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的發展觀統攬縣域經濟發展
時間:2022-12-20 03:47:00
導語:以科學的發展觀統攬縣域經濟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強調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推進改革和發展。這樣完整地提出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新發展。這為我們發展縣域經濟指明了方向,就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縣域經濟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一、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縣域經濟發展是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必然要求。縣域經濟是一種行政區劃型區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它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和一定的能動性,并起著承接大城市的輻射,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至今,城鄉相互分割嚴重,二元經濟結構明顯,縣域經濟薄弱,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阻礙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近幾年來,在重視“三農”工作的同時,縣域經濟發展越來越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社會各界的關注。××年月,十六大第一次提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壯大縣域經濟;××年月,全國人大十屆一次會議提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年月,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年月,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壯大縣域經濟;××年月,全國人大十屆二次會議提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等農村非農產業,壯大縣域經濟。從中央的系列決策表明,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縣域經濟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發揮縣域經濟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實施縣域經濟的趕超和突破戰略,搞好縣域民生經濟,能更好地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從縣域層面上縮小經濟差距,實現區域經濟的共同繁榮。以科學發展觀來統攬縣域經濟發展,就必須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工農差距,實現城市與農村發展的良性互動,有效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統籌協調發展。
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縣域經濟發展是確保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對我國來說擴大內需是關鍵。縣域經濟屬全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二個層面,是充滿著活力和蘊涵著潛力的經濟,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必將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強大的發展動力。實現可持續發展,還必須高度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這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這點,對縣域經濟發展來說尤為重要。因為縣域經濟發展中“三高二低”(即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質量、低效益)問題更為突出。只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縣域經濟發展,才能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縣域經濟發展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由之路。十六大提出,要緊緊抓住本世紀頭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這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系統集成的目標體系,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要實現這個目標,難點和重點都在縣域。從全國來講,縣級行政區劃有個,人口達億,占全國總人口的,國民生產總值達萬億元,占全國的。可以說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石。沒有縣域的小康,全國的小康只能是一句空話。因此,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就必須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來統攬,為全面小康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政權基點、文明保證。
二、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縣域經濟發展要把握的原則
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這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是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統一,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統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是相互聯系的整體。只有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保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各項工作順利推進,才能做到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一要從單純注重向注重(綠色)轉變。作為宏觀經濟指標的具有綜合性強和簡便易行的優點,但是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缺陷。因此,我們必須拋棄單純以為考核指標的辦法,應當高度重視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標變化,從重增長向重發展轉變。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和社會承受力,進一步做好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加強生態建設等重要工作,實現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二要從線性經濟發展向生態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即改變傳統經濟“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走“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即生態經濟發展的路子,確保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要堅持工業主導,“三化”互動。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是一個有機統一、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整體。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必須按照統籌兼顧、協調推進的原則,統籌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堅持以工業化為主導、農業產業化為基礎、城鎮化為支撐,使之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從而有效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不斷實現經濟結構的整體優化升級,壯大縣域經濟實力。
三、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思路
閩北的縣域經濟十分脆弱,存在著總量小、質量低、財稅少的問題。有關數據表明,××年,全省個縣(市)縣域經濟排位中,邵武⒍武夷⒊建陽⒐順昌⒉浦城⒉光澤⒋松溪⒍政和,建甌,剛好處在中間位置。從年到年十年間,閩北的縣域經濟實力大步后退,建甌更是如此。主要原因有:一是我省非均衡性發展的結果。沿海地區享受的優惠政策,山區沒有享受到;二是財稅體制影響的結果。前幾年,國稅(主要是增值稅)中,縣(市)地方所得僅為,因此,縣(市)特別是鄉鎮發展工業的積極性不大,從而導致縣域經濟發展不快;三是建甌作為傳統農業大市,工業嚴重“短腿”,縣域經濟發展缺乏后勁。
以科學發展觀統攬縣域經濟發展,從建甌市的實際出發,就必須緊緊圍繞建設綠色生態經濟強市目標,突出工業,突出民營,以工業化來帶動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走“一特三化兩突出”的路子。
⒈以規模工業為主導,走新型工業化路子。把培育壯大規模工業作為發展工業的重點來抓,從政策落實、資金扶持、服務優化上下力氣,做大做強規模工業,重點培育食品加工、機械化工、竹木加工三個產值均超過億元的支柱產業,水電、日用輕工、醫藥與醫療器械、碳化硅、高新技術等五個產值均超過億元的產業群體,迅速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支柱產業群。引導企業進行強強聯合,走規模化、集團化的發展路子,培育一批具有產業帶動效應的龍頭企業。積極引導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生產力要素向優勢產業和優勢企業聚集。積極推動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圍繞品種、質量、效益,運用先進適用技術,著力改進生產技術,實現技術創新、產品更新,提高品質,爭創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著力發展一批新興產業。跳出資源的束縛,努力發展兩頭在外型的產業;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進一步提升工業的發展檔次;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提高工業效益,使之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后續力量,形成支撐經濟發展的支柱。
⒉以綠色特色農業為基礎,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緊緊圍繞建設綠色生態經濟強市的發展定位,以綠色特色為依托,重點圍繞建甌為“中國竹子之鄉”、“中國錐栗之鄉”的優勢,努力培育畜牧、筍竹、茶果、水電等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和錐栗、毛竹、茶葉、牧草等十三個重點產品,突出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生態農業、旅游觀光農業。以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突破,鼓勵個體、私營、外資等多種所有制參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增加企業數量,擴大企業規模,提升產品檔次。在龍頭企業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引導和扶持一批產供銷聯系密切,上、下游產品關聯度大的企業組成企業集團,延長產業鏈,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⒊以城鎮化為支撐,大力發展城市經濟。以城區和中心城鎮建設為重點,以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為目標,繼續堅持“新區開發為主,舊城改造為輔”的原則,大力實施“西擴東進,開發南片”戰略,逐步形成沿江布局三組團和顯文露水出綠的園林城市景觀,把城市形象做美、品位做高、功能做優、實力做強。大力發展小城鎮,重點抓好徐墩、南雅、東游三個中心鎮建設,搞好徐墩、小橋、東游、小松四個鎮的村鎮住宅示范小區建設試點。把推進城鎮化與繁榮城鎮經濟結合起來,大力培育和發展二、三產業,不斷增加就業崗位,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入鎮務工經商,促進生產要素和人口聚集。特別是要重視商貿、旅游、服務等第三產業發展,深化現有商貿流通企業改革,加快各專業市場的建設與培育,積極打造“中國筍都”和“中國根藝之鄉”,形成區域特色經濟。鼓勵興辦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社區服務,拓展城市服務業。按照構建“大武夷”旅游體系的要求,抓好我市的歷史、文化、山水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徐墩—城關—房道”旅游產業帶,大力發展旅游業,以此來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繁榮活躍的城市經濟。
⒋以民營經濟為主體,激發經濟發展活力。把民營經濟發展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進一步強化對民營經濟的服務,認真制定鼓勵民間投資的優惠政策措施,實行政府掛牌保護、領導掛點聯系、銀行掛鉤支持,全力培育民營經濟。進一步放開民營經濟的投資領域,注重引導民營經濟參與我市重點產業的發展,讓民營經濟在經濟發展中唱主角。拓寬民營經濟的發展空間,鼓勵民營資本參與城市公用設施及風景名勝區等方面的建設和經營,發展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新的產業。引導民營經濟進行組織和管理形式的變革與制度創新,加快民營經濟產權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轉變,由封閉式發展向開放式發展轉變,由家族式管理向建立完善的內部法人治理結構轉變,由傳統的小生產向現代化大生產轉變,提高民營企業的科學管理水平。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參與高新技術產業,進行自主創新,從而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和有市場競爭力的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⒌以開放開發為翅膀,增強經濟發展后勁。主動對接全省構建“三條戰略通道”,接受江浙滬和沿海發達地區的經濟輻射,密切同友好城市的聯系,進一步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提高對內聯接和山海協作的水平。集中精力籌劃和建設一批重點項目,尤其是事關建甌長遠發展的基礎設施項目。圍繞農村電氣化縣項目的實施,加快北津電站、紅湖電站、溪屯溪流域梯級電站等一批水電站的建設,抓緊做好南雅電站、松溪河流域梯級電站的立項、招商引資和建設,力爭在五年內全部建成投產。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浦南高速公路、麗南高速公路建甌段前期工作和建設任務,以及省道線和線城南環城路橋建設和建甌段前期工作,加大農村公路路面硬化工作力度,進一步完善我市基礎設施條件。同時按照“開發一批、儲備一批、滾動開發”的要求,創新項目開發機制,強化項目開發目標責任制,認真抓好一批符合產業導向和市場需求的大中小項目的策劃、篩選、儲備、論證、立項和建設,力爭多上一些有市場、有效益的大項目、好項目。不斷培育經濟發展新增長點,增強經濟發展后勁。
⒍以優化環境為保證,增創發展優勢。一是建立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抓住縣(市)擴權的契機,加快行政管理體制、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創新,把政府職能轉變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著力在簡化辦事程序、規范行政行為、提高辦事效率、改進服務質量上下功夫,努力營造敬商親商富商的服務環境。二是建立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堅持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廣大干部群眾,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誠信教育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強信用鎮、村、戶建設,全力打造“誠信建甌”。扎實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努力提高城鄉文明程度。大力發展科、教、文、衛、體事業,促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三是建立民主公正的法治環境。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切實加強工商聯、僑臺、民族宗教工作,支持工、青、婦等群眾團體按照各自章程積極開展工作。進一步鞏固和完善政務、企務、校務、院務、村務公開,努力擴大基層民主。加大依法治市力度,嚴格依法行政,深入開展普法教育,增強全民法律意識。四是建立和諧共進的生態環境。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努力創造“山青、水秀、天藍、地綠”的優美環境,不斷增創環境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