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完善干部任用制度

時間:2022-07-16 10:52:00

導語:改革完善干部任用制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完善干部任用制度

一個時期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黨組織不斷加大對用人上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的整治力度,嚴懲買官賣官行為,這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遏制了買官賣官現象蔓延的勢頭。但仍有一些地方用人上的不正之風比較嚴重,買官賣官現象禁而不止,查而不絕,幾乎成了一種頑癥。這說明一些地方在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方面還缺乏有效的治本之策。剖析買官賣官現象的新特點,堅持標本兼治,最大限度地遏制買官賣官行為,是當前反腐敗斗爭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當前買官賣官現象的新特點

一是假借干部制度改革之名進行買官賣官活動。被百姓譏為“賣官書記”的陜西商州原區委書記張改萍,先后賣出了27頂“烏紗帽”。值得注意的是,她賣官的時間從2000年直到2005年,正是大力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時期。在任期間,她假借探索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之名,行賣官之實。

二是“向下”跑官買官。以往在換屆選舉、班子調整之際,少數干部頻繁出入領導機關、領導同志家里或組織人事部門,公開或隱蔽地伸手要官。現在個別人為能夠在換屆選舉和選拔任用中當選和得到提拔,則眼睛“向下”,不擇手段地拉選票、拉推薦票,甚至出錢賄選。這些人實際上也是買官者,只不過其買官的對象,已從以往的上級領導機關極少數人甚至某個人,轉向了人數相對較多的民意代表。

三是“程序空轉”。從近來發生的用人上的腐敗案件分析,少數領導干部不是帶頭遵守制度履行程序,而是先拍板后走程序,凡事一人說了算,甚至出現了“班子成員參加的會議決定普通問題、少數人參加的會議決定重大問題、個別人參加的會議決定核心問題、一對一的口頭交代決定特別重要問題”的非正常情況。

四是鉆“平職調整”的空子。目前,干部平職調整一般不進行民主推薦和組織考察。但在一些人眼里,有些崗位雖然級別相同但“含金量”不一樣。有的賣官者就利用這一點,通過調整干部崗位,大搞權錢交易。

五是“越級”買賣。在黨的組織系統中,上級領導機關不但可以對下一級黨組織實施領導,而且對下二、三級乃至基層黨組織,都可以實施領導或施加影響。與以往一些買官賣官行為發生在上下級關系之間有所不同的是,現在有些買官者已不局限于向直接的領導人賄賂,而是向上一級、乃至上幾級的領導賄賂,由他們出面向其主管領導施加影響,從而達到買官的目的。與買官行為相對應,有些賣官者也不局限于自己職權范圍,而是影響下幾級干部任免。這些干預、招呼、影響都直接與利益掛鉤,有些甚至就是赤裸裸的金錢交易。但越級買賣卻有上下級之間直接的買官賣官行為所不具備的“優點”,就是一般不為外界所注意,可以規避紀檢監察機關的監督和查處。

六是交易方式“期權化”。有的買官者平時就注重“感情”投資,逢年過節帶些煙酒水果或土特產品登門拜訪,日積月累在“感情”上便積薄為厚,最后弄個一官半職;有的是買官賣官者達成“協議”,在“買賣交易”時暫不付賬,等時過境遷,大家不再注意時,買官者在戴了烏紗一段時間后,再神不知鬼不覺地給賣官者奉送錢物。在交易內容上,也有了新的變化。有把著領導的脈投其所好者,領導愛附庸風雅便購置古玩古董呈上,領導喜歡舞文弄墨便求購名人字畫奉上,領導好打麻將便以手“臭”為由故意輸上,領導好色便高價挑選妖艷女子陪上;有的請領導出國考察、陪領導家屬游山玩水、供領導子女出國留學,領導剪彩有“同喜費”、領導題詞有“潤筆費”、領導講話有“講座費”等等。

二、導致買官賣官現象屢屢發生的原因

買官賣官現象雖然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但其權錢交易的本質沒有變。買官賣官現象之所以禁而不止,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領導干部個人思想政治素質方面的內因,也有體制、機制、制度和工作方面的原因,還有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其中,最要害的問題是用人體制、制度、機制方面的原因。

一是干部工作某些環節缺乏嚴密規范,執行中“自由裁量”空間大。目前的干部選拔任用工作環節的程序規定得比較原則,執行中“自由裁量”的空間比較大。一些賣官者為了達到目的又規避追究,便想方設法鉆干部政策法規的空子。比較常鉆的空子是“干部動議”。在實際工作中,動議環節是選拔任用干部的起始環節,動議環節往往決定著干部選拔任用的“路徑”和最終的結果。由于《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對動議環節沒有作出規定,一些賣官者就在這一環節大做文章,根據個人意愿確定“推薦”人選,劃出“考察”范圍,然后由組織部門“履行”程序。

二是制度在某些“一把手”面前蒼白無力。盡管目前在干部工作的某些環節政策規定比較原則,有“操作空間”,但在各個主要環節還是有比較配套嚴密、科學規范的制度規則,遵循著這樣的制度規則,買官賣官行為是很難輕易過關的。但在實際運作中,真正起作用的是“一把手”,往往是“一把手”獨攬人事大權,制度在他們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三是被發現率和被查處率低下,懲罰成本難以發揮威懾作用。事實表明,在買官賣官行為被發現、查處概率較低的情況下,懲罰成本定得再高也起不到威懾作用;在被發現率極高的情況下,即使懲罰成本不高,買官賣官的機會成本付出概率也會隨之加大,買官賣官行為還是會有所收斂的。實際上,正是因為買官賣官行為的相對隱蔽性,買官賣官行為被查處率不高,助長了一些干部的投機僥幸心理。而導致買官賣官行為查處率低下的原因之一是監督機制失靈。一方面,由于在一級黨的組織中,反腐機構與黨組織的“一把手”乃至班子成員在力量上相差懸殊,體制內的反腐機構沒有力量對“一把手”構成監督威懾。此外,反腐機構與人員還面臨著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種種因素使得體制內的反腐效率低下在所難免。另一方面,體制外的反腐力量如公眾監督、輿論監督等,由于不知情、缺乏有效法律保護,其監督也顯得軟弱無力。

三、防止和遏制買官賣官行為的路徑

防止和遏制買官賣官行為,必須多管齊下,綜合治理,推進干部工作科學化、民主化和制度化進程,關鍵是通過制度建設,切實做到公開、公平、公正,真正讓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

第一,規范和限制用人初始提名權,這是防止和遏制買官賣官現象的關鍵環節。初始提名權是領導干部第一次提名干部人選的權力。規范初始提名程序,防止用人初始提名環節的隨意性,確保提名質量,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賣官行為的難度和風險。一些地方的改革經驗表明,從完善黨政干部選拔任用初始提名制度入手,科學選擇推薦提名范圍,規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程序,是防止和遏制買官賣官行為的關鍵環節。要切實做到任何人初始提名都要進行書面提名推薦,填寫初始提名推薦表,再由組織部門根據工作需要和干部選配、班子調整計劃,對各類提名推薦人選是否進入民主推薦環節進行綜合分析、統籌核定,再根據民主推薦確定考察對象,進入選拔任用程序。

第二,積極推行干部任用票決制,這是防止和遏制買官賣官現象的最后“關口”。票決制的特點是一人一票,買官者要想買官成功,就要賄賂所有成員;而賣官者由于只掌握一票,因而不能從根本上影響投票的結果。因此,票決制是提高買官賣官行為風險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止買官賣官行為的最后“關口”。目前,一些地方黨委(黨組)已越來越多地實行了討論決定干部“票決制”,即黨委常委會或黨組對擬任人選進行無記名投票表決,有的還是差額表決,有效地克服了少數領導人在用人上獨斷專行、個人說了算的問題。但應看到,“決定”不同于選舉,實行票決的前提必須是在投票前進行充分的討論醞釀,集中正確的意見,形成最后的決策。要防止投票表決前討論并不充分,甚至形不成討論的局面,從而簡單地通過投票表決形成決策,得票多少直接決定干部能否任用的情況出現。

第三,強化對干部任用工作全程監督,這是防止和遏制買官賣官現象的重要保證。對買官賣官現象的整治既要堅持正面教育,更要切實加強對選拔任用干部工作的監督檢查,加大打擊查處力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形成吏治從嚴的良好社會環境。組織部門要加強與執紀執法機關、審計等部門的聯系,疏通信息渠道,健全協調配合機制。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對群眾舉報買官賣官的問題要認真調查核實,一經查實,不僅要將買來的官堅決撤掉,還要對有關責任者堅決繩之以黨紀國法。制定干部任用責任制、干部推薦考察責任制度等,實行“誰任用,誰負責”和“誰推薦考察,誰負責”的用人失察失誤責任追究制度。凡是有問題的干部得到提拔任用的,必須追究其任用、推薦、考察及主管領導人的法紀責任。

第四,規范官員權力和降低官職含金量,這是防止和遏制買官賣官現象的重要前提。權、責、利三者對稱統一,是現代政治學的基本原則之一。限制官員權力和降低官職含金量,是堅持和落實權、責、利對稱統一原則的基本要求。限制官員權力和降低官職含金量,必須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讓政府權力從社會和市場的諸多領域退出,由社會和市場的力量主導配置資源。要削減并規范官員的權力,使官員權力“有限”、“有度”、“有責”。官員職位除了合理合法的薪金收入、公務消費和職務待遇之外,再也不能得到其他的好處。只有真正讓權、責、利統一起來,不得濫權、免責、貪利,摒棄了官本位意識,破解了“權力拜物教”,才能有效防止和遏制買官賣官現象。

第五,加強對干部的廉政思想教育,這是防止和遏制買官賣官現象的思想防線。只有當每一位干部真正認識到、體會到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而不是某個領導賜予的,更不可能是從某人手中買來的時候,我們的干部才能從靈魂深處徹底拒斥買官賣官的可恥行為。教育干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權力觀,使其認識到權力在手,責任在身,要掌好權,用好權,管好權。結合開展警示教育活動,對全體黨員領導干部進行反腐倡廉教育,使廣大領導干部自覺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通過舉辦講座、專題培訓班和組織干部自學等多種形式,對領導干部進行黨紀黨風教育。從源頭抓起,從教育抓起,就能有效地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