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建立低收入者社區的設想
時間:2022-02-12 11:21:00
導語:關于建立低收入者社區的設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謝謝大家給我這么一個機會,以前也邀請過幾次,但這是第一次來,十分抱歉。
我想既然第一來,我們的工作可能大家知道一些,但是也不全知道,但是我想現在對中國的農業投入的問題應當說是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現在我在工作當中最關心的問題有幾個:
第一:怎么樣和胡總書記講的兩個趨向相適應,提供相應的資金來反補農村、反補農業,我們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三農。去年的統計數字,各級財政,中央、省、市、縣、鄉,各級財政,用于三農方面的支出是2626億元,應該說數額也是不小的,加上全社會的投入應該是1萬多億。要建立對農業投入的一個長效機制,這是我們要研究的一個話題。
第二:怎么樣使現有的資金能夠更加有效的使用。因為農業資金撥款的環節比較長,中間被挪用、被擠占、被滯留的情況比較普遍,怎么樣保證有限的資金給農民得到實惠這是我們研究的話題,我們現在傾向于在更多、更大的程度上使用直接補貼,所以這兩年直接補貼是一個熱門的大家關心的話題。直接補貼原來我們國家在五年前,直接補貼數額幾乎是3%左右,整個對三農的補貼當中占3%。到現在比重已經占到了34%左右,上升的比重非常快,這種方式就可以使農民得到實惠。今后我們努力的方向應該是能夠直接補貼、應當直接補貼到農民,給農民建立一個賬戶或者建立一個信用卡,這個辦法是比較有效的防止中間腐敗、資金挪用的有效的手段,我想經過若干年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現在已經有很多地方這樣做了。
第三:讓公共財政的陽光逐步照耀農村,就是為農村提供公共產品。我到農村去他們經常問我的問題:城市的馬路是國家來建,農村的道路要農民集資來建,我們同樣是公民應當享有平等的權利,所以提出一個口號,要讓公共財政的陽光逐步照耀農村,包括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怎么樣能夠減少一些農民。因為中國農民最后的出路還是減少農民,我們要幫助農民能夠離開農業,使剩下的農民能夠進行產業化經營,擴大經營的規模,提高農業產業的效率。中國的農業不是不能賺錢,現在確實不太賺錢,甚至是虧損,或者是微利,原因就是規模化的問題,缺少規模經濟。這是我們要研究的很多話題。
我也有一個請求,既然我在這兒擔任研究員,希望校領導給我一個機會,因為在農業部工作五年當中,腦子里裝滿很多問號,有些問號確實來不及思考,希望跟大家共享一下我們的困惑,希望大家跟我們研究一些問題。為什么有些農業政策要這樣思考、這樣選擇?這個我想可能是對我、對大家都會有幫助的。
今天我講的話題,想講最后一個問題,就是怎么樣減少農民、怎么樣鼓勵農民進城打工。我在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司有一項資金,專門鼓勵農民離開農業,這么一項資金叫陽光工程,大概有5個億左右,加上地方各級財政的資金可能數額還會更大一些,我們司就拿了5個億。這個資金目的就是鼓勵農民進城打工,離開農業產業當工人,研究這個問題過程當中我發現一個問題,一個國家在工業化的過程當中,農民進城當農民工,成為城市的新居民,這是一個很客觀必然的現象。但是在我們國家,這種現象在當前確實遇到了一些障礙,除了以前講的戶籍制度以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農村有一部分勞動力進入城市這是必然的城市,我們國家城市化率大概40%左右,相對于同樣的水平來比應該是偏低的,為什么我們國家這個農民工進城以后不能在城市留下來,而成為一種轉移,侯鳥式的農民工?農閑的時候出去打工,農忙的時候種地,這種不能成為真正的產業工人。農民工實際上是工人階級,最后要成為新生的無產階級,新生的工人階級,是工人階級新生的血液,在這個問題當中我想有一個問題要研究,農民進城以后他為什么不愿意定居,就是我們城市里邊沒有為農民工創造他定居的條件。看一下西方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歷史就發現一個現象,有一種現象就是貧民窟,就是解決農民向城市工人轉化的過程當中是用貧民窟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能在座的各位看過電影《流浪者之歌》,那個就反映這樣一個故事。還有像卓別林的很多電影,也是反映農民工的生活,這就是一個國家。
我們國家認為貧民窟是資本主義社會丑陋的現象,說是丑陋現象我們是否能避免呢?沒有下文。說是丑陋的現象,我們不能走這個道路,這種現象會帶來拉美陷阱,不利益建設和諧社會,你說不能搞貧民窟,你怎么解決問題?沒有提出新的方案,事實的結果是什么?我們雖然不承認貧民窟,但實際上也存在類似的現象,北京有城中村,就是城市當中的村莊,北京有多少?大概有三四百個,城中村的條件比較臟亂差,無人管理,煤電氣的供應都跟不上,醫療學就更談不上了,這種情況對我們建立和諧社會已經帶來了非常不利的影響,使我們農民工沒有固定的居住場所,也不利于流動人口的衛生防御、社會治安和管理,也不利于對農民工進行技術培訓,加重了城市的負擔,這些都帶來不良后果。城市化過程當中農民工進城定居是必然的現象。
第二個問題,我建議既然不能搞貧民窟的道路,又對我們北京現在存在的城中村現象不滿意,怎么辦?我建議用替代的方案,建立城市低收入者社區。因為我在北京城市建設當中我發現,有高檔的住宅區、別墅區,有像我這樣水平居住的經濟適用房,但是我從來沒有看到過為我們農民工,城市新居民提供住宿條件的廉租房、低收入者社區,我建議每個城市都應該為這些農民工適當的建立一些低收入者社區。
我算過基本的賬,農民的收入大概是2900塊錢,人均年純收入,北京的純收入已經達到一萬多,我們農民工在城市的純收入是7千元一年,這個收入水平是買不起經濟適用房,一般的租房一平方米一個月要10元錢,這樣的房也租不起,我想需要為他們建立這么一個社區,相對比較價廉物美實用的社區。
第三問題,把城市低收入者社區,建立成物質和精神兩個文明的新型居住區。這個居住區可能相當于香港的廉租房,只是為他們提供一個住的地方,住的地方只是一個物質條件,還要為他們提供一個比較豐富多彩的精神家園,才能建設一個和諧社會。我建議在居住區里面不但要住房,這個硬件還包括什么?要給他們建平價的超市、平價的學校、平價的醫院,建平價的各種各樣的服務設施,包括大眾公用的公共交通。從軟件方面,小區里面還有社會治安、物業管理、醫療、這是服務設施,就是軟件。甚至在社區里面建工會,這樣就在這個社區里面能夠為農民工提供硬件也提供軟件。很遺憾的是什么?我們國家現在的現狀不是這樣,現在現狀的是一種城市的概念是比較狹窄的。
我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城市大概有150萬的城市人口,流動人口遠遠超過他的城市人口,大概有四五百萬,這個城市政府的各個機構的服務對象就是那150萬人,流動人口和外來打工者四五百萬人并不在他城市公共財政和政府的服務范圍之內,這些農民工可能在20幾歲就在這兒服務,也可能在這干一輩子,但是并不能享受現有的福利、社會保障,這不是戶口制度取消能夠解決的問題,沒有那么簡單。這是我講的第三個問題,把低收入者社區建成一個物質和精神文明的新型家園。很遺憾的是,我現在看到很多地方有改造城中村的規劃,我看改造城中村的規劃,要改造50個城中村,北京最近要改造第一批58個城中村,我看深圳城中村規劃當中發現,包括要建高檔的住宅區,要建寫字樓,要建娛樂中心,但是我沒有看到哪個地方說要為農民工、為城市新居民建立這種廉租房和低收入者社區。實際上現在我們的城市發展已經根本離不開農民工了。這是我講的第三個命題。
第四個問題,要把城中村進行改造成新型的低收入者社區,我想有幾項工作要做:
第一:轉變指導思想,一定要把低收入者社區建設看成是按照科學發展觀、按照統籌城鄉發展這么一個高度來認識,把這個確實作為一個城市化和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一個雙贏的措施來對待。
第二:在城市規劃當中,要適當地為低收入者,他們的居住留下一片他們生活的領地,給他們一個立足之地,為我們城市新居民的到來我們城市應該伸開雙臂以滿腔的熱情歡迎他們的到來。
第三:要把城市政府的工作范圍、工作對象、服務范圍,包括財政的覆蓋范圍,要擴大到這些城市的新居民,即將加入和準備加入的城市新居民的范圍。
第四:加強對農民工進城低收入者階層的管理,如果我們樹立了這樣的觀念,我們在城市里面各種貧富差距就會逐步縮小,我們國家把中國建成一個世界加工中心這么一個宏偉目標,有源源不斷地優質廉價勞動力的補充,我們的農業產業化的過程就會加快,我們城市化的步伐就會更早一天的,城市化的目標就會更早的實現,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