部委員、黨員按照協會章程入會,通過選舉擔任協會重要職務,實現村黨支部對協會的政治領導。二是協會促基地,在發揮基地輻射帶動效應中促進農業增效。我縣依托優質煙、水果、牲豬養殖基地先后建立金葉夜校287所、水果學校2所、畜牧培訓學校3所,采取請專家授課、現場參觀和實際操作等方式對農戶進行培訓,共舉辦各類培訓講座2000余次,培訓農戶近10萬人次。三是基地帶農戶,在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中促進農民增收。基地通過“能人效應”、“示范效應”,把看得見、信得過、學得會的技術和經驗直接、快速、有效地傳播到群眾中去,使科技興村、科技興農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目前,我縣擁有各類農村專業協會313個,會員18690人,其中黨員會員1600多人,建立黨員科技示范基地180余個全縣有各類農村專業協會168個,會員18690人,覆蓋全縣39個鄉鎮的323個村,占64%,帶動農戶8萬戶,占全縣農戶總數的40%。

三、搭建三個平臺

(一)搭建學習平臺。一是明確規定培訓時間。30歲以下農民黨員每年必須接受正規培訓一個星期以上,村級后備干部每年培訓時間不得少于10天,村兩大頭每年培訓時間不得少于20天。二是實行村干部學歷教育,縣委黨校每年都有60名以上村干部參加大專學歷培訓,全縣已有50余名村級干部拿到了專科以上學歷。三是開辦農民黨員專門培訓班,采取黨員科技示范基地,農民專業協會,遠程教育網絡等載體進行技術培訓,縣養豬協會已舉辦各種類型培訓班86班,培訓農民1萬余人。

(二)搭建干事平臺。充分發揮黨員雙帶本領,引導農村黨員干部、黨員經濟能力、科技示范戶建立各種培訓示范基地,目前全縣有5000多名農村黨員領辦各種黨員培訓示范基地380多個,建立380家種植、養殖協會,建立村級烤煙協會320家,全縣39個鄉鎮有12000余名農村黨員加入了各種類型協會,有力帶動了黨員致富和黨員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三)搭建成才平臺。一是評定技術職稱。在農民黨員當中進行技術職稱評定,目前全縣已有500余名農民黨員獲得了中級以上技術職稱,2000余名獲得了初級以上技術職稱。二是進行學歷培訓。組織農業、科技、水利、畜牧等涉農部門組織各類型技術培訓,對培訓合格的發放結業證書。目前已有800名農民通過短期培訓拿到了技術培訓證書,向省內外輸送烤煙種植技術人員2000余名。三是開展技術比武。由遠程教育管理中心、縣科協、縣科技局等單位牽頭,專業協會承辦。2005年開展各項大比武21項50余次。特別是各鄉鎮牲豬養殖協會建立縣聯會以后,以聯會為龍頭,以技術比武為載體,僅聯會年外銷生豬20萬頭以上,激活了科技,帶富了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