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的十個著力點

時間:2022-07-16 11:07:00

導語:構建和諧社會的十個著力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總書記在中央黨校重要講話中指出,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需要,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落實。在實際工作中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關鍵是要體現經濟與社會的統一、民主與法治的統一、物質與精神的統一、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活力與秩序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抓緊抓好十個著力點

著力點一:縮小差距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利益失衡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更難以構建和諧社會。目前部分社會成員高低收入差距較大,必然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一是要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防止貧富懸殊。對那些貪污腐化、徇私枉法、行賄受賄、偷逃稅金、制販、違法經營等,獲得巨額非法收入者,要堅決予以打擊。二要建立和完善社會利益的協調機制和輿論導向機制。進一步規范組織和個人的競爭行為,營造公平的利益競爭環境,保證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機會平等公正。三要著力扭轉城鄉差距拉大的趨勢。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建立有利于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機制,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業不斷增效、農村加快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縮小城鄉差別。四要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和困難地區的扶持。進一步加大西部大開發的力度,擴大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和民族地區的對口援助,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紐帶、企業為主體、項目為載體的互惠互利機制,切實推進東中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著力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著力點二:社會公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基。社會公正就是社會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合理平等地分配,它意味著權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機會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衡量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尺度,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深厚根基。要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在全力抓好發展的同時高度重視社會公平問題,使社會新興階層與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找到最佳結合點,保證廣大人民群眾都能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建立健全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體制和機制。進一步完善公共財政扶持公共事業的制度,加大財政在教育、衛生、文化、就業再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公共基礎設施、社會治安等方面的投入,實現政府財力投向和基本公共資源的公平化、法制化。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通過制度規范和體系建設來保證社會成員都能公平地接受教育,都能公平地進行勞動創造,都能公平地參與市場競爭,都能公平地享受社會生活,都能公平地依靠法律和制度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以真正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

著力點三:加快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窮也不能建成和諧社會。發展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關鍵,是我們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要求。要始終堅持發展是硬道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提高構建和諧社會的能力,落實到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去,落實到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中去,落實到加快發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等各項實際工作中去。一要堅持以人為本,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二要堅持全面發展,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三要堅持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統籌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全面和諧發展,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相協調,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和諧社會不斷發展和充滿活力。

著力點四:廣泛就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任何社會民生都是頭等大事,而解決民生問題,首先要解決就業問題。必須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進一步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職能,將就業指標作為衡量各級政府官員政績的考核目標之一,建立統籌城鄉就業的管理體制,推進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建設。一是千方百計解決下崗職工的就業;二是著力解決大學生和社會青年的就業;三是切實關注和解決社會特殊群體的就業。要建立健全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嚴格執行國家勞動標準,加強勞動保護,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

著力點五:扶貧濟困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重視保護特困群體,是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和諧進步的重要標志。各級政府要把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大事來抓,逐步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一是健全社會保障的長效機制,抓緊制定《社會保險法》、《基本養老保險條例》和《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要多渠道廣泛籌集專項基金,著力解決社會保障存在的資金短缺、覆蓋范圍小、形式單一等問題。二是逐步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面向所有貧困人口的城鄉一體化的社會救助體系,有條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三是加強對困難群眾的救助,著力解決失業保障、貧困者救濟、殘疾人救助、婦女兒童權利保障、老人權利保障和養老保險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四是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發展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為重點的社會福利,完善優撫安置政策,弘揚中華民族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

著力點六:弘揚美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撐。構建和諧社會不僅要抓硬件,更要抓軟件,不斷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在全社會確立和諧意識、公德意識、文明意識。要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積極開展公民“道德工程”建設,努力塑造“四有”公民,切實解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要把社會公德的要求變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使全體社會成員自覺做到遵紀守法、文明禮貌、尊老愛幼、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

著力點七:保護環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人類活動要想抑制對大自然的過度索取,就必須尊重自然規律,改變對自然的態度,形成人與自然友好相處、良性互動的和諧關系。要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經濟發展決不能超越資源與能源、生態與環境的承載能力,把自然代價和社會代價減到最低限度。要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礦產、森林、水和海洋等自然資源,堅持開發與節約、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并重,重點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在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和重要生態功能區實行限制開發,在自然保護區和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地區實行禁止開發,依法實施強制性保護。要實施重大生態建設和環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一是加強水污染防治。要科學劃定和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切實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建設好城市備用水源,解決好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二是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嚴格控制新(擴)建除熱電聯產外的燃煤電廠,禁止新(擴)建鋼鐵、冶煉等高耗能企業。加大煙塵、粉塵治理力度。三是加強城市環境保護。著力解決顆粒物、噪聲和餐飲業污染,鼓勵發展節能環保型汽車,推進綠色環保社區建設,努力維護城市生態平衡。四是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積極發展節水農業與生態農業,推進農村改水、改廁工作,搞好作物秸稈等資源化利用,積極發展農村沼氣,妥善處理生活垃圾和污水,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

著力點八:維護穩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工作。和諧需要穩定,穩定保證和諧,沒有穩定的環境,什么都搞不成。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要科學分析人民內部矛盾和各種社會矛盾的表現形式、特點和發展趨勢,尤其要研究解決體制轉換過程帶來生產與消費、加快發展與提高效益、高收入群體與低收入群體、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發展差距等諸多矛盾。要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推行領導干部接待群眾制度,健全信訪工作責任制。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把矛盾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抓緊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有效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對群體性事件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尤其要對難點熱點問題立足于早發現、早報告、早解決,事先把各種工作做深、做細、做透、做扎實,把各類矛盾和糾紛解決在當地、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著力點九:依法治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制度保障。整個社會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和政治保障。一是全黨全社會要牢固樹立法制觀念。堅決摒棄“權大于法”的人治觀念,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二是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要抓緊制定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發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權利、推進社會事業、健全社會保障、規范社會組織、加強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三是嚴格執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任何人違法亂紀都要依法受到檢舉、控告、彈劾、撤換、罷免以至依法制裁,堅決制止“關系案”、“人情案”等司法腐敗行為。四是全面推進依法行政。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真正建設法治型政府和法治型社會。五是繼續推進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完善訴訟、檢察監督、刑罰執行、教育矯治、司法鑒定、刑事賠償、司法考試等制度,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體制。

著力點十:黨的領導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保證。構建和諧社會,需要黨研究解決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創新。要不斷開拓新思路,提出新辦法,使我們的思想觀念、政策措施、工作部署、工作方式更加適應和諧社會建設的要求,尤其要圍繞一些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課題加強調查研究。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目前我們黨有7000多萬黨員,1000多萬黨員干部,50多萬縣處以上領導干部。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切實解決一些基層黨組織較軟弱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黨風問題關系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也關系構建和諧社會的成敗。目前黨內和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消極腐敗現象,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嚴重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嚴重損害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必須下大力氣解決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腐敗問題,真正解決少數領導干部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問題,保證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