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民主建設實踐

時間:2022-09-17 03:23:00

導語:村級民主建設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村級民主建設實踐

近幾年,安陸市在總結基層群眾經驗、智慧的基礎上,推出了“三會四評”制度模式,為基層民主建設淌出了一條新路。最近,我們就此進行了調查采訪,總體印象是,該市通過“三會四評”,以基層黨組織的民主建設促進農村社會民主建設,從而使村民自治落到實處。

智慧來自基層來自群眾——“三會四評”的端由

“三會四評”最初起源于安陸市洑水鎮方棚村。說起方棚村,很容易勾起人們痛苦的記憶:該村有1650畝耕地,養育著1500多人,自然條件并不算太差,村里還有39名黨員。可是,**年以前,卻是全鎮典型的落后村。當時鎮村之間有管理區一級機構,因為方棚村太落后,矛盾多、麻煩多,幾個管理區都不愿管,以致三次變更隸屬關系。

**年,省有關部門在方棚村辦第四次村委會換屆直選試點。在省工作組的指導下,按10—15戶選一名村民代表,成立選舉委員會。起初,鎮村兩級黨組織對此做法頗有幾分顧慮,擔心選不出合適的村委會班子,搞不好還會導致宗族房頭之間的矛盾。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在選舉委員會的精心組織下,選出了組織滿意、群眾滿意的村委會。村黨支部書記鄒道金從中看到了民主的力量,從此,以他為書記的村黨支部將修路架橋、抗旱排澇等村級大事交由黨員、村民代表民主討論決定后再付諸實施,使以前很難辦成的事絕大部分都順利辦成。村黨支部由此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發揮黨員、村民代表的作用、實行民主管理是何等重要。

**年,方棚村按照村黨支部“兩推一選”、村委會“兩推直選”的辦法進行了村“兩委”換屆。村黨支部為適應新形勢,在吸取以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擴大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的辦法。堅持按照先村“兩委”會,再黨員會、后村民代表大會的程序民主議事決策,同時,著意提高黨員及村民的素質,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堅持民主評議黨員、村干部、村民代表和農戶。“三會四評”逐步定型。“三會四評”的實施,使方棚村由后進變先進,黨風、村風、民風煥然一新,村集體經濟、社會事業持續良性發展。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三會四評”的完善推廣

洑水鎮方棚村的經驗做法引起了孝感市委組織部和安陸市委的高度重視,專門派工作組到該村進行調研。調查組經調查認為,方棚村的做法,符合農村的實際,契合村民自治的要求,是貫徹落實中央《關于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見》,建立和完善村干部培養選拔、村級議事決策、村務民主監督管理和村干部激勵保障“四個機制”,夯實農村工作基礎的有效載體。調查組對方棚村的經驗進行了總結和完善,形成了比較規范的“三會四評”制度。

“三會”的基本要義是,用“兩推一選”、“兩推直選”的辦法選舉產生村“兩委”。在此基礎上,通過村“兩委”聯席會、黨員會和村民代表會議事決策。村級日常事務由村“兩委”討論決定,其他重要事務,如村集體土地承包和租賃、集體企業改制、集體舉債、集體資產處置、村干部報酬、村公益事業經費籌措方案和建設承包方案等,均要經“三會”依次討論通過,方可實施。在決策程序上,先由村“兩委”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拿出建議方案,然后召開黨員大會對方案進行修改完善,最后提交村民代表大會進行討論表決。“三會”由村黨組織組織召開,村“兩委”會和村民代表大會與會人員必須達到應到會三分之二方可召開,黨員會與會人員必須達到應到會人員半數以上方可召開,所做決定均應經到會半數以上人員通過。

“四評”的要義是,評黨員、評村干部、評村民代表、評農戶。首先提出目標要求,明確評議標準。對黨員,根據其具體情況提出相應要求;對村干部,按照崗位成本管理辦法,分崗位制定目標責任書;對村民代表,明確具體工作職責;對農戶,重在落實村民公約和“十星級文明農戶”標準。其次強化日常管理,建立考評臺帳。村級分別設立記事薄,記下黨員、村干部、村民代表和村民的工作和表現情況,并將重要情況通過村務公示牌向村民公示。再次,召開各類會議進行評議。召開黨員大會評議黨員,按自評、互評、支部審定的方式進行,根據考評情況確定優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個等次;組織全體黨員、村民代表評議村干部,干部先述職之后,根據崗位職責和具體評分辦法進行考評,按綜合得分,評出優秀、勝任、基本勝任和不勝任四個等次。組織村民評議村民代表,按照自我小結、群眾評議、支部審核的程序,將村民代表的履職表現分為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三個等次。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召開戶主會,對照村民公約和有關規定,評定星級和實施單項表彰。最后,公示評議結果,落實獎懲兌現。

“三會四評”有效保障了黨員、群眾的民主選舉權、議事決策權、民主管理權和監督權。安陸市委組織部在洑水鎮33個村先行試點的基礎上,制定下發了《實行“三會四評”,加強村級民主政治建設的意見》。“三會四評”作為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有效抓手,在全市推廣。

村務順手,村民滿意——“三會四評”效果明顯

“三會四評”作為群眾智慧的結晶,一經實行便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無論是黨員、干部,還是普通群眾,對此都有正面的評價。

建立完善了議事規則,保障了村級事務決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

“三會四評”對村級事務哪些要議、怎么議、怎么決都有明確規定。在議事決策的過程中,村民充分享有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因為是在公開的場合議事,受環境氛圍的影響,大多數人會出以公心,即使是個別人夾帶私念,也為大多數人的意見所不容。議事決策因而變得順利起來。

金店村黨支部書記金正家對此深有感觸。他講到,去年該村確定危房改造戶,村“兩委”對危房戶進行了調查摸底。在村“兩委”和村民代表會上,起初,大家比較傾向的意見是,金正友家比較困難,上有一母,下有一雙兒女,兒子退伍后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可有人提出,劉維珍的家更困難,應該首先考慮。劉維珍的父母年邁多病,她本人又患有骨髓炎,兩個子女正在上大學,家庭特別困難。可問題是,劉維珍夫婦的戶口已遷至鎮所在地的居委會,到底納不納入考慮對象,村“兩委”頗有些為難。既然有人提出,就讓大家討論。在討論中,有人說,劉維珍是本地人,起初遷走戶口是因為當時有“人頭稅”,家庭其他成員的戶口并沒有遷走。她家在全村最困難,兩個小孩還在讀大學,在最困難的時候,應該考慮拉她一把。表決時,參會29人,有21人同意,事情就這樣定了下來。村民代表又回過頭來做金正友的工作,將金正友的危房改造推遲到今年。金正家說,代表們的意見幫我們開闊了視野,減少了失誤。劉維珍家房屋改造時,黨員、村民代表主動幫工,讓人感動。如果搞暗箱操作,很可能把好事辦砸。

調動了黨員、干部和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管理的積極性

在實行“三會四評”之前,村“兩委”大多是根據上級的指示和所在村的實際對村級事務做出安排和部署,行政命令的色彩較濃,民主的空氣淡薄。因為沒有相應的機制保障,普通黨員和一般群眾只是被動的接受安排,沒有機會和條件參與村級事務的決策,更談不上主動參與的意識和熱情。“三會四評”實施后,無論是村“兩委”干部,還是普通黨員、村民代表,都有相應的責任要求。參與村級事務是否熱情、實際工作中的表現如何都要接受大家的評判。這就促使他們開動腦筋參與村級事務決策,撲下身子將決策落到實處。

萬河村地處洑水鎮西北部,靠山臨河,交通不便。去年,該村修4.5公里通村路,除上級補助外,尚有缺口29萬多元。村里通過“三會”達成共識,將村里的河沙資源拍賣了12萬元。剩下由村里自籌。村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村支書胡營香動員村干部和在外知名人士的親屬外出爭取支持,終于修通了這條村致富路。紅橋村是洑水的旱包子,近兩年,該村用民主議事決策的辦法,共新挖和改造了7口塘堰,維修了一處泵站。特別是建蔣家大塘,前后開了11次村民代表會。定下來后,村民代表分頭做工作,最終建成。

段云聲當村支書二十多年,他說,過去工作講狠氣、做惡人,為完成“三提五統”任務,有時不得不采取簡單粗暴的手段,雖說受表揚、戴紅花,表面很風光,其實灰頭土面,在群眾心中沒威信。那時的工作真難,有時連做夢都和群眾吵架。現在工作講水平、辦實事,辦事公開透明,群眾參與熱情高,黨員村民代表都能靠上前去幫助做工作,工作起來順心順手,還能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棠棣鎮李園村黨總支書記李啟明,在“三會四評”的基礎上,每年組織兩次村民對話會,讓村民對村里的工作品頭論足,就村級事務發表意見,激發了村民的主人公意識,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年一次村民對話會上,部分村民提出,要對村小學進行改造,方便孩子就近入學。當時村小學屬危房,在小學規劃調整中被列入關停對象。如果關停,孩子不得不到三公里開外的學校就讀。因路途不便,難免不輟學。既然村民提出來了,且符合村里的實際,村黨總支就將這一問題作為重點,納入“三會”討論,最后形成重建的一致意見。村里通過出賣河沙資源、村民自愿集資、向上級和外出創業人士尋求支持等辦法,總投資80多萬元,建起了一所嶄新的村級小學。

加強和改進了黨員、干部和群眾的教育和管理,村風日臻好轉

“三會四評”是加強黨員、干部、群眾教育和管理的好載體。我們在調查采訪中,村干部和群眾大都持這種看法。

紅橋村黨支部書記段云聲說,現在村民的文化水平、法律意識和民主意識都很強,村干部的能力和水平也要與日俱進,否則底氣不足,低人一頭。因此,他要求所有的黨員、村干部加強惠農等政策及相關法律知識的學習,開會養成做筆記的習慣,遇事與群眾講道理,改變過去粗暴的作風。他自己也以身作則,不玩牌、不閑咵、無事不進城。

李啟明當村黨組織書記也有二十來年,他的體會是,以公心樹威信,用好各類資源,提高農民素質。他在村里扎實推行村民公約,開展文明戶評選。這么些年,村里少有小偷小摸、摸牌賭博、打架吵嘴的現象發生。他覺得農村養老是一個社會問題,現在大量青壯年男性勞力外出打工,農村養老的責任大都在婦女的身上,為此,今年三八婦女節,他在李園村組織開展了20個“五好媳婦”評選活動。集中表彰那天,升國旗、奏國歌,為獲獎婦女披綬帶、戴紅花、發獎牌和紀念品。那些平日里默默無聞的婦女好不風光、好不感動!他還組織村干部與困難農戶結對幫扶。本村一名黨員干部,承包集體的一個項目,賺了些錢,但思想有所滑坡。李啟明在村總支會上對他提出嚴肅批評,同時提請他注意:發財是靠好政策,是靠村黨總支給他的機遇,有沒有知恩圖報、履行好黨員的責任和義務?作為黨員致富帶頭人,在先富帶后富方面自己做了多少工作?自己富了,結對幫扶了幾個困難農戶?直說得那人大汗淋漓,當即作了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