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民問題是個球?《南平寓言》倡導求解中國農民問題新思維
時間:2022-02-12 11:46:00
導語:中國農民問題是個球?《南平寓言》倡導求解中國農民問題新思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農民問題是個“球”?2004年11月中旬,《南風窗》主筆章敬平繼《權變》、《拐點》之后,再推新著《南平寓言:中國農民問題是個“球”》。出品人宣稱,這本必將引起政界、知識界和新聞界矚目的新書,提供了一種求解中國農民問題的新思維,是繼李昌平《我向總理說實話》后又一部“三農”題材的力作。
“皮球論”的版權屬于一個南平農民。五年前,時任中共南平市委書記的福建省副省長李川,下鄉跟那個農民談心。農民指責官員對待農民問題,就像皮球丟進井里,漂浮著,沉不到水底。
擁有十個縣區200余萬人口的南平市,地處福建北部內陸山區,是中原文明入閩的主要通道,也是著名的紅色老區。著名的武夷山就在南平境內,但被青山綠水遮蔽的貧窮,卻超出了人們的想象。1970年代未期,南平曾經作為“農業大市”輝煌過,經濟總量一度居福建前茅。1990年代中后期,南平卻因為鮮明的農業特征跌落為福建的落后地市,“三農問題”成執政黨最為頭疼的問題。
1999年后,為讓“皮球”完全沉入水底,南平大規模地下派了近萬名干部到鄉村一線,從科技特派員到下派村支書,再到金融助理、流通助理、龍頭企業助理,五支中共“特使”,像皮球底下五塊綴物,硬生生將“皮球”沉到了水底。這就是所謂的南平實驗。此舉,不僅國務院領導曾經做過批示,各地考察學習“南平實驗”的官員也是絡繹不絕。懷疑,認可,觀摩,推廣,南平實驗在政界、學界引起了廣泛而持續的關注。
執政黨主導的南平實驗,在作者筆下變成了一則三農場域的南平寓言。迥異于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層出不窮的鄉村實驗,南平實驗是官方操持的中觀層面的新鄉村實驗,是自己對自己的實驗。作者認為,南平經驗是過渡時代的過渡辦法,它不像人們傳說的那樣完美,但它對中國欠發達地區的鄉村,確有著不可估量的參考價值。三度調研南平實驗的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說,就中國復雜嚴峻的“三農”形勢而言,南平實驗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從目前的情況看,南平實驗是有效的,至少對中國中西部不發達地區有借鑒意義。
過去兩年里,李昌平以“向總理說實話”的名義,向天下人道盡了中國三農問題的危機。陳桂棣夫婦以一部《中國農民問題調查》,盡顯中國農村奔騰的地火。2004年一號文件的出籠,以及農民政治的種種跡象,無不顯示執政者已洞悉農民的苦難。此時,再寫一本描摹農村苦難的書,不管煽情得多么成功,均屬多余。且不論資政價值是否式微,僅就中國農民問題的未來而言,一味地痛陳和驚呼,會不會讓公眾最終失去解決問題的信心?作者認為,在“中國農民問題是中國新世紀的最大問題”業已在中國權勢階層達成共識的背景下,知識分子和具知識分子氣質的傳媒,應該將當下的視野,由為農民討說法,轉變到為農民想辦法。
秉承這樣的認知,作者決意寫一本以南平經驗為主題的書。就邏輯而言,在農民問題已經贏得廣泛尊重的當下,探討如何破解農民問題,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他知道,寫具經驗性質的官方實驗,對寫作者來說,是一個危險的游戲。今日中國,揭露黑暗和罪惡,很容易贏得“有良知,有責任感”的美譽。宣揚官方經驗則不然,由于經不起檢驗的“經驗”泛濫成災,寫經驗者,在經驗主義者眼中,多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作者打算冒險一搏。但他沒有停留在曼徹斯特式的故事敘述上,而是將南平實驗演繹成一則需要政治精英、經濟精英和知識精英集體檢討的寓言。他希望中國農民問題,不再是一只漂浮在水面上的“皮球”。
作者在南平考察期間,見識了一撥撥取經團。這讓他既興奮,又擔憂。在農民政治浮出水面的當下,作者擔心,對南平實驗的復制,會不會成為一場應時的運動和政治謀略?他認為,南平實驗的核心,不僅在于方法,還在于態度,除了條文式的規則,還有一棵誠實地面對農民的心。如果官員們心靈的皮球,不能沉到鄉村社會的“水底”,任何經驗的創造和效仿,都只是鏡花水月的打撈。這就是作者將南平實驗理解為寓言的首要之義,也是他將中國農民問題比喻成一個“球”的秘密所在。他對“球”的理解,是一種源頭的追溯,又是一種方法的描述,更是一種價值觀念的隱喻。
古代,寓言是臣子們寫給皇帝看的。作者說,他的南平寓言寫給三類人:致力于改善鄉村社會的體制內官員們;居廟堂之高的御用大學士;欲為農民代言的新聞記者。他想對這三類人說:土地私有化并不能拯救農民于貧苦,“盆景農業”不是中國農業的當下選擇,民主制度也不能馬上消弭三農問題于無形。考察南平所折射的中國“鄉情”,任何不懷偏見的人,都會發現高瞻遠矚的“消滅農民論”者,多么像那個聽說災民饑荒就說“給他們肉吃”的皇帝,而明知非農化有害的縣域經濟執行者,又是怎樣的一種冷酷。發生在武夷山周遭的一切,不僅顛覆了諸多作者曾經信以為真的真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人們關于中國農村的事實判斷。中國77%的農民處于小農經濟生活形態,是中國農村最為普遍的鄉情,是無法與西方理論照搬的上層建筑相適應的現實生產力,是我們考慮一切事情的前提與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