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十大對策
時間:2022-02-12 11:41:00
導語:新時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十大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邁入新時期以后,一方面加入WTO迫使我國農民越來越多地面對來自國際市場質優價廉進口農產品的競爭,另一方面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和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造成農業生產規模效益差,農產品出口經常受到綠色壁壘的阻礙,國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效果不明顯,勞動力轉移不徹底,農村經濟發展還沒有步入良性循環。要改變這一局面,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在政府管理體制、組織機制、保障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革。
(一)免征農業稅,消除對農產品的負保護不少國家對農業實施各種形式的保護與補貼,與此相反我國不少農產品的有效保護率(EPR)和生產者補貼等值(PSE)均是負值,表示政府對這些農產品的征稅大于對它們的補貼,所以我國還存在如何消除負保護的問題。政府決策部門應改變指導思想,將從農業和農民處抽取剩余資本來支持工業發展轉變為由工業化支撐起來的財政來支持農業。
許多國家都不征收農業稅,免征農業稅可以作為政府在WT0框架下支持農業的一個有效手段。由于我國農業稅的計稅方式是按照歷史的產量基數確定的,因此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稅賦較重,免征農業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有效增強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提高農民收入。從減輕農民負擔看,由于很多亂收費總是跟著農業稅來搭車收費,免征農業稅可以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最有效地完成稅費改革。
一些地方已經開始進行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的試點,在實際操作中有兩種補法:一種是按照農民人頭補,另一種是按照承包地面積補,由于農村的實際情況較復雜,有些農戶人多地少,如果按照面積補這些農戶就比較吃虧;而另一些農戶人少地多,如果按照人頭補又不合理。由于WTO規定綠箱支持只能以不刺激生產為前提對生產者提供直接支持,如按耕地面積、農業人口、收入水平為依據提供各種直接補貼,不能與產品掛鉤。因此這種直接補貼搞得不好會造成新的矛盾與不公平,農民即使讓耕地拋荒也可以照樣領補貼,從而培養懶漢農民。農民按一種標準向國家交稅,政府再按另一種標準向農民提供補貼,農村基層干部收稅時難,向農民提供補貼時繁,很難做到公平合理。還不如干脆用免征農業稅取代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這樣做的優點是:既符合WTO原則,減少了黃箱與藍箱補貼,又簡化了手續,減少了農村基層干部的工作量,公正合理又不產生副作用,對農業生產貢獻越大的農民從此政策中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在一些地區已經開始了免征農業稅的試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政府主管部門認為在廣大欠發達地區還不能推廣,原因是害怕由于免征農業稅造成農村基層政府財政收入的大幅度下降。實際上在這些地區收稅的成本也很高,有的地方收稅的成本甚至大于農業稅的收入,同時這些地區征收農業稅給農民造成的負擔也特別重。這一問題可以通過財政轉移支付來解決。
(二)推動農村基層政府機構改革與農村組織制度變革上一屆政府曾下大力氣進行了機構改革,但也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機構改革只減人不減事。各級政府官員花大量精力所干的事可能恰恰不是他們該干的事,這種只減人不減事的機構改革不能從根本上精簡機構。
政府機構改革的指導思想應該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采取小政府、大市場的策略,市場能夠解決的問題政府就不要插手。目前我國大多數地區鄉級政府債臺高筑,據調查,全國平均鄉級政府債務為429萬元,到了難以維持的地步。當鄉級政府不需要指揮生產、不需要向農民催繳稅費、鄉鎮企業改制后,鄉級政府就沒有多少實實在在的事可干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行政管理的范圍也將擴大。建議撤消鄉級政府,這樣可以有效地精簡基層政府機構,重構農村組織制度,實現管理機制轉型和政府職能轉變。精簡全國的鄉級政府機構,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清理鄉級政府的債務負擔,另一方面可以顯著地減輕農民負擔,因為鄉級政府的開支實際上有很大部分需要分攤到農民的頭上。
在新的農村組織制度中,原鄉級政府的一些重要職能部門可以轉化為縣級政府相應職能部門的派出機構,以市場機制作為資源配置的基本方法,通過經濟手段和導向性政策來實施宏觀調控。通過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如專業協會、合作社)把眾多小農戶重新組織起來,行使農業生產方面的組織職能,將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成為農業產業化的主導組織模式。而村級的日常事務則可以由村民委員會處理,實行村民自治。
(三)推動涉農財政制度改革1998年以來,盡管積極財政政策在經濟回升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回過頭來看,還存在一些問題:(1)積極的財政政策是以巨大的財政赤字為代價的,過去的5年我國累計發行建設國債6600億元,2003年又發行1400億元建設國債。2003年中央財政赤字達3198億元,雖然所占GDP的比重不到3%,但卻占中央財政總收入11940億元的26.78%,再加上多年積累的國債余額、國有企業虧損、銀行壞賬,這些包袱已經很重了,還會越滾越重,因此巨額赤字預算不是長久之計。(2)基礎設施建設并不能成為經濟增長點,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短期經濟效益不明顯,對拉動內需作用不大,而長期經濟效益目前還不可預料。一些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甚至出現超前現象,成為政府形象工程的產物,實際利用率很低。(3)中央財政增長過快,地方財政緊張,影響了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在全國平均GDP增長率約8%的情況下,中央財政年增長20%,而地方財政十分緊張。由于財權與事權不統一,60%~70%的財權集中在市以上,而60%~70%的事權在縣以下,造成基層政府負債運行,并把負擔轉嫁給農民。
可以考慮逐步改變現行的積極財政政策,準確把握財政風險,有計劃地減少預算赤字。建議將五級財政(中央、省、市、縣、鄉)減少為四級財政(中央、省、市、縣)管理體制,取消鄉級財政設置。在財力的分配上需要重視地方的利益,改變目前中央財政增長快而地方財政尤其是縣級財政緊張的狀況。逐步解決財政包干制和分稅制的缺點,采取政府公共財政支出形式,通過動態優化財政支出的結構,即各部門預算管理加年終審計的方法動態確定下一年度的財政預算方案,使財權與事權相統一。
(四)在土地使用證的基礎上培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從土地使用權劃分看,我國的土地承包制度對集體與農戶之間,土地所有者與使用者之間的權利和義務未能做出明確的劃分。農民得到的不是完全的使用權,他們沒有根據自己的意愿對土地作自主使用和處置的充分權利。由于承包期一定幾十年,不利于土地的自由流動,農民無法通過市場自由購買和交換土地使用權,農民作為承包經營主體的地位無法在市場交易中得到體現。
建議在土地家庭承包制的基礎上開放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由土地管理局統一向農民發放土地使用證,在此基礎上允許農民在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前提下,依法自愿地通過土地市場買賣或有償流轉土地使用權。通過培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引導土地集中有效地使用,促進土地的規模經營。農民也可以將土地入股,發展農村的股份合作制。
應進一步完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控制農村土地的規劃權與耕地非農化使用的審批權。完善征地程序,政府在征用農民的耕地時,需要根據農村土地市場的價格行情確定地價,對完全失去土地的農民,政府應在農民土地使用權有效期內為農民提供相當于每年土地獲益水平的最低生活保障。
(五)構建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應當構建主體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該體系的改革目標是:分類改革基層農技推廣機構,通過創新體制和機制,建立起公益性職能和經營性職能分離,公益性機構、涉農企業和中介組織協調,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結合的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新形勢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構建是適應市場化要求的由政府和市場共同參與的立體模式。主要組織形式有兩種,一是政府主導的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系統,二是市場力量主導的經營性推廣系統。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系統主要由農業主管部門、科技主管系統、財政部門、農業科技推廣機構、農業科研機構、農業高等院校、部分廣播電視傳媒等組成。經營性農業科技推廣系統在服務主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合作經濟組織為主體,另一類以龍頭企業為代表的公司為主體,表現比較明顯的是農業產業化中的各種組織形式。
應充分發揮公益性部門、中介組織、涉農企業3類主體在農技推廣體系中的作用。政府及公共部門應將精力集中在公益性的職能上,將經營性功能逐步剝離出來,讓給中介組織與涉農企業來承擔。政府應對3類主體采用不同形式分類扶持:對公益性部門(如農技推廣部門)應增加事業費,保證推廣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配合農技推廣項目經費來扶持;對中介組織(協會與合作經濟組織)應通過政策措施促進其發育,明確其法律地位,并對其在銀行貸款、擔保等方面進行扶持;對涉農企業應在銀行貸款、稅收等方面提供政策性優惠。
(六)構建農村勞動力轉移支持與保障體系農村勞動力轉移支持體系包括:(1)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采取政策扶持措施,例如可以對以農村剩余勞動力為主體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給予稅收政策優惠,從而為農民就業創造機會;(2)建立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培訓體系;(3)進行戶籍制度的改革,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消除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各種歧視政策與措施。
農村勞動力轉移保障體系包括:(1)對失去土地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失業最低保障制度,對于完全失去土地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應在其過去擁有土地使用權的有效期內為農民提供相當于每年土地獲益水平的失業最低生活保障;(2)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醫療保險制度;(3)農村剩余勞動力子女教育保障制度。通過建立一系列有效的保障制度來保證農村勞動力既能轉移出去又能站得住腳。
(七)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目前我國各地已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蔬菜、水果、花卉、木材、水產品、畜禽產品批發市場,基本上都是現貨交易市場,市場容量小,成交量少,市場發育程度低,交易手段落后。不少農產品市場處于“集貿市場”的水平,交易分散,透明度低,市場影響力小。因此我國還需要逐步建立一批上規模的農產品中轉市場、拍賣市場以及期貨交易市場。從供應鏈的角度構建農產品物流平臺,通過標準化與信息化來提高農產品流通的效率。
相比之下,糧食市場流通體制改革相對滯后,缺乏競爭與效率。主要存在以下突出問題:主要糧食經營部門政企不分,規范有序的糧食市場體系仍未建立起來,糧食宏觀調控體系不夠完善。糧食市場流通體制的改革方向是:(1)理順關系,實現政企分離。國有糧食經營部門應定位于企業,而不是政府行政命令的執行者與執法者。通過政企分離將國有糧食系統分解成負責糧食市場宏觀調控職能的糧食行政管理機關和獨立經營的糧食經營企業2個系統。讓國家糧食儲備局與糧食經營企業完全脫鉤。(2)規范市場管理,搞活糧食流通。完善糧食市場準入制度,適當放寬準入條件,允許具有一定注冊資金、具備經營資金籌措能力、必要的糧食倉儲設施、相應的糧食質量檢驗和保管能力的各種經濟主體從事糧食收購、批發、加工和零售業務。建立健全中介及服務組織,如糧油質量檢測中心、仲裁機構、資信評級機構、信息咨詢服務機構、商標機構等。在推進銷區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同時,也要逐步推行糧食主產區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3)健全糧食風險調控機制。糧食風險調控機制包括糧食預警系統和儲備糧干預系統。建立糧食預警系統的目的是及時掌握國內外糧食生產、供求、價格的變化信息,及時對市場情況作出分析和預測,這對政府宏觀調控市場、防止過度波動、促進合理的價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儲備糧干預系統中,要具有足額的糧食風險基金和合理的儲備糧規模。做到儲備糧實實在在、吞吐及時、購得進銷得出。還要善于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調節國內糧食供求。
(八)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與檢疫體系可以根據國情建立兩套農產品藥物殘留檢測體系:一套是針對出口農產品的藥物殘留檢測與檢疫體系,其目的是打破發達國家對我國出口農產品的綠色壁壘。政府主管部門可以從國外進口最先進的藥物殘留檢測與檢疫設備,派技術人員出國學習最先進的檢測技術,確保檢驗檢疫部門在檢測與檢疫設施、方法和手段上趕上國際先進水平。另一套是針對國內銷售農產品的藥物殘留檢測體系,其指導思想是方便、快速與低成本,以便在各農產品批發市場設立藥物殘留檢測點,對進入批發市場的農產品進行強制性藥物殘留快速檢測,通過市場準入制度來提高國內銷售的農產品質量。
(九)建立農業咨詢體系有必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一套農業咨詢體系,這一咨詢系統可跟蹤和研究農產品的供求形勢變化與市場行情,為農民進行生產決策咨詢、投融資咨詢、勞動力轉移與就業咨詢等。政府還可以通過農業咨詢體系來引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農村勞動力轉移,如果農業咨詢體系能與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密切結合,發揮的作用會更大。
(十)建立農產品對外貿易的促進機制必須加強對外國農產品進出口政策的分析,對國際農產品市場的跟蹤研究和預測,并加強對海外農產品市場的開拓。目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集中度與對發達國家的依賴度很高,未能做到出口多元化與分散風險。開拓海外農產品市場不能只盯住幾個發達國家,也要加強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貿易交流,特別是加強與東盟國家的貿易交流。
在新的歷史時期需要著手構建海外農產品市場開拓體系。如我國可在主要農產品貿易國的大使館設立農業參贊,系統分析農產品貿易國的法規、貿易政策和技術性壁壘措施;建立反傾銷與綠色壁壘預警機制;支持、鼓勵農產品進出口協會在主要農產品貿易伙伴國設立辦事處,收集市場情報,有效地根據農產品貿易伙伴國的政策變化采取相應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