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自主創新努力建設創新開放宜居幸福的現代化
時間:2022-07-15 10:39:00
導語:堅持以自主創新努力建設創新開放宜居幸福的現代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委、市政府對*的基礎條件、發展現狀及今后的發展方向進行了深入研究,確定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總的目標思路是:“堅持以自主創新為第一動力,以打造高層次人才聚集區、產學研結合密集區、科技成果轉化匯集區為主攻方向,更好地發揮開放、生態、海洋優勢,以自主創新促進結構調整、對外開放、海洋經濟、生態環境改善、發展方式轉變和社會全面進步,加快建設創新、開放、宜居、幸福的現代化新*。”這一目標思路的靈魂和主線是自主創新;重點任務,一是打造以“三區”為特征的創新型城市,二是進一步提升、發揮好我市的傳統優勢;創新、開放、宜居、幸福,則是*新的城市定位。全市上下要結合新一輪解放思想活動,認真學習領會,切實抓好落實。
一、為什么必須堅持以自主創新為第一動力
把自主創新鮮明地寫在發展的旗幟上,并且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這在*是第一次。對此,我們應該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
(一)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落實科學發展觀,從根本上講就是要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重點是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上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但主要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帶來的。這種靠消耗廉價資源和外延擴張的發展模式,既成就了三十年的輝煌,也導致了部分地區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使發展面臨著不可持續的威脅。從我市情況看,資源相對匱乏,能源、原材料主要依靠外部供應,人均耕地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我們提出本世紀頭二十年人均生產總值翻三番,據測算到2020年GDP將達到6690億元。如果按照我市現在的萬元生產總值耗0.92噸標準煤、取水量20.8立方米計算,2020年需要6154.8萬噸標準煤,接近目前全省能源年消耗量的一半;耗水14億立方米,相當于目前我市米山、八河、龍角山三大水庫總庫容4.9億方的3倍。同時,我們還面臨著勞動力成本提高、全球資源短缺和價格上升的沖擊,面臨著人民幣持續升值、出口競爭力減弱和國際貿易摩擦增多的挑戰等。這充分說明傳統的外延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經濟發展方式必須進行重大調整和轉換。我們要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切實轉變發展理念,自覺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
(二)這是從更高層次上發揮我市比較優勢的需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推動區域發展,是一條普遍的成功經驗。*的發展也是這樣。多年來,我們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環境優勢和海洋優勢,打開放牌、生態牌、海洋牌,使*的美譽度顯著提升,綜合競爭力明顯提高。但是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比較優勢理論更多強調的是發揮好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等初級生產要素方面的優勢。以這些要素為優勢的產業,通常是進入門檻低、成本低,因而會吸引更多的產能投入。當越來越多的企業、地區被這類產業所吸引時,原來的競爭優勢將日漸削弱。當前,*的比較優勢也正面臨著這樣的挑戰:外商投資的地域限制已經取消,內外資企業實行統一稅賦,開放優勢越來越不明顯;各地重視生態建設的程度空前提高,有些方面已經超過了*;沿海城市開發利用海洋的力度不斷加大,我市海洋優勢的利用還處于較低層次,并且海洋開發與保護的矛盾、生態與環境的問題已經顯現。要使比較優勢始終成為競爭優勢,就要隨著形勢的變化不斷對其要素進行調整、提升,而提升的根本動力在于自主創新。創新可以進一步挖掘自然資源的潛力,提升技術含量以及品牌等無形資產,增加附加值和競爭力。與開放、海洋、生態相比,科技和人才是*最明顯的“短板”。在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等要素基本能滿足生產需要的時候,這塊“短板”的負面影響還不是很大,但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經濟社會發展就會受到嚴重影響。因此,這塊“短板”對我們來說是避不開、繞不過的,必須揚長補短,用自主創新提升傳統優勢,讓傳統優勢在更高層次上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三)這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專家們在總結世界各國發展規律時得出一個結論,即經濟發展的進程要依次經歷四個階段:生產要素導向階段、投資導向階段、創新導向階段和富裕導向階段。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當完成了初始資本積累、取得初步工業化成功之后,如何擺脫對資本和外來技術的依賴,通過自主創新獲得持續發展,是必須面對和研究的重大課題。從國際經驗看,處在這一階段的國家或地區,可能會出現兩種發展前景:一種是依靠自主創新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順利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如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一種是不重視自主創新,繼續依賴技術引進,拼資源、拼勞力和資本投入,導致經濟徘徊不前,社會動蕩不安,如拉美一些國家。經過二十年的快速發展,*的經濟實力日益雄厚,去年GDP達到1583億元;現代工業不斷膨脹,以“五大產業群”為重點的制造業初具規模。這些都為實施自主創新積累和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產業基礎。但應該看到,我們的投資在不斷增長,而投資效益卻沒有隨之提高。*年全市投資率已達到47.4%,但邊際資本產出率僅為3.49,而同期美國、德國等國則在1-2之間。這充分說明,我們已經到了必須由要素和資本主導向創新主導轉變、由自主創新擔當第一推動力責任的歷史階段。
(四)這是對以往思路的發展和完善。在上級指示精神與本地實際的有機結合中,與時俱進地確定發展的目標思路,是建市后歷屆領導班子始終堅持的一條成功經驗。黨的十六大以來,根據中央、省委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適時提出了一些目標思路,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比如*年,在全省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干事創業、加快發展的大環境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二三三八”的思路,這個思路的內容側重于經濟發展方面。到了*年,市委十二屆八次全委會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對這一思路進行了完善,提出了“一一六一”的目標思路。在科學發展觀深入落實、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日益明朗的今天,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以自主創新為第一動力的新的目標思路。這一目標思路,同樣也是對以前目標思路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提出的創新、開放、宜居、幸福的城市定位,與“一一六一”思路中的建設活力、平安、文明、民本、生態、精品*是一致的,體現了目標的連續性,同時新的目標思路把自主創新、“三區”建設突出出來,體現了對經濟社會階段性特征的準確把握;把海洋、開放、生態優勢突出出來,體現了*的區域特點以及對這些特點的認識程度。我們在貫徹落實這一目標思路時,要與以前的目標思路相聯系,做到系統把握、全面推進。
二、*已具備了打好自主創新牌的良好條件
我市建市時間較短,缺少大院大所,科技與人才先天不足,但得天獨厚的開放、生態和海洋優勢對高層次人才和科研院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特別是近幾年,全市上下高度重視自主創新工作,大力實施“科教興威”和“人才強威”戰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政、企、才、聯、金”相結合的創新體系,自主創新能力快速提升,創新型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在自主創新方面已具備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一是創新環境進一步優化。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市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市專利工作五年規劃》《關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若干意見》《*市引進高層次人才若干規定》等一系列文件,支持科技創新和引進培養人才的政策越來越優惠。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年以來全市知識產權案件審結率達到100%,市和高區被確定為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城市和開發區。科技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建設了國際微電子技術平臺、動漫作品研發與創作平臺等10個科技公共創新平臺;建立各類科技服務機構70多家,其中科技孵化器7家,投入運行的孵化場地面積達18.5萬平方米。創建了“*海外學人高科技創新園區”“中國旅美專家*創業園”以及“*大中專學校畢業生就業實習基地”等,為海外學人回國創業和畢業生實習建立了基地。
二是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一方面人才培養能力較高,我市有山大分校、哈工大(*)2所本科高校,有*職業(技術)學院、*工程技術學院等5所高等職業學院,在校學生4萬多名,每年有近1萬名畢業生進入社會;在全市建立了17家繼續教育基地,在職人才培訓覆蓋面每年達60%以上。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留學人員創業園區等人才載體作用,積極引進海內外各類人才來威創業。目前,全市人才數量不斷增多,結構進一步優化,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農村適用人才四支隊伍建設成效顯著。*年底,全市人才總量近17萬人,是建市初的3.3倍;人才總量占全市人口比重達到6.8%;全市每10萬人中具有專科以上文化程度的4224人,比建市初提高了11倍。具有大學本科文化程度的4.7萬人,占人才總量的27.8%,其中黨政群機關中具有專科以上文化程度的達93.8%;企事業單位中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達5萬人,占專業技術人才總量的49%。同時堅持和完善“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機制,積極吸引人才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擔任我市研發顧問的中國“兩院”院士已達34名。
三是產學研合作體系逐步完善。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工程院、北京化工大學等上百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實質性的科技合作關系,其中與山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沈陽分院等共建了國際生物技術研發中心、國際微電子技術中心、宋健科學技術研究院、*海洋研究院、中科院山東技術轉移中心*中心等產學研平臺。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模式,形成了技術轉讓模式、委托開發模式、合作開發模式、共建基地模式、技術入股模式、技術指導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等七種行之有效的產學研合作形式。目前全市90%的規模以上企業都與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開展了產學研合作,“十五”以來實施合作項目3500多個,其中600多項列入國家、省部級技術創新計劃,近3000項成果進入產業化應用。
四是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財政對科技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2001年以來全市財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長33.8%,*年達到2.9億元。“十五”期間,共爭取和安排無償科技補助經費1.87億多元。全社會科技投入也不斷增多,科技投入年均增長27.4%,*年達到25.7億元,其中企業投入占90%以上;全市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1.14%,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占當年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1.02%,威高、新北洋、*廣泰等骨干企業超過5%。不斷強化自主研發載體建設,全市共建立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3家,其中省級工程中心46家;市級以上企業技術開發中心91家,其中國家級技術中心5家,省級技術中心27家;創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個,博士后工作企業達到8家。廣大企業堅持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重點,不斷推進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年以來,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213項,其中達到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的35項,獲得國家獎3項,省獎17項,三角集團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套生產技術與設備開發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全市擁有中國名牌產品19件,中國馳名商標10件,山東名牌產品73件,山東著名商標69件,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總數在全省位次不斷前移。
五是創新成果產業化步伐明顯加快。農業方面,“十五”以來建成了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3個,實施各級農業科技項目200多項,其中國家海洋“863”計劃項目20項,國家支撐計劃3項、國家“973”計劃1項;建設了山東省漁業現代化示范基地等國家、省、市、縣各類農業科技園區、基地56處,其中省級以上農業科技示范園區8處;共引進、開發和推廣農業新品種、良種200多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顯著提高。工業方面,建成了國家“863”計劃成果產業化基地2個;積極實施制造業信息化工程,全市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實施信息化的比例達到40%以上,*市被確定為省級制造業信息化示范城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快速發展,基本形成了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海洋技術、節能環保和新能源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高新技術產品達到300多種,其中高速熱敏打印頭、高速接觸式圖象傳感器等10種產品居于國際領先水平,高性能碳纖維、鋁鎂合金材料、二氧化碳共聚物材料、三分量地震勘探傳感器等60多個產品居于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水平;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60家,其中12家被認定為國家火炬重點高新技術企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50家,其中過40億元的3家,有1家突破100億元;*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總產值120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30%。
三、把自主創新為第一動力的目標思路落到實處
我們要切實增強自主創新的緊迫感和責任感,進一步完善創新體系,培育創新主體,增強創新活力,打造創新品牌,努力把*建設成特色優勢明顯、引領作用突出、創新氛圍濃厚的創新型城市。爭取到2012年,全社會研發經費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以上,科技活動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35%,高新技術產品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比重達到60%以上,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2%以上。
(一)以打造“三區”為創新型城市建設的主攻方向。考慮到我市的人才基礎、科技基礎、產業基地以及城市的吸引力,把“三區”建設作為主攻方向是最好的選擇,也是建設創新型城市的重要路徑。一是打造高層次人才聚集區。爭取用五年時間,在*工作的碩士以上學歷的人才增加到6000人,其中博士500人以上;通過不同方式與我市合作的院士增加到60名以上。要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型人才特別是優秀中青年專家和行業技術、學科帶頭人的選拔和培養,在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造就一批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高級人才。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培養研究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建好*職業(技術)學院等一批高水平的中高等職業學校,形成一流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和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加快培養我市產業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繼續堅持“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策略,舍得讓股,舍得讓利,千方百計引進跨學科知識、跨行業經驗和廣闊視野的自主創新領軍式人才。二是打造產學研結合密集區。爭取五年內,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增加到150家,其中國家級增加到10家左右,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術開發機構50家以上。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認真落實與山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海洋大學簽訂的產學研戰略聯盟合作協議,爭取再與10家以上國內知名大學簽訂合作協議。要在資金、政策等方面繼續大力支持山大分校、哈工大(*)等駐威院校的發展,重點推動國際生物技術研發中心、國際微電子技術中心建設,啟動山大、哈工大*技術轉移中心,充分利用其科技優勢,聯合進行重大項目的科技攻關。三是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匯集區。力爭未來五年,新實施1100多個產學研合作項目,800項成果進入產業化應用,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10%以上,發明專利申請達到申請總量的35%。要充分利用“集成轉化、重點轉化、提升轉化、嫁接轉化、資金轉化、聯動轉化”等轉化形式,不斷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特別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吸引和推動國內外的創新成果在*加速實現產業化。重點推動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藥、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等高新技術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爭取在碳纖維及其制品、生物醫療器械、高性能數控機床、大型船舶及關鍵零部件、光伏電池及燃料電池等節能產品的某些領域實現突破,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優勢產業。
(二)用自主創新推動發展方式轉變。把自主創新作為第一推動力量,就是要下大力推進經濟發展由粗放向集約、由資源和資本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一是以自主創新提升產業層次。力爭到2012年三次產業比重由現在的7.7:62.1:30.2調整為5:59:36。要大力推動制造業信息化工程,在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積極利用高新技術嫁接改造傳統產業,提高傳統產品的檔次和效益;搞好各類農業科技園區和農業示范基地建設,加大農業生產技術和優良品種的引進、培育和推廣力度,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現代物流以及科技信息服務、科技咨詢、科技評估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提高服務業的層次和水平。二是以自主創新提升傳統優勢。在對外開放上,要進一步提高利用內外資質量,引導資金更多地投向造船、汽車、新能源、海洋經濟等重點產業;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引導企業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優化出口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爭取到2012年,機電產品出口比重由45.6%提高到55%,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由24.2%提高到30%;鼓勵引導更多的企業“走出去”,今后五年境外投資年均增長20%以上。在海洋經濟上,要加快海洋高新技術的研發和成果轉化,努力在海洋農牧化、海洋生物技術、海水資源開發利用、造船技術等重點關鍵領域實現突破,推進海洋經濟由“量”向“質”、由狹義向廣義、由傳統向現代轉變,力爭未來五年海洋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6.9%提高到30%以上,名優養殖比重和精深加工比重均由目前的73%提高到80%以上,漁業名牌達到60個,港口吞吐量由3180萬噸提高到1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由50萬標箱提高到150萬標箱,形成整船制造400萬載重噸、船段生產60萬噸、船舶修理700艘次的能力。在生態建設上,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環境建設等技術的攻關、引進和推廣,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爭取到2012年,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到0.7噸標準煤、水耗降低到18立方米,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削減5.3%和2.2%。三是以自主創新提升城市品質。就是要努力建設一個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俱佳,適合不同人群居住、工作、創業,政治穩定、社會安寧、生活富裕、精神愉悅的現代化城市。要依靠科技進步超前規劃城市空間布局,完善城市生態綠化、安居保障、防災應急功能,不斷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科技服務支撐體系,以科技推進教育文化、醫藥衛生、公共安全、社會保障、社會管理等領域協調發展,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成果。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引導和鼓勵創建學習型機關、學習型企業、學習型社會,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普及現代科學知識,宣傳科學思想,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設,全面提高全體市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
(三)為自主創新創造更加優良的環境。建設創新型城市,必須發揮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作用,努力營造有利于自主創新的環境,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氛圍和機制。要重點優化四個環境:一是社會環境。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創新精神,強化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進一步營造勇于創新、尊重創新和激勵創新的輿論氛圍。大力倡導敢于冒險、勇于創新,寬容失敗、追求成功,開放包容、崇尚競爭的創新文化,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鼓勵,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二是政策環境。加大考核力度,在全市目標績效考核中,提高自主創新的分值比重,調動全市上下加快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制定出臺《自主創新五年規劃》,明確全市自主創新的工作目標、任務和措施。在認真落實《關于全面推動產學研合作創新工作的若干意見》等有關政策的同時,圍繞加快“三區”建設、鼓勵自主創新、加快人才引進、推動成果轉化、引導企業研發投入等方面,盡快制定鼓勵政策。積極運用政府采購政策推進企業自主創新,通過預算控制、招投標等形式,引導和鼓勵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擇優購買本地高新技術產品。三是投融資環境。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科技投入增長高于同期財政支出增長比例。引導和激勵社會資金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制,建立擔保機構的資本補充金和多層次風險分擔機制。鼓勵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加強對創新型企業的金融服務支持。大力吸引海內外創業投資機構和個人設立創業投資主體,扶持創業投資企業發展,增加對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投資。引導高新技術企業加快上市步伐,進一步拓寬企業融資渠道。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提高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四是服務環境。進一步完善技術市場、人才市場、信息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等生產要素市場體系,大力培育和規范各類科技服務組織,強化這些組織的聯動集成作用,形成有利于創新的市場體系結構,為技術創新提供集中高效服務,提高技術創新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