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教育大講壇的講話

時間:2022-06-16 08:38:00

導語:農民教育大講壇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教育大講壇的講話

農民朋友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央為我們農民指引的一條走向富裕、走向小康的道路,具體目標是五句話二十個字,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如何實現這五句話,實現這五句話以后的新農村是一個什么樣子?江蘇省委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就是華西村。省委號召全省“學習華西村、學習吳仁寶”。那我們就來看看今天的華西村是一個什么樣子。

一、華西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樣板,華西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從“生產發展”來說,華西村從1977年興辦第一家手工作坊式的小五金廠開始,30年來,一直堅持發展工業經濟,經過多年艱苦奮斗,走出了一條具有華西特色的“以工富農”之路。到20*年,全村已擁有年產23萬噸鋼帶的彩板廠、年產1萬噸鋼制管件的法蘭管件廠、年產30萬噸帶鋼的冷軋帶鋼廠、年產110萬套服裝的服裝公司等58家大中型企業,擁有固定資產50億元,全年實現銷售近400億元,三業總產值人均近300萬元,村級經濟可用財力有20多億元。

從“生活寬裕”來說,華西村村民的收入主要由三塊構成,一是本人工作的工資、獎金,二是村級經濟發放的各項福利待遇,三是年終的個人股權分紅。現在華西村村民人均年純收入8萬多元,家庭存款最少的有100多萬元,住房是400-600平方米的別墅,全村有600多輛轎車,最少的家庭有1輛,最多的家庭有3輛。

從“鄉風文明”來說,為了推進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設,華西村創辦了全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精神文明開發公司。華西村經常教育村民要做到“三不忘”:不忘國家、不忘集體、不忘左鄰右舍;要做到“六愛”:愛黨、愛國、愛華西,愛親、愛友、愛自己。華西村十分注重用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道德來教育農民,在村里建起了二十四孝亭,設立了尊老獎勵基金,引導村民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設立了賭博舉報專項獎金,讓全村村民共同約束不正之風。如今的華西,干群團結,家庭和睦,鄰里相親,尊老愛幼,村泰民安,一派祥和氣氛。

從“村容整潔”來說,華西村先后投入5.2億元,建成了中心村的歐洲風格別墅群及公寓房,對新合并的周圍16個村,則立足實際,將亂搭亂建的拆掉,臟、亂、差的清除,家前屋后綠化;把零零散散的老廠房集中到村工業園區去,節約了100多畝土地,使華西村真正形成了“山南是錢莊”(指工業園區),“山北是糧倉”(指基本農田保護區)、“中間是天堂”(指村民集中居住區)的大格局,

從“管理民主”來說,華西村的管理民主體現在依法辦事、以約辦事、以制度辦事三個方面。嚴格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做好村委會的選舉。發動村民廣泛討論,制定了《村規民約》,用村規民約來管理村民。不斷加大村務公開、財務公開、廠務公開,讓干部做清白人,讓村民做明白人,讓廣大村民真正享有民主。

省委書記李源潮同志去年在全省村黨組織書記培訓班上講話時提出:“大家學習華西村,學習吳仁寶,一定要把華西精神學到手,一步一個腳印地真抓實干,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那么,什么是華西精神呢?華西精神大致包含4個方面的內容。

一、敢為人先、勇于創新。30多年前,華西的情況同我縣多數農村也差不多。面對貧窮落后,華西人沒有消極被動地等、靠、要,而是勤于思考,勇于打破常規,大膽嘗試,搶抓機遇,做到了“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快”,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創造性地探索總結出一系列符合華西村實際的經濟發展模式、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體制,有效推動了華西的發展。

二、積極進取、永不滿足。華西并不是現在才成為先進的,在“農業學大寨”的年代,華西就是全省乃至全國的先進。面對成績,華西人始終保持著一種謙虛謹慎的態度、一種昂揚向上的斗志,將每一次成績都當作新的起點。這是華西村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紅旗不倒的原因之一。

三、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在創業的各個歷史時期,華西和其他創業者一樣,也遭遇過資金、技術、管理、人才等多方面的困難。但是他們總是以高昂的士氣、飽滿的熱情和過人的智慧,不斷開拓進取、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

四、包容開放、樂于奉獻。華西人在創業之初,就積極創造條件,為外來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并且一視同仁,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共享發展成果。現在,華西有了雄厚的實力,他們投入大量資金,在欠發達地區建起了兩個“華西村”,這些村都成為當地的明星村;他們為全省18000名村支書免費提供學習培訓,這都是“樂于奉獻”的體現。

華西精神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共同致富、追求幸福的價值取向。學習華西,最根本的就是要學習這種精神!要抱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通過看華西的創業過程,把華西發展的“真經”學到手,腳踏實地地干,走適合自身實際的發展之路,扎實推進我縣的新農村建設。

二、*能不能學華西?*的“華西”在哪里?

華西村經過30多年發展,產值從幾十萬元發展到近400億元,村民年收入從50多元發展到幾十萬元,這樣的發展速度,人人向往,個個期盼。我們能不能發展自己的“華西”?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就是建設自己的“華西”的過程。

首先談談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狀況

20*年,我縣以10個縣級小康示范村和2個市級小康示范村為引領,通過落實新農村建設五項實事,拉開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帷幕。全縣廣大村干部積極投身全民創業,不少村干部都創辦了自己的企業,一大批“雙帶雙強”型村干部正在成長,成為發展生產、富裕農民的“領頭雁”。縣委、縣政府將小康示范村建設、城郊村建設、經濟薄弱村建設放到新農村建設的大框架中,統一規劃、同步實施。去年組織實施的小康示范村與經濟薄弱村結對共建、薄弱村振興等活動,發揮了先進典型的引領作用,提升了城郊村的發展速度,改變了經濟薄弱村的面貌,形成了既保證先進村有較快發展速度,率先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又保證薄弱村有較好發展平臺,農民收入增速20%以上、村級債務化解150多萬元的好勢頭,做到了發展大業人人推動,發展成果人人享受。由于政策對路、氣候適宜、農民勤勞,去年全縣農民的農業收入大幅提高;全縣開展的全民創業活動、黨員創業競賽等,使一大批群眾成功創業,不少農民成為工人甚至成為老板,其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資本性收入也有較大輻度增加。去年農民收入增長達10.8%,存款增長達13.7%,農民對收入增長總體上是滿意的。縣、鎮兩級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集中實施了以“清潔田園、清潔水源、清潔家園”為主要內容的“三清”工程。其中,僅在第三批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實施的河塘疏浚整治工程,全縣農村黨員、群眾就參加義務勞動4萬多工日,清理垃圾3萬多噸,清理河塘淤泥181萬立方米,全縣農村的水正在變清,天正在變藍,人居環境正逐步改善。12個小康示范村也投入大量資金,植樹31萬株,綠化道路43公里,一批花園式的農民公園正在建成。縣鎮兩級黨委、政府加大了村級衛生保健場所、文化活動場所建設的投入力度,新農村建設5件實事按序時進度推進,農村草危房改造工程全面結束,每平方公里的等級公路里程數蘇中地區第一,一大批電話村、有線電視村相繼建成,改水、改廁工程取得實質性進展,廣大群眾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城鄉差距正在縮小。華西的那種“美化、綠化、凈化”、“遠看像林園,近看像公園,細看農民活在幸福樂園”的生活,在我縣不少先進的村莊也正逐步成為現實。

華西是全省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樣板。我們*也有不少村在新農村建設中走在全縣前列,成為學習華西村、建設新農村的先進典型。

一是城東鎮泰寧村。他們打好園區經濟、國道經濟這兩張牌,興建了4.5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去年全村工業產值8億元。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資產達8000萬元,集體經濟年收益620萬元。積極推行農民“土地入股”,農民人均純收入8400元。全村農民家庭擁有近百輛小轎車,實現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里投入近400萬元,實施了河道清淤及道路綠化、硬化、亮化工程,成立了村保潔公司,實現了“村容整潔”。籌資400多萬元,為全村村民辦理了新型合作醫療,為2400多名失地農民辦理了社會化養老保險。在村民中廣泛開展愛國愛村、團結互助、尊老愛幼、誠信守法的村風教育。正常開展家庭才藝比賽、趣味體育比賽、社區廣場電影、節慶文藝晚會等,實現了“鄉風文明”。推行村財務公開,建立了村民代表議事室、黨小組議事室,實現了“管理民主”。泰寧村是江蘇省文明村、南通市小康建設示范村,也是我們身邊初具雛形的“華西村”。

二是*鎮園莊村。他們抓住*工業園區征地擴張的發展機遇,高起點規劃農民集中居住區,將全村1670戶規劃到江海和許莊兩個居住區。請專業的城市規劃設計院編制規劃。投入近800萬元,高標準建設居住區基礎設施,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衛生室、圖書室、娛樂室等設施全部到位,增強了集中居住區的吸引力。許莊集中居住區已入住600多戶,全村節約耕地800多畝,實現了資金催生土地、土地催生資金的良性互動,村莊環境顯著改善,村級經濟長足發展。同時,引導村民在園區內就業,1500多名農民就地成為工人,年收入上萬元;300多名農民購置農用車,為園區企業搞運輸,村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村風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園莊村的發展模式得到省委書記李源潮的贊揚。

三是曲塘鎮劉圩村。劉圩村是我縣較早建設農民創業園的村之一。他們抓住“生產發展”這個中心,大力營造全民創業的濃烈氛圍。一方面,發揮村干部及黨員的“雙帶”作用,8名村干部通過領辦、參股等方式,全部建立了自己帶頭創辦的工業企業。在村干部的示范帶動下,全村15名黨員和28名村民創辦了自己的工業企業,22名黨員興辦了農業帶頭項目,解決了800多名村民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發揮親情、鄉情的紐帶作用,積極實施“鳳還巢”工程,引導11名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其中規模最大的投資額4000多萬元。創業園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村級經濟的倍增,使村里有錢辦事。村民休閑公園占地25畝,村圖書室藏書1萬多冊,全村“十星”文明戶評比活動每年都進行,村民籃球隊正常訓練,文藝活動逢會必慶。劉圩也是我縣學華西的典型。

以上三個典型,各有各的成功經驗。但歸根到底,有一條經驗是相同的,那就是以發展經濟為主線,為主抓手,為主要任務,以村級經濟的發展壯大帶動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

總結我縣新農村建設的基本經驗,大致有四條。

一、堅持緊扣中心,致富農民。全民創業活動使大量民間資本得到有效利用,農村能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彰顯。像*鎮三里閘村,2005年的工業產值2.3億元,通過全民創業,20*年新增22個工業企業,全村工業產值達到4.03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一年內增加了近千元。全縣各鎮推行農業招商引資,引進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及外資改造農業,用工業化的理念發展農業,全縣培育出一大批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及有機食品,農業的產業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繼續提高。去年僅蠶繭一項,就為農民增加近220元純收入。全縣人均銀行存款達到1.7萬元,離“生活寬裕”越來越近。

二、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在生產發展模式上,各村堅持“一村一品”,宜工則工,宜農則農,發揮優勢、做強特色,比如:城郊村大力發展園區經濟,河東地區種植蔬菜,河北里下河地區種植高品質水稻,河南高沙土地區種植香芋等雜糧,實現了農民增收。在集鎮規劃和村莊建設上,不搞大拆大建,*、胡集等鎮依靠園區建設、國道改建等重點工程,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走出了成功的一步;而其他各鎮、各村則堅持高起點規劃、立足實際逐步推進,贏得了群眾的支持。

三、堅持以人為本,培育能人。各村堅持發揮村干部的示范引領作用、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及廣大群眾的主觀能動作用,一方面,大力發展“能人經濟”,將能人推到創業前沿,營造創業氛圍;另一方面,著力培育現代農民,不少村將職業技能培訓的課堂開到村支部活動室,將技能培訓老師請到農民中間,實現了農民就地轉為工人。

四、堅持文化引領,豐富內涵。*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有著豐富的風土人情。在新農村建設中,各村都注意打好“文化牌”,使“鄉風文明”的要求得到了較好體現。比如,南莫鎮青墩村將傳承青墩文化與建設特色農村有機結合,他們的新農村建設規劃獲得了全省三等獎。城東、雅周等鎮則發揮農民家庭文化室的功能,將文化休閑陣地建設與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有機融合,使新農村建設的內涵有所延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得到有效建立,村民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我們學習華西村,也要學習借鑒好自身的這些成功經驗。

三、學華西奔小康,黨員干部應該怎么做?

華西的快速發展、華西的長盛不衰,有很多原因。其中關鍵的一條就是華西有一位好的帶頭人。華西村的今天是華西人民在老書記吳仁寶的帶領下一步一個腳印,通過三十多年的扎實奮斗干出來的。多年來,吳仁寶始終做到思想解放政治強、勇于開拓作風正、實事求是想干事、腳踏實地不出事。吳仁寶的精神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有福民享、有難官當”。吳仁寶認為,作為村干部,要做到“三個過硬”:思想過硬、素質過硬、作風過硬。要做到“三個正”:辦事認真、處事公正、經營廉政。要做到“三個心”:講黨性、講公心、講良心。吳仁寶始終把“老百姓過上富裕的生活,是我最大幸福”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如今,華西人已經步入小康,吳仁寶又提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單做到“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是不夠的,黨員干部要淡泊名利、要有奉獻精神,有福民享、有難官當,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他提出了“三個不”: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資、不拿全村最高的獎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他把近5000萬獎金留在村里,用于發展村級經濟,帶領群眾共同富裕,為村干部做出了榜樣。

二、嚴以律己、廉潔奉公。多年來,吳仁寶一直將發展經濟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反復強調“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最困難”,立足村情,抓住機遇,實現了共同富裕。華西成為“天下第一村”、吳仁寶成為“天下第一村的領頭人”之后,吳仁寶要求黨員干部要“明富”、不要“暗富”,他說,華西搞的是“一村兩制”,村民可以搞集體,也可以搞個體,但干部不能搞“一家兩制”,更不允許搞“一人兩制”,損公肥私,以權謀私。吳仁寶說,不怕公有、私有,就怕公也沒有、私也沒有。吳仁寶常用一句話教育村干部,“家有黃金數噸,一天也只能吃三頓;豪華房子獨占鰲頭,一人也只能占一個床位”。吳仁寶不僅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家庭也要求嚴格,他說:“要求老百姓做到的,我一家首先做到;要求老百姓不做的,我一家首先不做”。吳仁寶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形象,得到華西村老百姓的支持。

三、發揚民主,依法治村。吳仁寶認為,老百姓最最講良心的,干部為他們做了好事,他們會永遠記住;干部虧待了他們,他們也會永遠記住。他們記往的不是你個人,而是共產黨。所以,他在村務管理上堅持了三個“三靠”,即靠黨的政策、思想教育、干部帶頭;靠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自己有錯自己改;靠正確決策、科學管理、幫帶提高。在工作中,他堅持以法治村、以德治村,以人為本、以理服人,創造性地開展對農民的教育,使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有效提高了村民的綜合素質。他要求村干部做好“三頭”工作:一是吃透上頭,正確理解黨的方針政策,掌握工作動向;二是熟悉下頭,深入第一線,做到廠情、村情、民情,心里有數,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三是定期碰頭,了解村干部工作開展情況,增強工作的計劃性和實效性。這些經驗,對我們村干部提高服務群眾的質量和效果,也很有借鑒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不是一步登天,也不可能一兩年就實現。大家要團結起來、長期奮斗。在奮斗的過程中,基層黨支部特別是支部書記要以吳仁寶為榜樣,做建設新農村的帶頭人、頂梁柱,關鍵要做好“五種人”。

一、方針政策的“明白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方面,需要掌握財稅、交通、土地、規劃等各個領域的政策法規。村干部必須把學習當成一種任務,也當成一種基本工作方法,認真學習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當前特別要學好縣十一屆二次全委會、全縣農村工作會議、“三村”建設工作會議精神,通過學習,努力提高政策水平、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做到政策明、思路清、手段新、效果實,群眾滿意。

二、黨群共富的“帶頭人”。富裕是人民幸福的前提。群眾最盼望、最關心的事就是盡快致富。推進村級經濟增收和農民群眾致富,是學華西的關鍵點,也是難點。吳仁寶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少數人富,大多數人窮也不是社會主義。所以,要發展經濟,走共同富裕之路。共同富先要集體富,共同富必須家家富,共同富更需精神富,共同富必須先富帶后富。”我們學華西、學吳仁寶,就要準確把握群眾的利益訴求,帶頭出點子、謀思路、抓發展,增加集體財富,為培育產業特色探索路子;帶頭找信息、學技術、上項目,實現勤勞致富,為群眾致富奔小康干出樣子;帶頭結成黨群共富對子,通過技術互學、信息互通、市場互有等形式,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三、服務群眾的“貼心人”。干群和諧、黨群和諧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村干部要牢固樹立群眾觀念,自覺擺正位置,主動親近群眾,把握工作的主動權。吳仁寶說:“不怕群眾不聽話,就怕自己說錯話;不怕群眾不聽干部話,就怕干部不聽群眾話。”村干部要在工作上多考慮群眾,從解決干部難聯系、問題難反映、糾紛難調處等問題入手,盡心竭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辦群眾所思所想、所盼所怨的事,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群眾才會真正滿意。

四、公私分明的“清白人”。村干部要做到公私分明,公平待人、公道處事、公正用權,在權益分配、矛盾調處等原則問題上,做到“一碗水端平”,敢于將道理講到臺面上。堅持原則,扶正祛邪,大膽潑辣地工作,推動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

五、民主治村的“開明人”。廣大村干部在班子內部要敢于講真話、講實話、講鼓勁打氣的話、講有利于團結的話,營造公開透明、平等寬松、團結互助、和諧共進的氛圍,增強團隊活力。要努力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全面落實黨務公開、村務公開和財務公開,讓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決定權,保證村級事務有序運行、健康發展。

學華西奔小康,農村黨員是廣大群眾的帶頭人。農村黨員首先要把自己培養成“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農民,農村黨員首先就要知道新形勢下“貨往哪里賣”(了解市場信息)、“錢從哪里來”(了解農業結構調整和全民創業思路)、“人往哪里去”(了解勞動力轉移趨勢);要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農民,爭做“五個模范”。

一、做加強學習、提高綜合素質的模范。黨員要多學習黨的基本知識,學習政策法規,學習市場經濟知識、農村實用技術,吃透“雙學”活動的精神,領會學華西的實質。

二、做吃透政策、教育引導群眾的模范。廣大農村黨員要帶頭執行各項政策和村兩委會決議,敢于在群眾中喊響“從我做起”、“向我看齊”的口號;要立足“定責上崗”,帶頭宣傳政策,協助村兩委會做通群眾的思想工作,促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農村順利落實。

三、做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模范。小康社會,富裕為先。吳仁寶說:“一個共產黨員是為民利益的一面旗幟。”農村黨員在致富方面,首先要自己找到出路,有自己的創業項目,做創業致富的帶頭人,做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標兵,積極參加“創業競賽”,敢于在發展經濟方面爭當“標兵”和“航燈”;積極投身“黨群共富”,在帶領群眾致富方面爭做“旗手”和“先鋒”,真正做到吳仁寶所說的“共同富”、“先富帶后富”。

四、做黨性堅強、甘于無私奉獻的模范。農村黨員要做維護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群眾利益的模范,堅持個人利益服從大局利益。在各種利益的考驗面前,始終為群眾做出榜樣,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五、做作風優良、引領時代風尚的模范。“小康”不僅包括物質上的富裕,也包含精神的富有。農村黨員應該自覺堅持相信科學、提倡文明、樹立新風,帶頭抵制各種腐朽落后思想侵蝕和影響,堅決反對封建迷信,反對鋪張浪費、酗酒賭博等惡習,積極參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各項公益事業,為建設文明鄉風作出積極貢獻。

各位農民朋友們:根據科學發展和構建和諧*的總體目標,縣委對“十一五”我縣新農村建設已作出了全面部署和全面動員,目標已經明確,思路十分清晰,政策措施也很實在。只要我們農村基層黨組織、基層黨員干部都像吳仁寶老書記那樣,帶領群眾扎扎實實的埋頭苦干,我們就會一天一天地走上像華西村一樣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