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市長在工業發展動員會講話

時間:2022-04-12 10:31:00

導語:副市長在工業發展動員會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副市長在工業發展動員會講話

同志們:

一、埋頭苦干,2011年工業和信息化工作實現了“十一五”圓滿收官

2011年,全市工信系統堅持科學發展觀,大力實施主攻工業戰略,推進信息化建設,全市工業和信息化工作實現了“十一五”圓滿收官。主要成效表現在:

1、工業主導地位更加凸顯。全市工業增加值突破300億大關,達到379.3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42.1%,同比提高1.9個百分點,比“十五”期末提高11.2個百分點。其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66.2億元,同比增長22.6%,總量比“十五”期末增長4.4倍,穩居全省第6位,比“十五”期末前移3位,占全省的比重達到8.58%,比“十五”期末提高2.68個百分點,增幅高于全省0.89個百分點,列全省第4位。全市完成工業投資384億元,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47.7%。

2、經濟效益再創歷史新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177.2億元,同比增長48.54%,總量比“十五”期末增長6.8倍,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73個百分點,列全省第4位;利稅總額首次突破百億大關,達到122.9億元,同比增長101.3%,總量比“十五”期末增長11倍,增幅高于全省48.4個百分點,列全省第1位;實現稅金過3000萬元的企業27戶,同比凈增13戶,為我市成為第三個財政收入過100億元設區市作出了重要貢獻。

3、園區經濟實現新的突破。全市11個工業園區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136.2億元,比“十五”期末增長6.1倍,總量列全省第3位,同比增長46.85%,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83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的園區達到4個,即經濟技術開發區主營業務收入突破200億大關,達到284億元,列全省第7位,廣豐工業園區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26億元,列全省第9位,橫峰、玉山工業園區主營業務收入突破百億元大關,分別達到134.7億元、101.1億元;上繳稅金總額45.7億元,總量比“十五”期末增長4倍,穩居全省第2位,同比增長48.7%,截止去年底,全市園區累計投產企業戶數886戶,同比增加14戶;累計從業人員16.96萬人,同比增長19.4%。工業園區日益成為我市主攻工業的主平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安置就業的重要渠道和社會穩定的“減壓閥”。

4、產業支撐能力不斷增強。四大主導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82億元,同比增長55%,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74.9%。其中:有色金屬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01.6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42.6%;新能源產業主營業務收入164.1億元,占比重13.9%;機電光學產業主營業務收入123.7億元,占比重10.5%;新型建材產業主營業務收入92.6億元,占比重7.9%。

5、工業企業規模日益壯大。截止年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71戶,同比凈增15戶,比“十五”期末凈增382戶。其中: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企業231戶,同比凈增58戶,比“十五”期末凈增198戶;超5億元48戶,同比凈增21戶;超10億元20戶,同比凈增15戶;超20億元5戶,同比凈增3戶;超30億元2戶;超50億元1戶,即晶科能源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1.8億元,是工業發展史上首個主營業務收入突破50億元大關的企業。

6、信息化建設推進速度加快。截止去年底,全市80%以上規模企業接上寬帶,一些骨干企業建立了局域網,有的實現了信息化管理,“兩化融合”已初顯端倪。政務網絡系統、視頻會議系統得到升級,網上審批電子監察系統上線運行,網上行政辦公系統功能更加完善,為民服務信息更加豐富。信息技術社會應用成效明顯,年末移動電話用戶數286萬部,互聯網用戶數22.8萬戶,有線電視用戶數35萬戶。2011年,全市實現電信業務收入19.83億元,郵政業務收入1.79億元,分別增長8%、10%;電信業務實繳稅金1.99億元,郵政業務實繳稅金232萬元,分別增長15%、20%。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個方面工作,主要體現在“六個強化、六個著力”:

1、強化環境建設,著力營造主攻工業氛圍。

一是實施高位推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發展工業,始終把主攻工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主戰略,各級黨政主要領導親力親為,高位推進,親自研究解決企業發展和項目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去年9月底,市委、市政府召開了主攻工業、決戰園區現場推進會,大造了聲勢,營造了氛圍,全市上下主攻工業、決戰園區的信心更足、思路更清、勁頭更大、氛圍更濃。

二是加大政策引導。市政府出臺了《市工業三年強攻實施意見(2011-2012年)》,吹響了工業三年強攻的號角;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決定》,明確了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目標、重點和政策措施;安排了2000萬元市本級工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重點企業、重點項目等;開展了“先進工業園區”、“工業十強企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先進縣(市、區)”和“企業上臺階獎”考評工作,并對獲獎單位和企業進行表彰獎勵。

三是優化發展環境。以開展“創業服務年”活動為契機,改進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營造了良好的政務環境,市工信委在全市創業服務年活動考評中列綜合類28個部門的第5名;強化對重點園區、重點產業、重點企業、未開工企業和增長點的調度監測分析;在全省率先創辦工業報—《日報·工業新聞》,累計編輯出版78期,為主攻工業搖旗吶喊,營造了濃厚的主攻工業、決戰園區的輿論氛圍。

2、強化項目建設,著力培植工業經濟增量。

一是狠抓重大項目儲備。建立完善重大工業項目庫,堅持動態管理,適時對所儲備的重大項目進行調整、充實。對列入重大項目儲備庫中的項目優先進行項目申報和招商推介,對條件成熟的項目予以優先實施。

二是狠抓主導產業招商。建立完善重大產業項目招商引資機制,重點圍繞四大主導產業進行招商,引進了一批產業配套大項目,進一步延長了產業鏈。全市實際利用省外5000萬元以上項目資金105.12億元,同比增長24.7%。

三是狠抓重大項目推進。建立健全重大項目調度推進機制,對投資10億元以上的工業項目,由市政府每兩個月直接調度一次。對投資10億元以下的項目,市工信委每月列入正常調度,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難題。市政府先后召開了兩次“投資5億以上重大工業項目協調推進會”,為一批重點項目協調解決了用地、供電、立項、環評、安評等方面的問題。全市列入重點調度的投資過億元重大工業項目110個,總投資429億元,全部建成達產達標后,預計年可新增主營業務收入1135億元、利稅106億元。其中投資過5億元的項目有20個。2011年110個項目完成投資126.8億元,累計完成投資225.5億元。特別是去年11月晶科能源新投130億元擴建3000兆瓦光伏一體化項目開工,預計到2014年項目達產達標后年可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00億元;去年9月,博能客廠車與中國科學院簽訂了新能源汽車合作項目,研發生產純電動車、混合動力客車和電動專用改裝車項目,這兩個項目的投產達標將大大增強我市工業發展的后勁。

3、強化園區建設,著力做優工業發展平臺。

一是提高集約化率。加強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全市園區累計完成開發面積63.5平方公里,同比增長8.16%;注重提高項目投資額度、投資強度、投資進度和單位面積產出率,全市園區平均投資強度71.2萬元/畝,同比凈增16萬元/畝,其中橫峰、廣豐工業園區分別為118萬元/畝、105萬元/畝。園區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19.3萬元/畝;實行“騰籠換鳥”,積極盤活存量土地。橫峰縣置換了10家產能落后的小企業,騰出200余畝土地用于支持和豐銅業發展。

二是發展特色產業。各園區根據現有產業基礎和優勢,明確產業定位,逐步形成特色產業。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光一機電”(光伏、光學和機電)產業占全區的比重達75%;廣豐工業園區黑滑石產業基地被列為省級產業基地;橫峰工業園區有色金屬產業產值占全園區的比重達90%以上;玉山工業園區軸承機械產業列為省年度重點扶持的特色產業;弋陽工業園區有色金屬加工、新型建材兩大支柱產業占園區經濟總量的比重達70%;鄱陽工業園區逐步形成綠色新能源、食品加工、紡織服裝制鞋、五金機械電子四大特色產業。

三是發展低碳工業。積極打造生態工業園區。目前我市共6個園區被列入省級生態工業園區創建試點單位,2011年新增廣豐、萬年、婺源、余干工業園區4個省級生態工業園區創建試點單位。橫峰工業園區又被列為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單位;促進園區企業節能。全市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到1.359噸標煤/萬元,同比下降19.62%。余熱發電用電量2.77億千瓦時,占全市工業用電量的比重達5.1%。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出臺了《關于2011年淘汰落后產能的實施方案》,明確了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目標任務,并提前全面完成了目標任務。關停建材行業18條機立窯生產線,淘汰落后水泥產能109萬噸;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使用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設備的15家小型化學制漿造紙企業予以關停,對未經環保審批、未建污染治理設施擅自建設或投產的9家違法造紙企業責令其停產,共淘汰落后產能25萬噸。代表省政府接受國務院淘汰落后產能檢查組檢查,受到好評。

4、強化產業升級,著力做大工業發展支柱。

一是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利用高新技術、信息化技術改造提升有色金屬、機電光學、新型建材等傳統產業。有色金屬產業初步形成了以銅冶煉和精深加工為主、鉛鋅冶煉加工和黃金采選加工為輔的產業體系。全市主營業務收入過10億的20戶工業企業中有14戶是有色金屬企業;機電光學產業初步形成了光學、客車制造及汽摩配、軸承和標準件制造為主的產業體系。其中以鳳凰光學為龍頭的光學行業聚集了200多家企業,成為全球最大的光學元件制造基地,鳳凰光學的光學元件產能穩居中國第一位、世界前三位;新型建材產業初步形成了以新型干法水泥制造為主的產業體系。全市完成水泥產量1058.77萬噸,同比增長12.36%。

二是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委、市政府把新能源產業作為重點培育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來抓,委托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編制完成《市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目前新能源產業初步形成了以光伏為主,鋰電池、LED、風電設備制造、生物質能發電等為有機組成部分的產業體系,其中光伏產業初步形成了晶硅料→單、多晶硅片→太陽能電池→應用產品的產業鏈,產業規模列全省第2位;著手謀劃培育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新材料產業,已開展了專題調研,形成了《關于培育發展新材料產業的調研報告》,為市委、市政府決策提供了參考。

5、強化企業服務,著力做強工業發展主體。

一是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幫助3家企業建立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其中1家通過省級認定,2家通過市級認定。幫助1家企業建立了企業技術中心并通過市級認定。全市高新技術產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60.6億元,同比增長52.4%,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22.8%。

二是破解企業融資難題。促進銀企合作。5月份舉辦了政銀企融資現場對接活動,8家銀行現場正式簽約項目514個、簽約資金83.5億元,到年底各銀行履約率達85%;加強擔保機構體系建設。截止年底,全市備案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22家,為440戶中小企業擔保貸款5.2億元。其中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為經濟技術開發區4戶企業擔保貸款1400萬元;鼓勵支持企業上市。晶科能源于去年5月份在美國紐交所上市,成功融資6870萬美元,成為中國光伏企業第十家、我省第二家,金融危機后國內第一家在美國上市的光伏企業;去年11月該企業增發融資1.26億美元,這是自上市之后又一次成功的融資。

三是加大培訓力度。我市分別在市委黨校舉辦1期、在南昌舉辦4期工業統計管理人員培訓班,在無錫市舉辦了中小企業經濟管理人員培訓班,在清華大學舉辦了市工業經濟管理高級研修班,全年累計培訓1000余人次,進一步提升了我市的工業管理和服務水平。

6、強化信息化建設,著力構建信息安全體系。

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六位市領導為副組長的市信息化領導小組,理順了信息化管理體制;建設完善信息基礎設施,不斷擴展信息服務覆蓋面,拓寬信息業務。加快發展電子政務,升級改造了政務外網,依托政務網絡建設了6個專網,實現了市、縣、鄉三級縱向聯通,與國家、省縱向貫通,市級聯網率達99%,縣級聯網率達96%,鄉鎮聯網率達98%。加快企業信息化步伐,積極推進規模以上企業信息化應用,德興銅礦在全國首家引進了美國卡車計算機調度系統(DISPATCH),設備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加快,電子信息制造業快速增長,系統集成業也有新的突破。加強了信息安全體系建設,制定了《2011年度市政府信息系統安全檢查方案》,組織了全市政務系統信息安全檢查,保證了全市政府信息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為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同志們,回首2011年,我們心潮起伏,深感成績來之不易。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正確實施主攻工業戰略的結果,是全市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支持配合的結果,是在座的各位企業家以及全市工業和信息化系統廣大干部職工埋頭苦干、奮力拼搏的結果。在此,我受董市長委托,代表市政府向受表彰的先進單位和企業,向奮斗在工信戰線上的全體干部職工和關心支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2011年發展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看到,當前我市工業和信息化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工業總量、企業規模偏小的局面依然沒有根本改變。工業缺乏“頂天立地”的大企業、大項目的支撐和帶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只有8.58%,沒有占到應有的份額。全市主營業務收入過50億元的工業企業僅有晶科能源1家。二是產業結構調整任務依然艱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科技水平不高,產品競爭力不強。淘汰落后裝備、落后技術、落后工藝、落后產能的任務還十分繁重。三是企業融資、用地、用工難等問題在一些地方還依然突出。四是信息化建設方面存在信息應用技術不高、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步伐緩慢、信息安全存在隱患等問題。這些問題和困難有待于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二、承前啟后,抓好2012年工業和信息化各項工作,實現“十二五”良好開局

“十二五”是我市全力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探索“兩化”深度融合、建設新興工業強市的戰略機遇期。從國際看,全球產業分工日益深化,產業轉移步伐加快,新一輪產業革命方興未艾,為我們加快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從國內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五化”齊頭并進,國內需求進一步擴大,省委省政府大力實施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戰略,為我們加快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良好的政策環境。從市內看,“十一五”我市工業和信息化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市委、市政府建設新興工業強市的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措施具體,為“十二五”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同時,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依然存在。國家貨幣政策從適度寬松到穩健,給企業融資帶來一定影響。規模企業認定標準由500萬元調整到2000萬元,給工業企業統計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各級各部門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認清形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把各項工作抓實抓好,不斷推動全市工業和信息化實現新跨越。

2012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之年,也是實施三年工業強攻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的工業和信息化工作,對于為“十二五”工業和信息化發展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市委二屆十一次全會提出,在“十二五”期間要把建設成為新興工業強市的宏偉目標。按照這一戰略目標,今年的總體工作思路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市委二屆十一次全會、全省工業和信息化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園區、產業、企業”為中心,以項目為抓手,堅持實施主攻工業戰略不動搖,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著重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信息化發展步伐,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的融合,為實現建設新興工業強市的宏偉目標而奮斗。

今年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的預期目標為: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00億元,力爭達到310億元,增長25%;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450億元,增長35%;利稅總額達到150億元,增長28%;電信業務收入22億元,郵政業務收入1.9億元,年末移動電話用戶數310萬部,互聯網用戶數35萬戶。圍繞上述目標,我們必須下大力氣抓好“六個主攻”:

(一)主攻“大園區”,進一步提升園區承載能力。

園區是市委、市政府主攻的“三區”之一。我們將堅持決戰園區不動搖,力爭全市工業園區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470億元。其中經濟技術開發區主營業務收入達到400億元,鉛山、萬年、余干工業園區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突破100億元,年內力爭過百億園區達到7個。

完善園區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工業園區道路、水電、通訊、污水處理等公共設施建設。按照集聚集約、連片開發的要求,加大擴園強區力度。堅持園區建設與城市建設相結合,使園區盡快融入城市空間布局。

促進園區集約發展。遵循“經濟產業化、產業園區化,園區特色化”的原則,按照《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和國家相關產業政策要求,明確主導產業,突出特色產業,加快產業擴張和集聚;堅持集約用地,著力提高入園項目投資強度、進度和單位面積產出水平,力爭全市園區平均投資強度達到100萬元/畝。對長期“圈而不建”、“廠房閑置”的土地堅決依法處置。

打造生態工業園區。把園區打造成低碳工業經濟的主平臺,大力實施“一大四小”工程,促進園區綠化建設。加強園區企業節能降耗,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已列入省級生態工業園區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橫峰工業園區要再接再厲,打造示范榜樣園區。廣豐、萬年、婺源、余干工業園等四個省級生態試點園區要加快生態園區建設步伐,早日步入省級生態工業園區行列。

(二)主攻“大產業”,進一步提升產業支撐能力。

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大力推廣運用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加快改造提升有色金屬、機電光學、新型建材等傳統主導產業步伐,加速實現產業積聚化、企業集群化、產品鏈式化發展,進一步提升其支撐工業發展的能力。

重點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策應、對接國家和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認真貫徹實施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決定》,加大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力度,重點發展光伏、鋰電池、LED、生物質能發電、風電設備制造等行業,著重建設以經濟開發區為核心,以廣豐、經濟開發區為組團的光伏產業集聚區;加快建設以鄱陽為基地的風能產業集聚區和以廣豐中投、鉛山金鋼為龍頭的動力鋰電池產業基地;強力推進博能客車廠與中科院新能源汽車的戰略合作,實現新能源汽車開發的新突破。同時,積極謀劃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新材料產業,編制發展規劃,出臺相關政策文件促其快速成長、發展。此外,依托廣豐豐富的黑滑石資源打造全國黑滑石產業基地;依托弋陽豐富的瓷石礦資源打造全省新型陶瓷產業基地。

(三)主攻“大企業”,進一步提升企業競爭力。

實施扶優扶強戰略。繼續抓好國家和省扶持企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對有望過10億元、20億元、30億元、50億元乃至100億元的現有重點企業,優先提供生產要素保障,讓其領先快跑、做大做強。要確保晶科能源主營業務收入在實現超100億元的基礎上取得更大突破;同時,要像幫助招商企業一樣來幫扶、關心本土企業的發展,促其逐步做大做強。

提升企業“四率”水平。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支持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企業開展自主創新,不斷提高“四率”水平(勞動生產率、人均利稅率、資金利潤率、資源能源利用率)。

加強與央企省企的戰略合作。加大與央企、省企的對接、溝通和聯系,做到“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支持地方企業與央企、省企的對接、合作,利用其技術、管理、理念等優勢,發展地方企業,實現“共贏”。

(四)主攻“大項目”,進一步增強工業發展后勁。

實施招大引強戰略。在投資主體上,積極引進世界500強、國內百強企業、臺灣50強、境內外跨國公司、行業龍頭企業及省外大型企業集團。在投資項目上,優先引進大項目、高附加值項目和產業延伸配套項目。

加快重大項目推進。積極實施工業項目帶動戰略,按照“在建一批、上報一批、儲備一批”的思路,加大項目推進力度。重點推進晶科能源3000兆瓦光伏一體化,和豐銅業10萬噸電解銅,昂大公司1000萬只鋁合金汽車輪轂,黑馬科技公司1828萬包水晶鉆石,韋伯爾鋁業6萬噸再生鋁合金錠,偉克銅材擴建年產3萬噸銅管,源鑫電器公司電器陶瓷生產,江銅銀山礦日采選5000噸銅精礦技改等重大項目,確保項目早開工、早投產、早達標,培植一批工業增長點。同時,抓住省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有利時機,謀劃一批節能減排、循環經濟和生態項目,積極爭取國家和省政策性資金扶持。

建立健全項目推進機制。對已開工、已完成備案核準、已上報待批的重大工業項目,實行分類指導、全程跟蹤調度服務,切實提高項目開工率。堅持和完善“四定兩保”責任制,按照定時間、定責任、定考核、定獎勵的要求,落實項目幫扶責任,確保每個重大項目按時開工、按時投產。

(五)主攻“大難題”,進一步破解企業融資難題。

加大工業信貸力度。按照“有保有壓”的原則,推動金融機構對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大的企業或項目,優先給予信貸支持。

搭建銀企融資平臺。進一步完善政銀企合作機制,通過政府推動、部門聯動、銀企互動的方式,繼續開展政銀企融資對接活動。

加強擔保機構建設。進一步建立健全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機制,積極發展政策性、商業性和互助性等多種形式的擔保機構。

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積極吸引域外民營金融機構、風險投資機構來饒落戶或建分支機構;發展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鼓勵企業上市融資。

(六)主攻“大融合”,進一步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繼續發展寬帶傳輸網絡,提高城市主干網絡的傳輸能力和交換能力,適應多媒體信息傳輸和交換的需要;完善以寬帶網絡和數字電視網絡為重點的現代信息基礎設施,推動發展第三代移動通信3G網絡,擴大移動通信網覆蓋范圍和推進移動通信新技術的應用。繼續實施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光纜進村工程。

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加強電子政務網絡資源整合,完善和推廣應用公文傳輸系統、網上審批和電子監察系統,加快公共數據交換平臺和縣級電子政務統一平臺建設,提升政府門戶網站服務能力。加強對各縣(市、區)、各部門網站的指導管理,完善信息公開等功能,開展政府網站績效評估,提高全市政府網站服務水平。

加快推進“兩化融合”。選準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切入點,圍繞產品融合、技術融合、業務融合和產業衍生四個層次,推進“兩化深度融合”,逐步實現設計制造一體化、企業管理信息化;加快數字化園區建設,使全市園區形成集信息采集、分析、管理、服務和應用于一體,覆蓋市、縣、園區、企業并連通全省的數字化園區服務平臺。

積極建設“智慧”。加強空間地理信息及其他應用數據的資源共享,加快公共數據交換平臺建設。繼續推進城市和社區信息化、農業和農村信息化、社會事業信息化、教育科技信息化、公共文化信息化建設,重點推進“數字城管”、“數字房產”、“數字水利”、“數字環保”、“數字交通”、“數字旅游”以及“金土”工程、“金保”工程、“金盾”工程、“天網”工程等工程建設,使信息化服務惠及全市人民。大力推進全民信息化能力提升工程建設,完善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提高全民信息化素質。

抓好信息安全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和協調機制,指導監督政府部門、重點行業的重要信息系統與基礎信息網絡的安全保障工作。堅持信息安全與信息化項目同步建設的原則,完善信息安全技術支撐體系。建設電子政務病毒和網絡攻擊預警監測系統,開展政府信息系統安全檢查與評估,提高應對各種威脅和挑戰的能力與手段,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護水平,保障政府信息系統安全運行。

三、優化環境,努力營造建設新興工業強市的濃厚氛圍

(一)優化政務環境。以開展“發展提升年”活動為契機,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充分發揮市、縣工信主管部門的“主力軍”作用,加強工信委、統計局、中小企業局、園區管委會之間的溝通和協調,形成工作合力。工信戰線的廣大干部職工務必要認清肩負的歷史重任,不負重托,不辱使命,再接再厲,為建設新興工業強市建功立業。

(二)優化人才環境。注重工業干部的培養,建立健全工業管理人才培養培訓機制,引導和鼓勵工業干部學工業、鉆工業、懂工業,不斷提高駕馭工業經濟的本領和能力;注重企業家隊伍建設,整合資源,創辦創業大學,實施與國內省內名牌大學聯合辦學,將其辦成一所專門培養創業者和企業家的公益性社會大學,努力造就一批企業界的“領軍人物”。同時,各級各有關部門要一如既往地創造良好的政策、服務和法制環境,使我市企業家不斷健康成長、企業家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三)優化輿論環境。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等多種平臺,加大工業和信息化宣傳力度,宣傳中央、省、市發展工業和信息化的政策、舉措,宣傳企業如何克服困難求發展的典型事例,特別是企業家的先進典型事例,為企業發展鼓勁、造勢,為企業家撐腰、壯膽,在全社會營造尊重企業家濃厚輿論氛圍。

今年一季度即將過去,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持續加力,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抓好當前的工業生產,同時,要按照3月1日召開的全市安全生產工作會議的部署,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在安全穩定的基礎上,確保實現工業生產首季“開門紅”。

同志們,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飽滿的熱情,埋頭苦干,開拓進取,全面完成工業和信息化各項年度目標任務,為建設新興工業強市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