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農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時間:2022-07-12 11:52:00
導語:全市農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我們的農業部門都在開年終會議,都在總結去年、分析當前、安排今年,這些工作基本結束。去年農業上的工作做得不錯,特別是圍繞市委、市政府建設全省最大、全國一流的綠色(有機)經濟區這個中心任務,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優異成績。
一、綠色(有機)經濟區建設成效顯著
近幾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綠色作為突破口,把建設綠色(有機)經濟區作為我們農業上的主旋律,也作為我們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攻方向。在這方面,我們農業戰線上的同志都做了大量工作,還連續開了幾個會議,專題地研究、安排、部署這項工作,各個縣區在這方面也做了很大努力,使綠色(有機)經濟區基地面積達到了270萬畝,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綠色(有機)經濟區的基本框架,對于農民標準化生產觀念的確立,面向市場意識的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搞市場農業,都是很有影響的。當然,并不是按標準一下就搞成什么樣,這需要有一個過程,為了這個過程的起步,去年我們干了不少工作,效果很好,綠色化的種植率達到了整個耕地面積的50%以上,綠色農產品認證達到111個,在全國地市級認證最多。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綠色消費的意識很強烈,而且國家在很多方面都采取了措施,引入了市場準入制度,如果不是綠色,不是標準化生產,不要說跨進國際市場的門坎,連國內市場的門坎都跨不進去。人們的消費水平提高以后,市場要求無污染、安全的食品,這是一個客觀的趨勢。去年,我們在“擴基地”上開了一個好頭,起了一個好步,在原來認證的基礎上往前跨進了一步。在綠色化養殖方面進行了標準化生產管理,各縣市區還編印了農民易記、易懂、易操作的順口溜,而且在農民科技培訓中,把這些標準化生產的東西交給農民,這對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面向市場,都是非常好的方法。
二、農業產業化、龍頭建設上思路超前
我們農業系統的同志轉變觀念,用工業的理念來指導農業生產,這是質的變化。據鄉鎮局統計,去年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22個,其中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5個,今年我們能搞20多個農副產品加工項目,這在歷史上是沒有的,這首先反映了農業系統在指導和操作上思路的變化和提高我們的農業產業化水平上。如果我們還是傳統的,低水平的,粗放的,小農經濟式的農業,在面向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情況下,形不成一個相對的產業化水平,我們農業就適應不了市場農業的需要。項目的建設需要有一個過程,隨著過程的推進,對我們農業將產生深刻的影響,這一條在農業系統表現得比較突出。
三、營銷工作比較突出
在農產品上,人們喜歡有生命的、活的、新鮮的東西,這些產品我們在營銷上下了很大功夫,而且發揮了民營企業和中介組織的作用,這對培育我們的品牌非常有利。我市的53種農產品打入了20多個省市的1000多家超市,而且在西歐、東南亞和日本、韓國等國家也出現了我們的產品,綠色農產品銷售收入達到10.8億元。
四、農民科技培訓抓得很有效果
農民收入的提高立足于農民知識化的形成,包括優良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這方面市農業局做的不錯,資金的支持也比較大。市場農業都在競爭,競爭農業有好多新的東西,新的農產品,新的優良品種也不斷地在出現。比如說大青椒,前兩年吃的都是綠的大青椒,現在出現了七彩椒,這就是品種的變化;還有西紅柿,大西紅柿變成了珍珠西紅柿,后來又出現了芒果西紅柿,再后來又有了西紅柿樹,一種三年,一畝地年收入1萬多元。農業部門要結合我們的實際,及時引進優良的,先進的科技成果,通過試驗、示范以后介紹給農民進行推廣。特別要重視種子、種苗、種畜的引進和推廣。我們*的種子基地建設的不錯,尤其是玉米種子,還有小雜糧、蔬菜等等,這些優良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推廣,農業部門抓的不錯,并且在引進的基礎上,又狠抓了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每年到冬季,利用農民閑余時間,搞科技大培訓,以此來提高農民的知識化水平。不交給農民一些先進的實用技術,就掌握不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就不能變成現實的生產力。如長子大青椒的病蟲害很歷害,前年和去年我們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長子有一個人搞了一個辦法,就沒有病蟲害,原因是什么呢?這是農民知識化水平的提高。
總的來說,農業局、農業系統的同志們去年結合全市的中心工作,做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事情,這和大家的努力分不開。在今年的工作中,過去做得對的要堅持,過去做的不夠的,特別是在新形勢下提出的新要求,我們要研究,要改進,要完善我們的思路。
第一,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把農業和農村工作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集中精力,重視“三農”,把“三農”工作作為難點、重點來抓,農業戰線上的同志尤其要確立這種觀念,樹立這種信心,集中全力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抓好。十六大以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給我們*的農業和農村工作提出了一個什么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是什么?重點和難點在什么地方?這些問題都需要考慮。我們領導機關、領率部門、參謀部門、指揮機構,要及時為市委、市政府提供決策依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包括GDP、城市居民收入、農民收入、恩格爾系數、就業率、最低居民生活保障等十項,這十項都達到了,那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就完成了,如果達到了九項,就沒有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任務。但最難的有兩條:一是農民人均收入。農民收入高,恩格爾系數就上去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任務是提前五年實現小康,也就是到2015年人均收入達到8000元。去年,人均收入增加9.2%,達到2650元,離8000元還差多少?到2015年,在這十二、三年時間,年需增加445元,而去年一年增加了223元,離445元還差200多元,收入哪里來?錢從哪里來?所以說,農民的收入是我們的中心任務。這就是我們的領導機關、領率部門、參謀部門、指揮機構要琢磨的問題,而且在農民收入這個收入結構里,種植業占了多大比例,養殖業占了多大比例,二、三產業占了多大比重,我們都要分析。二是城市化率。按照中央全面建設小康任務,到2020年城市化率必須達到56%,也就是100個*人里有56個是城市人口。現在,*全市315萬人,城市人口是80萬,按每年城市人口增加6.5%來算,到2015年,我們*人口要增加到347萬,要求城市化率56%,城市人口必須達到195萬。提高城鎮化水平,就是農民要剝離出一部分到城市生活,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也就是每年要從農村人口中剝離出8.9萬人到城市去,或者進縣城,或者進*,或者到別的地方去,這不是個小數,城市化率達不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實現不了。最近“兩會”上一直討論“三農”問題是重點、難點,是小康建設的重中之重,原因就在這里。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十六大以后對農業和農村經濟提出的一些要求,在指導我們工作上,在給市委、市政府作參謀上,要全面考慮這個問題。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談到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時候,要全面發展農村經濟,包括一產、二產、三產,而且要加快城鎮化步伐,加大非農人口的轉移力度。這里面涉及到的問題很多,對農業部門非常難,但是,我們要樹立信心,認清形勢,自己要率先把農業工作作為重中之重,拿在手上,集中精力做好這項工作。
第二,以百強調產、農業項目為重點,狠抓龍頭企業的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這里講的農業包括種植業、養殖業、林業、水產業。這些都要在提高產業化水平上做文章,這是一個基礎性的工作。比如說,優勢產業帶的顯化和形成,做為農業部門在策劃經濟建設時要注意引導農民往這個方向發展,這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是優勢產品形成以后形成的一個面向市場的產業規模。比如說大青椒,千家萬戶都在種,種了十幾年后,逐步顯化成一個大青椒之鄉,在全國很有名,不僅長子種,屯留、郊區、襄垣也在種,形成了一個十幾萬畝的大青椒產業帶,這個地方就成了最優質的大青椒生產基地,逐步引導農民在增收上顯化了出來。全國都在搞優勢農產品產業帶,是要形成自己的拳頭產品和規模效應,并不是頭腦一熱在某地劃了一個圈就是產業帶,它是在市場選擇中,根據當地立地條件形成的。比如說沁州黃,古代就是一個好品種,清朝皇帝就開始吃,但是,沁州黃這個品種有它的客觀要求,海拔必須是900—1100米,它是客觀形成的一種優勢,而且它還有相應配套的實用技術,它和汾州香相比,吃起來粘度、適口度是不一樣的,它是我們的小雜糧之王,這個產業帶的形成,是在客觀條件下,根據市場需求逐步培育擴大的。如果形成了自己獨特優勢的優勢農產品產業帶,那么,我們*綠色(有機)經濟區的牌子就很硬。所以說,優勢產業帶的顯化和形成,涉及到千家萬戶的老百姓在市場中的具體操作,這是市場經濟所必須的,需要有科技含量和科技意識,同時,具體到縣里邊就是經濟增長區,我們要在抓生產基地上,逐步引導農民,培養、顯化產業帶。龍頭企業建設,包括加工龍頭企業,銷售龍頭企業等。比如紫坊農貿市場就是一個龍頭,它是農副產品的集散地,把*的農副產品運出去,把外地的拿回來,繁榮農村經濟。有些中介組織也是龍頭企業,比如長子的四星集團,有四個農民聯系了20多戶農民打開了上海市場,回來后又聯系了100多戶農民,形成了一個銷售組織和中介組織。我今天強調的,也要培育龍頭企業,重點是加工龍頭企業,誰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抓住龍頭企業,特別是加工龍頭企業,誰就抓住了一個產業生產的總指揮權。比如沁源、沁縣、武鄉等縣都在養牛,但是養的牛都賣到了祁縣,實際上通過育肥加工,龍頭企業在祁縣,我們為人家生產的是初級產品——架子牛。如果我們這個地方沒有肉牛加工企業,就永遠是一個低層次的、粗放的生產基地的水平,賺得錢只不過是一個架子牛的錢,育肥、加工的利潤與我們無關。長春皓月一年宰殺量是30萬頭,高起點大規模,一次性和國際市場接軌。我們在參觀時看到的牛肉只是副產品,人家把牛眼睛、牛血、牛骨頭進行生物制藥,所以,人家的牛,在市場上是全覆蓋的。人家養肉雞,我們也養肉雞,我們山西的肉雞廠最多是2500萬只,而長春的德大有1個億,人家一個雞就有386種產品,僅一個翅膀就分為三個產品:翅尖、雞翅、翅中。帶動34萬農戶,每戶養雞都在1萬只以上,這么大的龍頭企業,能不帶動農民的生產?能不帶動養殖業?最近,歐州市場提出了要進行綠霉素檢測,人家馬上進行篩選就出去了,這說明人家適應市場的能力是很大的。現在,誰抓住農副產品的加工企業,誰就抓住了這個產業的總的指揮權和決定權,那么這個產業就由它管。現在的縣域經濟都是民營經濟,你能管人家的生產,比如鳴源奶業,并不是縣委書記和縣長收奶,而是鳴源老板在收奶。
第三,以標準化生產為途徑,努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水平
標準化生產是一個現代概念,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保證食品質量和安全的一個最有效的措施,有利于引導消費,實行優質優價、增加農民收入,從而從根本上保護農民群眾切身利益;有利于滿足我市人民群眾多樣化、優質化的消費需求,保障食品安全;有利于促進我市綠色農產品的發展壯大,提高我市綠色農產品的誠信度,增強市場競爭力。標準化生產需要有一個過程,農民接受標準化也要有一個過程,這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我們要教育和引導農民走標準化生產的路子。
第四,以優良品種的引進和推廣為手段,努力提高農業的科技水平
今年要繼續作為一項重要的事情來做。當然我們在做的中間有教訓,有的做的好,有的做的不好。市農業局要組織建設隊伍,要重點選擇種植業、養殖業市場上的優良品種,要在這方面反映靈敏一點,有了好品種要馬上花錢把它引進來,進行試驗示范,適合的,馬上給農民介紹推廣,這是科技興農的最好手段,在帶動農民增收上非常有意義。農民科技含量最高是在種子、種苗、種畜上,平時要結合我們的科技培訓把這個事情做好。
第五,以勞務輸出為突破口,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我們曾在壺關開過會,提出了這個問題,基層部門也在積極配合,在勞務輸出上,我們農業部門要組織發動,推動勞務輸出,這樣農民可以得到見識和鍛煉。雖然成為成功者和創業者的機率不會很高,但畢竟出去以后,對年青人,對一些打工者都是一種鍛煉,可以提高他們的素質,增加農民直接的現金收入,這是很有益處的。市委提出的50萬大軍出太行,這項工作方向絕對沒有錯,農業部門要積極扶持和配合。
- 上一篇:民族傳統知識法律管理論文
- 下一篇:獨家原創:農村黨支部書記激勵機制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