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社區黨員教育管理方式
時間:2022-07-15 08:15:00
導語:創新社區黨員教育管理方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是基層黨組織建設中的一項基礎性、經常性的工作。目前,隨著改革的深化、城市的發展、社會利益格局的調整、就業分配方式的變化,改制企業黨員、下崗分流職工黨員、離退休黨員、經商務工流動黨員、尚未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黨員和復退軍人黨員等流入社區的各類黨員人數逐年增多,這給社區黨員的教育和管理帶來了新情況新問題,提出了新要求。
一、當前社區黨員隊伍的基本現狀
一是從社區黨員的構成看,黨員來源紛繁復雜。目前,我區共有社區居民86962戶,社區黨員5724名。其中社區原有黨員387名,占黨員總數的6.8%;離退休黨員599名,占黨員總數的10.5%;企業下崗黨員3437名,占黨員總數的60%;大中專畢業生和復退軍人黨員336名,占黨員總數的5.9%;經商務工的流動黨員965名,占黨員總數的16.9%。
二是從社區黨員的思想狀況來看,黨性觀念強弱不一。一是社區原有黨員。與黨組織關系較為緊密,各項工作能夠帶頭落實,大多數是社區建設的骨干。二是離退休黨員。對黨組織的感情深厚,參加組織生活比較主動,由于自身身體狀況等因素,作用發揮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三是企業下崗黨員。隨著國有企業改制和部分企業關停破產,大量下崗黨員進入社區,這部分黨員大多人到中年,除了掌握著企業生產所需要的技術外,沒有其他的專長,再就業難度較大,思想波動較大,不愿接觸黨組織,不愿暴露黨員身份,普遍在心理上有失落感。四是退伍軍人和大中專畢業生黨員。組織關系落到社區后就外出應聘打工,常年聯系不上。五是務工黨員。有的黨員常年在外打工,與組織長時間失去聯系,對這些黨員組織很難進行有效的管理,對黨員的思想動態、工作情況和生活狀況不了解。還有外來務工黨員不愿意轉移組織關系,不愿暴露身份,不主動靠近黨組織。
三是從社區黨員的經濟狀況來看,生活水平差異較大。從整體上看,除離退休黨員有較為穩定的收入和少部分在職黨員家庭生活基礎比較好外,其他黨員尤其是大部分下崗黨員生活水平較低,沒有穩定經濟來源,為生活奔波,為吃飯問題操勞,為子女上學的學費苦惱,為病痛折磨所困擾,影響其參加組織活動勁頭,還有極個別貧困黨員心理失衡,理想信念發生了動搖。
四是從社區黨員的文化狀況來看,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大專及以上學歷的1651名,占28.8%;高中或中專文化的3194名,占55.8%;初中及以下的879名,占15.4%。
二、實施社區黨員分類管理必要性
首先,社區黨員結構的多樣性,必然會帶來了思想觀念的多樣性。管理教育要取得實效,就必須根據不同對象、不同層次,注重教育內容的多樣性和針對性。教育管理采用集中統一的辦法,統的過多,強求一致,安排學習一個計劃,組織教育一次大課,就必然出現“一鍋煮”、“大鍋飯”的大呼隆現象,起不了效果,也發揮不了作用。因此在教育管理內容安排上必須區別層次,有的放矢。
其次,由于社區黨員中在職的與退休的、在企事業單位的與個體經營的、文化程度高的與文化程度偏弱的,身體健康的與體弱多病的、居住穩定的與在外流動的,相互差異很大,用一個標準、一個制度要求,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因人制宜提出不同的要求,使目標符合實際,制度規定易于落實已迫在眉睫。
再次,在管理教育的對象上,黨員行為標準過于籠統、必然存在難于衡量標準,難以發揮作用等狀況,必須從黨員的職業特點、身體狀況、生活環境等差異出發,本著有利于管理、有利于黨員發揮作用的原則,實施黨員分類管理教育,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才能增強了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主動性。
三、加強社區黨員分類管理教育的對策
一理順關系、分類造冊,是做好社區黨員分類管理的基礎。
1、及時轉接關系。要及時將改制企業黨員、下崗分流職工黨員、離退休黨員、經商務工流動黨員、尚未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黨員和復退軍人黨員關系轉入所在社區黨組織,根據其不同類別,及時做好登記造冊,盡早編入社區黨組織。要建立黨員信息庫,做到黨員基本情況、家庭住址、聯系電話、身體狀況、活動去向、特長愛好"六個清楚"。
2、定期加強聯系。社區黨組織要在抓好黨員管理教育的基礎上,與駐社區單位黨組織、工商、稅務、民政等部門建立溝通聯系,掌握黨員近況,實行共同管理。
3、加大宣傳力度。社區黨組織要加大宣傳力度,扎實做好黨員安家工程,通過發放“致流動黨員一封信”,利用宣傳欄、廣播、電視等媒體,進行大力宣傳,及時消除“口袋黨員”現象。
二制定制度,加強管理,是做好社區黨員分類管理的保障。
社區黨員成分比較復雜,職業廣泛,各類黨員的特點也各不相同,對社區黨員的管理也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結合社區實際,區別不同類型,制定符合各類黨員需要的黨員分類管理機制,切實加強管理,不斷增強社區黨員的先進性,擴大黨組織的吸引力。一是實行黨員分類管理制度。對在社區居住,能正常參加組織生活的黨員,要通過開展豐富的活動,使之在開展社區服務、建設文明社區方面發揮帶頭作用。對在職黨員實行“雙向聯系、雙向服務、雙向反饋”的管理方式,引導和督促在職黨員八小時以外參與社區建設,發揮示范作用。對下崗黨員采取家訪、交辦任務、重點幫扶、定期聽取匯報,注重與勞動部門聯系,收集和提供就業信息等措施,組織下崗黨員開展自強創業,幫助他們重新樹立對生活的信心。對離退休老黨員引導他們老有所為,發揮余熱,在社區各項工作中起模范帶頭作用。對流動黨員實行聯系卡制度,隨時掌握他們的思想、工作情況。做到不管黨員流動到哪里,聯系卡就要發放到哪里,接受黨組織的教育管理和監督。二是實行黨員聯系制度。即生活條件較好、參加活動正常的黨員至少聯系1名貧困黨員或流動黨員。建立黨員聯系卡,定期與被聯系的黨員溝通和反饋情況。三是實行檢查監督制度。通過發放監督表、設立意見箱,發動居民對黨員在社區中的表現進行監督,作為黨員民主評議以及評選優秀黨員的依據。
三適應形勢、靈活教育,是做好社區黨員分類管理的核心。
一是內容要適應。在社區黨員教育內容上,要切實了解黨員所思、所盼、所求,針對黨員的思想實際實施分類教育,突出針對性。教育中既要緊貼黨員的實際生活,又要不折不扣地宣傳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宣講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要正視當前改革開放中的困難;既要大力宣傳我們身邊的典型人物,也要堅定反對和消除腐敗的必勝信心。教育廣大社區黨員努力學習黨的基本理論知識,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和科學文化知識,不斷提高黨員政治素質,增強創業本領,使之成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堅定實踐者和解放思想、勤勞致富的帶頭人。
二是深度要適應?!啊狈绞?,是黨內生活和黨員教育的重要方式,應在新形勢下繼承和發揚。在此基礎上,需考慮到社區黨員文化層次、職業類型等不同情況,堅持分類指導,因人施教。針對不同文化層次開展不同內容的組織生活,該深則深,該淺則淺,針對不同職業特點,圍繞不同行業開展活動。
三是突破口要適應。要緊密結合社區實際和黨員實際,以增強黨性觀念,強化宗旨意識為根本,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為主題開展黨員教育,使社區黨員深刻領會時代精神,切實轉換腦筋,開拓進取。開展活動以社區服務為主線,開展社區黨支部“結對共建”、“黨員奉獻日”、“我為社區出力”等活動??梢砸匝埜锩细刹孔鲗n}報告會,舉辦詩歌朗誦會、故事會、征文比賽、知識競賽、專題講座等形式寓教于樂。
四創新載體,組織活動,是做好社區黨員分類管理的突破。
“一個黨員一面旗”。能否最大限度地發揮社區黨員的作用是社區黨組織是否能夠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的具體體現。只有每個黨員都成為旗幟,社區黨組織才能形成巨大合力。因此,結合社區實際,精心設計主題鮮明、內容豐富、便于黨員群眾參與、針對性較強的活動載體,把社區內各類黨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擴大社區黨組織的影響力,是當前社區黨建的重要任務。要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為目標,以“黨員帶骨干、骨干帶群眾、全民參與、共同提高”的社區黨員群眾活動思路,采取宜分則分、宜群則群的方式開展活動。
一是開展“雙向服務”活動。要依托各種自愿者服務隊開展經常性活動,社區黨組織在開展好支部活動,組織廣大黨員積極參與社區建設的同時,要轉變工作方式,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多為黨員解決困難、消除思想顧慮。而廣大黨員、特別是在職黨員,在行使好黨員權利的同時,也要積極履行義務,在服從社區黨組織管理的基礎上,發揮在職黨員的優勢,積極服務社區居民,為社區居民做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事業,達到“資源共享、共建共駐”的目的。
二是開展“夕陽紅”工程。充分利用,根據社區內離退休老黨員、老同志工作經驗豐富、工作經歷復雜、興趣愛好廣泛、從事崗位多樣的特殊優勢,組成“科技宣傳組”、“法制宣傳組”、“理論宣傳組”、“衛生監督組”、“文藝演出組”,利用街天、節假日義務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宣傳法律法規,宣傳科學技術知識、反對邪教及封建迷信,通過這些有益活動的開展,既發揮了老同志的余熱、教育了廣大社區居民;又是老年人參與了社區的建設,體現出了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用、老有所為”的良好精神風貌。
三是開展“黨員示范戶”活動。根據黨員作用發揮的不同,在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的前提下,評選出一定數量的黨員戶作為“黨員示范戶”,根據社區黨員從事的行業不同,分別授予“文明經營示范戶”、“科技服務示范戶”、“創業示范戶”、“遵紀守法示范戶”,對“黨員示范戶”實行動態管理,一年一評比,以此來帶動黨員的積極性,發揮其先進性。
四是開展社區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活動。根據當前社區存在的薄弱環節,把社區的事務劃分為黨員能做且能做好的若干具體工作,結合社區實際,設置“社會事務監督崗”、“科普文明宣傳崗”、“法律法規宣傳崗”、“社會治安及安全文明生產監督崗”、“社區公益事業監督崗”等不同的崗位,把社區內不同特長的黨員劃定在不同的崗位上,定期開展活動。使社區無職務黨員無職有責、有責有為、有為有位,充分發揮黨員服務社區的作用。
五完善機制,搞好服務,是做好社區黨員分類管理的關鍵。
對在職黨員的教育管理,繼續堅持和完善雙重管理的機制。實行工作單位黨組織管理為主、所住社區黨組織為輔,要求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并根據居住相鄰或選擇公益崗相同,設立在職黨員臨時黨支部或黨小組,接受所住社區黨組織的管理。堅持和完善包括雙向聯系、雙向服務、雙向反饋等各種旨在鼓勵在職黨員參與社區建設管理的新機制。完善和落實在職黨員定期向單位黨組織匯報參與社區活動情況的制度,將黨員在業余、休息時間參與社區活動的情況列入黨員民主評議和干部考察考核的范圍;社區黨組織要主動與在職黨員所在單位黨組織加強聯系,及時反饋他們在社區的表現,溝通信息,使在職黨員參與社區工作規范化、制度化。
對離退休黨員的教育管理,要堅持關心服務為重,以適當的作用發揮來豐富他們的生活。要在生活和精神上加以關心,采取“多引導、少說教”、“多理解、少苛求”、“多分散、少集中”的方法,重在豐富生活,發揮余熱。對身體條件較好的,可繼續發揮他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積極作用,適當安排社區糾紛調解、政策宣傳、治安巡邏、環境整治等崗位;對一些年老體弱的黨員,不能一律要求他們參加黨的組織生活和組織活動,要通過上門聯系、有病看望、有難相幫等途徑,做到以情感人,以心暖人,使老年黨員感受到處處都有黨組織的關心。
對下崗失業、待業黨員的教育管理,要堅持和落實四項制度。一是登記制度。以社區為單位,對每位下崗失業、待業黨員的家庭地址,失業、待業時間,失業、待業后去向,專業特長及聯系電話等逐項登記造冊,并根據情況的變化,及時調整完善,以便及時掌握他們的情況,加強管理。根據社區內下崗失業、待業黨員數量和分布,可設立若干再就業支部或再就業黨小組,便于加強對下崗失業、待業黨員的分類教育管理。二是定期活動制度。在鞏固和堅持現有的學習日、共建日等定期活動制度的基礎上,根據實際需要再設立每季一次或每月一次的下崗失業、待業黨員活動日制度,便于下崗失業、待業黨員參與黨組織活動。三是聯絡員制度。由社區黨組織的其他在崗黨員或單位在職黨員聯系一個或幾個下崗失業、待業黨員,發揮聯絡員的橋梁紐帶作用,及時掌握下崗失業、待業黨員的思想動態,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并及時向黨組織匯報。四是關心幫扶制度。在實施黨內關愛行動時,要把生活困難的下崗失業、待業黨員作為重點對象,加強“三個幫扶”,即:思想幫扶,教育引導下崗失業、待業黨員“離崗不離黨,失業不失志”,并努力成為帶頭再就業、帶領下崗失業、待業人員再就業的“雙帶”模范;生活幫扶,關心下崗失業、待業黨員的生活,切實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工作幫扶,積極為下崗職工黨員提供就業信息,努力為他們創造再就業機會。
對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要重點采取四項措施:一是要理順黨員組織關系。社區黨組織對流入的黨員要建立登記制度,對外流的黨員要建立定期聯絡制和報告制,及時做好組織關系遷轉工作,對外出六個月以上,流轉到黨組織健全單位就業的黨員,應及時將組織關系轉到所在單位;對流轉到個體工商和交通營運業等行業的黨員,由行政職能部門或行業主管部門的黨組織進行管理。二是要改進組織設置。根據流動黨員“流動”的特點,按照有利于發揮流動黨員作用、有利于開展黨的工作的原則,改進流動黨員的組織設置。要采取變剛性管理為彈性管理方式,通過建立流動黨員支部、臨時黨支部和黨員聯絡站等形式,加強對他們的教育管理。三是要引導發揮作用。要以業余、小型為主的形式,組織他們為社區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引導他們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以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和榮譽感。四是要樹立服務意識。把教育管理和服務融為一體,盡量為流動黨員提供必要的服務,增強管理教育的效果,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