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增強街道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
時間:2022-07-15 08:17:00
導語:不斷增強街道社區黨組織的凝聚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幾年來,我們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服務居民群眾作為街道社區黨組織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組織實施了以“愛民、利民、育民、樂民、聚民”為主要內容的“五民工程”,凝聚了人心,探索出街道社區黨組織和黨員發揮作用的新途徑,提升了街道社區黨建工作水平。*年6月,襄城區委被省委組織部命名為“全省社區黨建工作創新單位”,*年6月,襄城區又被省委組織部授予“全省城市社區黨建工作示范城區”的榮譽稱號。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從滿足群眾的需求入手,實施愛民工程,把黨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
一是開展“三助”活動,關愛弱勢群體做好事。我們把社區老人、婦女、兒童、殘疾人、特困戶等弱勢群體作為關注、關愛的重點對象,在進行細致地摸底調查、登記造冊、建立臺帳的基礎上,組織社區單位黨組織和黨員開展了以“助學、助殘、助貧”為主要內容的“三助”活動。駐王府口社區的解放軍四七七醫院政治部常年幫扶社區孤寡老人,并上門免費為社區老人體檢,免費醫療;襄城國稅分局機關黨支部組織黨員、團員長年對民主路社區5戶特困戶進行幫扶,逢年過節都會給特困戶送去生活必需品,既給困難家庭解決了燃眉之急,又使黨員、團員在活動中受到教育。
二是牢記宗旨,解決居民困難辦實事。針對社區居民群眾看病難問題,區衛生局黨組主動與轄區醫院黨組織進行聯系協商,在所有37個社區都建立了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保證了居民小病不出社區,就能得到有效醫治。為解決102公司、省一建等轄區困難企業下崗職工的后顧之憂,我們積極向市里爭取,由民政部門先后為10097戶25292人辦理了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三是熱情服務,體現黨的溫暖解難事。我們針對社區實際情況,在社區黨員干部中廣泛開展了“六必訪”、“五關心”活動,即下崗失業者必訪、計劃生育者必訪、參軍入伍者必訪、家庭分裂者必訪、外來暫住者必訪、婚喪嫁娶者必訪,關心生活最困難的人、關心身體最虛弱的人、關心心理最孤獨的人,關心情緒最不穩定的人、關心年齡最大的人,使社區居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溫暖。
二、從解決失業和待業人員的工作入手,實施利民工程,大力開展社區再就業服務
一是暢通信息渠道,服務再就業工作。為做好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工作,我們依托社區黨建聯席會,先后與500多家轄區單位建立了再就業服務的雙向聯系,暢通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信息渠道,并多方籌集200多萬元資金,在5個街道辦事處建立了勞動保障服務所,在37個社區建立了勞動保障服務站,配齊了電腦、實現了聯網,做到不管在哪一個站、所,都能夠全面掌握下崗失業人員的家庭情況、專業特長、就業意見和單位用工信息。
二是興辦專業市場和企業,創造就業機會。我們充分利用207、316國道穿境而過的區位優勢,興建了檀溪果菜批發大市場、檀溪汽車配件大市場、正旺建材大市場等19個專業市場,安置下崗職工3000多人。還配合市直有關部門在襄陽城墻內環路開發飲食文化一條街和音像圖書大市場,安置下崗待業人員600多人。同時,充分利用有關殘疾人就業優惠政策,興辦了印刷廠、五金加工廠、機件加工廠等7家福利企業,安置280多人就業,其中殘疾人達73%。
三是開展“雙帶”活動,發揮黨員作用。近年來,我們在社區黨員中廣泛開展了以帶頭再就業、帶領下崗職工再就業為主要內容的“雙帶”活動,先后有2480名黨員在帶頭再就業的同時,累計幫助5000余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我們在檀溪汽配大市場建立了襄城區黨員“雙帶”示范服務基地,下崗黨員李恒斌,下崗不失志,在市場里帶頭干起了汽車配件生意,吸納8名下崗失業人員就業。
三、從提高社區居民的思想政治素質入手,實施育民工程,鞏固思想陣地
一是整合資源,鞏固教育陣地。我們先后投資60余萬元,添置圖書、音響等設施,健全完善了社區黨員服務中心等活動陣地。社區居委會黨支部主動與社區單位黨組織溝通協商,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在市審計局、市七中、市委黨校、市電大等地建起了社區黨員電化教育室和市民學校。
二是貼近實際,開展專題教育活動。為了抓好市民經常性教育工作,我們針對不同對象的實際,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專題教育活動。對社區居民著重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對個體經營戶主要進行誠信教育,對下崗失業人員主要進行擇業觀念和勞動技能教育。
三是積極探索,創新教育手段。馮家巷社區居委會黨支部為了加強社區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營造社區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社區教育環境,主動與襄樊四中小學部黨支部進行聯系,積極探索“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教育的新路子,組織社區青少年在節假日成立學習小組、文藝小組、宣教小組、幫扶小組,開展“社區是我家”、“告別網吧”、“讀書、演講”等主題活動,使社區青少年遠離網吧及其它不健康場所的毒害,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良好習慣,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四、從豐富社區群眾文化生活入手,實施樂民工程,營造文明溫馨社區
一是貼近社區實際,開展經常性文化娛樂活動。為滿足社區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我們在各街道辦事處成立了由駐區規模較大、影響較大的單位文藝骨干為成員的社區群眾文化聯合會,在各社區設立了分會,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凝聚了人心,增強了社區單位和居民群眾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宿感。元旦、春節時,組織居民演出抬花轎、玩旱船、打腰鼓、扭秧歌、打花棍等民間節目;“三八”、“五一”時,組織居民和職工開展登山、拔河、卡拉OK演唱比賽;“九九”重陽節時,組織老年居民開展門球比賽、戲曲演唱等,深受居民群眾喜愛。
二是發揮社區優勢,開展主題文化活動。我們充分利用轄區內文藝人才聚集和休閑廣場眾多的優勢,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周末文化廣場”活動,加強了街道社區黨組織與轄區單位黨組織之間的聯系和協調,增進了友誼。近兩年來,我們共組織文藝活動800多次,演出節目2600多個,觀眾近20萬人次,極大地豐富了社區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開展創建活動,營造文化氛圍。為了探索城市社區建設和管理的新路子,形成特色,我們積極開展了文明小區、特色小區創建活動,先后在馮家巷建成“名人名言”一條街,在溪苑路建成“特色理論”一條街,在民主路建成“文明行為常識”一條街,在財苑路建成“法律知識”一條街四條特色街道,并創建了“軍民共建”、“警民共建”等10條文明街巷,讓廣大居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隨處沐浴文化,自覺接受教育,提高素質。在此基礎上,廣泛發動社區單位開展文明單位創建、文明小區創建活動。近年來,轄區內榮獲省級文明單位稱號的有31家,榮獲市級文明單位稱號的有67家。
五、從改善社區環境入手,實施聚民工程,共建美好家園
一是整治生活環境,建設文明小區。針對社區建設中存在的薄弱環節,我們充分發揮社區黨建聯席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大力調動社區單位的積極性,采取共駐共建的辦法,著力解決居民群眾的行路難、用水難、入廁難等問題,使居民群眾的居住環境得到大大改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我們籌資300多萬元改造泥巴路、硬化路面3萬多平方米,增設下水道2500多米,新建垃圾屋(池)27個,添置果皮箱210個,公廁旱改水4座,粉刷墻壁近2萬平方米,使社區面貌煥然一新,大為改觀。鐵佛寺社區黨支部動員組織市衛生局、市電大、市牛奶廠、空軍干休所等社區單位積極開展共駐共建,籌資5.6萬元,改造了一條1500多米的泥巴路,使附近的居民群眾徹底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苦惱日子,深受居民群眾的好評。
二是整治治安環境,創建安全小區。為了給居民群眾創造一個安全、文明、祥和的居住環境,多年以來,我們在轄區范圍內開展了創建社會治安文明小區活動,動員轄區各單位積極參與建設和管理,先后建立了392個單位自防區,37個聯防區和23個警務區,共建聯防隊67個335人,三老義務巡邏隊56個448人,護廠、護校隊493個2580人,大大提高了社會治安防控能力,確保轄區安全和居民群眾安居樂業。
三是整治經濟發展環境,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為掃清民營企業發展的障礙,優化經濟環境,我們加大了對妨礙社區經濟建設行為的打擊力度。名人城市酒店開業不久,生意十分興隆,幾個菜霸為了爭得酒店的蔬菜、煙酒等消費品的供應權,多次阻止酒店業務員的采購。我們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責成派出所對肇事者進行了及時、有效地打擊,堅定了酒店老板在社區長期經營的信心。同時,我們舉一反三,開展了打擊菜霸、磚霸、砂霸的專項整治活動,共打掉帶黑社會性質的犯罪團伙9個。在此基礎上,我們對城市名人酒店等38家民營企業都實行了掛牌保護,為轄區民營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