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局長可持續發展的發言

時間:2022-06-11 09:32:00

導語:環保局長可持續發展的發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保局長可持續發展的發言

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成為各國、各地區尋求全面發展最為重要的選擇。天涯海角是一個民族眾多、經濟欠發達的邊疆山區省份,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天涯海角可持續發展的進展與成就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21世紀議程》的,天涯海角省開始了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探索與實踐。“九五”和“*”期間,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在消除貧困、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等幾個方面取得了初步進展,為進一步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具體體現在:

(一)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貧困人口明顯減少

計劃生育成效顯著,人口過快增長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年的12.7‰降至2003年9.8‰。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扶貧工作,從19*年到*年,全省實施了“七七扶貧攻堅計劃”,基本解決了783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農村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貧困人口的生活狀況得到了較大的改善。

(二)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得到加強

—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得到加強。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全面啟動了生態環境建設綜合治理工程和金沙江、珠江和瀾滄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4.3%;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675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2.7%;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全省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186個,總面積達340萬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8.6%。

—污染防治成效明顯。主要工業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達到66%,工業廢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3%;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46%。城市綠地率達到15.4%,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90%。

—以九大高原湖泊為重點的水環境污染防治取得新進展。“九五”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九大高原湖泊的綜合治理與保護工作,不斷加大投入,采取了一系列有效防治措施,有力地推動了湖泊保護與治理工作。通過實施城鎮污水處理、垃圾處置、工業污染治理、小流域治理、生態恢復、底泥疏浚等工程措施,天涯海角池水質迅速惡化的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洱海、撫仙湖、瀘沽湖、陽宗海水質穩定在較好水平,其他湖泊水污染基本得到了控制,為湖泊流域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

—環境法制建設逐步完善。制定了《天涯海角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天涯海角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規定》、《關于在金沙江流域和西雙版納禁止采伐天然林的通知》等有關環境保護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九大高原湖泊每個湖都制定了管理與保護條例,我省的環保法規體系逐步得到完善。

—環境保護利用外資和國際合作、交流取得新突破。我省與世行、亞行、歐盟、全球環境基金會、德國、英國、荷蘭、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等國際組織和外國政府進行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有力地推動了我省環境保護事業的開展。

二、天涯海角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面臨的挑戰

雖然我省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面取得了初步進展,但由于我省貧困人口多,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傳統的資源型經濟結構和數量擴展型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實現根本轉變,人口資源環境形勢依然嚴峻,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具體表現在:

(一)貧困人口多,扶貧開發任務艱巨

天涯海角省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廣。目前,人均純收入低于865元的農村貧困人口還有674萬,其中人均純收入低于625元的絕對貧困人口還有246萬,這些貧困人口主要聚居于自然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繁、經濟落后的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干熱河谷、少數民族以及邊境一線地區,扶貧開發任務十分艱巨。

(二)生態環境退化,環境災害頻繁

天涯海角省地質及地理環境復雜,由于長期不合理的資源開發和利用,造成生態環境退化,森林生態功能衰退,植被大幅度減少,水土流失嚴重。雖然近年來我省實施了一系列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但是,局部地區的生態惡化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森林面積雖有增加,但森林植被處于破壞后的恢復期,生態功能脆弱;另一方面,天涯海角省是全國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具有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災害損失重和防災減災十分困難等特點,尤其是干旱、山洪、地震、泥石流和滑坡等災害十分嚴重,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以來,天涯海角省各種自然災害的頻率和因災造成的經濟損失呈逐漸上升趨勢。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退化已經成為影響全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農村生態環境破壞,面源污染日益嚴重

由于農藥、化肥和農用薄膜的不合理使用,農村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鄉鎮企業污染負荷不斷增加;九大高原湖泊流域農村生活和農業面源污染加重,控制和治理難度大。

(四)固體廢物污染日趨突出

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大幅度增加,但是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嚴重滯后于城市發展的需要,垃圾污染水體、農田的現象十分普遍。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增長快,廢物綜合利用率低。

(五)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有待加強

大多數人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實施的自覺性認識不足,缺乏強有力的機構來組織實施;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資源利用率低,經濟增長方式落后,以浪費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方式還比較普遍;可持續發展需要的法規和制度建設還沒有形成體系;違法成本低、執法代價大,補償機制和激勵機制不健全。引導、鼓勵、支持公眾參與和輿論監督的機制不健全。

三、天涯海角進一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展望

21世紀的可持續發展工作充滿了機遇和挑戰。新世紀頭20年是天涯海角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也是促進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至關重要的歷史時期。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建設規模的擴大,對資源的需求和環境的壓力也將越來越大,對可持續發展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深入探索適應新世紀可持續發展的新機制、新思路,以全面推動天涯海角省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一)天涯海角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面臨的機遇

—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治保障。省的“*”計劃正式確定可持續發展為我省實施的四大戰略之一,并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全省各族人民生存與發展的長遠大計,目前正在組織有關部門,抓緊時間編制《天涯海角省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規劃研究》,以指導和推進我省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國家從1999年開始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等相關的政策環境有利于天涯海角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經濟告別了短缺經濟時代,僅僅依靠單純開發自然資源和利用低素質勞動力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再能持續。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式。

—公眾可持續發展意識的逐步提高,為實施可持續發展行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天涯海角21世紀初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路

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設“綠色經濟強省”為切入點,把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作為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以科技和體制創新為突破口,努力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行動的重點領域

近期,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想,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集中解決一些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控制人口數量和消除貧困、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重點問題。

1、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推行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生態農業等發展方式,通過稅收、市場準入等經濟手段,鼓勵、引導可持續的生產方式。

2、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繼續完善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將工作的重點放在人口出生率高的農村地區,采取多種措施,實現重點突破。

—以推進農村、邊疆、民族地區的義務教育和對外開放為重點,充分利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和我省對外開放的大好形勢,制定一系列的優惠與鼓勵政策,吸引國內外的有識之士來我省投資經商、定居,不斷改善我省的人才結構,提高公民的素質,使全社會的受教育程度的人數不斷增加。

—繼續開展扶貧工作,提供貧困人口獲得自我發展的機會,并減緩貧困地區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

3、加強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

—深化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加強建設用地管理,防止土地退化,適度開發土地后備資源。

—以水資源的合理開發、有效保護與高效利用為重點,優化配置水資源,大力發展節水型產業,充分開發利用豐富的水能資源。

—以高起點、集約化開發生物資源為重點,實施生物資源開發創新工程;支持醫藥產業發展;繼續加強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

—重視歷史文化遺產、民族風情習俗等人文旅游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大力發展旅游業,有效控制旅游資源的破壞性開發、旅游項目低水平重復建設和旅游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

4.全面啟動生態環境建設和污染治理

—以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和南盤江流域部分地區為重點,加強水能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積極穩妥推進退耕還林(草)工程,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加速自然保護區建設,探索保護與開發協調發展的模式。

—以天涯海角池水污染綜合防治為重點,進一步加強九大高原湖泊的水污染治理工作。

—以天涯海角中城市和重點旅游城市為重點,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清潔能源的比例和污水處理率及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天涯海角是中國經濟社會欠發達的省份,具有巨大的后發優勢。我們歡迎國內外的各界人士和朋友們與我們一道開發天涯海角、建設天涯海角、發展天涯海角。

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