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產業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
時間:2022-12-23 02:56:00
導語:茶葉產業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省級以上龍頭企業、省級有關部門、茶葉主產縣及市州等代表參加的全省茶葉產業發展座談會,我們還特別邀請了農業部種植業司、中國茶葉研究所的領導和專家到會指導。
這次會議主題是:按照堅持科學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研究完善茶產業發展思路,突出工作重點,增添工作措施,打造中國綠色茶園,培育壯大茶葉企業,推進我省茶業跨越發展,促進廣大茶農持續增收。
作哈省長對這次會議十分重視,會前專門聽取了匯報,等會兒還要做重要講話。這里我先講幾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正確分析茶業發展形勢,找準發展差距
近年來,我省茶葉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取得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財政增稅、企業增利的顯著效果,成為盆周山區、盆地丘陵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川茶產業在全國的位次提升,影響力顯著增強,面積列第3位(僅次于云南、浙江)、產量第4位(僅次于福建、浙江、云南)、產值第4位(僅次于福建、浙江、云南)。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持續快速發展。全省茶園面積由2003年的187萬畝增加到20*年的252萬畝,年均增長7%;茶葉產量由7.21萬噸增加到13.03萬噸,年均增長16.14%;茶葉總產值由10.1億元增加到21億元,年均增長21.6%。
二是優勢產業帶建設初步形成。加大了區域布局的調整力度,初步建成了川西、川南、川東北三大優勢茶葉產業帶。加大了規模開發的力度,10萬畝以上的產茶大縣由1個增加到10個。
三是科技支撐作用明顯增強。通過大力推廣名優茶機制技術,實現了從過去手工加工名茶到現代機器加工名茶的跨越,推動了名優茶的規模化生產,名優茶機制率達到70%以上,居全國前列;推廣短穗扦插快速繁育技術,不斷引進、繁育、推廣新品種,無性系良種茶園比重提高到42%。
四是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省級以上產業化經營重點茶葉龍頭企業達到18家,其中有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全省現有國家級馳名商標企業1家,省級著名商標企業25家,評選出有代表性的“四川十大名茶”,竹葉青、仙芝竹尖榮獲農業部“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
五是發展茶葉“一村一品”,促進新農村建設取得新突破。根據我廳調查統計,全省40.4%的茶園集中在專業村,涌現了夾江縣修文村等專業村和名山縣中峰、雙河等專業鄉鎮,在許多主產茶區形成了“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鄉一色”的專業化、規模化發展局面。名山縣20個鄉鎮,1萬畝以上茶園的專業鄉鎮達到了12個。茶葉“一村一品”的快速發展,對建設現代農業、強化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年上半年,全省茶葉雖然遇受了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和地震災害,但由于茶業基礎較好,各地、各部門領導重視,措施得力,全省茶葉仍然獲得了較好的收成。全省春茶總產量與去年基本持平,達到5.2萬噸,名優茶價格上升,總產值達1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億元,全省300多萬茶農通過鮮葉銷售,人均可實現增收60元。
在肯定我省茶葉產業發展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省同先進省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一是規模化、專業化、良種化、集約化發展很不平衡。特別是川東北茶區規模化、良種化水平都有較大差距。二是品牌多、名牌少,沒有一個像鐵觀音、龍井、普洱茶等那樣的叫響海內外、知名度高的品牌,原料形式銷售多,品牌銷量少,直接出口量小。三是茶葉經營組織化程度低,千家萬戶種茶、千企萬廠制茶、千牌萬品賣茶的局面沒有根本轉變,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定價能力弱,農藥、肥料等投入品管理和生產過程難以有效控制。四是投入較少,缺乏統籌協調、有序發展的長效機制。對這些問題,我們務必要引起高度重視,在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二、審視優勢,挖掘潛力,堅定信心
1、我省發展茶產業優勢突出
茶葉產業是我省盆周山區、盆地丘陵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產業支撐,是農民增收的可靠抓手,產業化經營的重要內容,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載體,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項目。四川綠茶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
一是種茶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四川是茶的故鄉,也是種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對茶發現和利用最早,茶業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成為中華茶文化的發祥地。
二是種質資源多樣,茶樹品種豐富。四川是茶樹原產地之一,獨特的自然生態條件,孕育了豐富的茶樹品種資源,為推進川茶無性系良種化,實現多茶類、多品種、不同區域種植提供了豐富的品種資源。
三是生態條件優越,茶葉品質良好。四川氣候條件獨特,是《全國茶葉優勢區域規劃》的名優綠茶和出口綠茶優勢區域。同時,冬暖夏涼的氣候特點,開發早茶、名優茶優勢突出,比江浙等主產區提早近1個月上市。
四是產業基礎較好,技術水平先進。形成了一支穩定的生產和經營隊伍,我省在品種選育、茶樹栽培、加工工藝技術研究與應用等諸多方面居全國前列,茶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茶農積極性高,川茶產業發展具有良好的基礎和環境。
五是生產成本低,產品競爭力較強。茶葉產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四川勞動力資源、能源豐富,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產品價格競爭優勢較強。
2、我省發展茶產業潛力大
一是規模開發潛力大。全省宜茶土地多,生態條件較好,為建設新型茶葉產業基地,提供了豐富的土地資源。特別是川北茶區其規模開發潛力更大。
二是增產潛力大。我省茶葉大面積平均畝產較低,全省各茶區都有不少平均畝產200-300公斤、畝收入5000元以上的成片集中茶園。
三是質量效益提高潛力大。全省名優茶比重僅占40%,茶園面積接近浙江,浙江省名優茶比重達到80%以上,其茶葉總產值達到54億元,提質增效潛力大。
四是市場開發和產業化經營潛力大。增加名牌產品銷量和擴大出口,推進產業化經營的潛力巨大。
3、市場前景廣闊
一是人均消費低,國內市場潛力大。我國茶葉消費年均增長5%,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茶葉消費將會加速增長。
二是外銷市場開拓,前景看好。國際茶葉貿易量綠茶年均增長3.5%以上,中國綠茶約占世界貿易總量的80%,四川作為全國規劃的名優綠茶和出口綠茶優勢區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三是茶葉綜合利用,前景廣闊。高新技術廣泛用于茶飲料、速溶茶、茶食品,消費需求逐年擴大,茶葉內含物豐富(咖啡堿、茶多酚、氨基酸等)已廣泛應用于醫藥、化工、食品行業。
實踐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茶業是我省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的代表產業之一,優勢多、潛力大,加快發展必將為廣大茶農帶來更多更大的實惠。
三、切實完善工作思路,加快推進茶產業發展
我廳按照省委九屆四、五次全會精神,通過深入調查研究,邀請各方面專家論證,制訂了《四川省“十一五”優勢茶葉產業發展規劃》。總的發展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轉變增長方式、提升產業化水平為主線,立足優勢,優化布局,狠抓良種,擴大規模,建設基地,整合品牌,培育龍頭,增強科技支撐和機制創新能力,實現茶葉大省向茶葉強省的跨越。
主要目標是到2012年,建設100萬畝高標準、高效茶園(其中新發展50萬畝,改造50萬畝),全省茶園總面積達到300萬畝,無性系良種面積達到60%以上(提高18%);茶葉總產量15萬噸(增加3萬噸),名優茶比率達到50%以上(達到7.5萬噸以上);農業總產值50億元(綜合產值100億元)。面積、產量、產值全面進入全國前三位。要使“川茶”在全國人民心目中形成綠色、有機的好茶概念,把我省建成中國的綠色茶園。
在工作上,要突出六個重點:
(一)著力建設優勢產業帶,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建設優勢產業帶,打造中國綠色茶園,建成中國最大綠茶之鄉。一是堅持優勢優先原則。更加突出重點,引導茶業向產業基礎好、生態最適的優勢產區集中,積極構建規模化、專業化程度更高,特色更鮮明的優勢產業帶,促進區域之間協調發展。二是堅持效益優先原則。因地制宜,引導基地建設向低海拔、水源足、交通便、土質好的區域轉移,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三是堅持集約化原則。引導產業基地向優勢企業集中,加快標準高、質量高、集約化程度高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建設步伐,大力提升優勢產區的綜合生產能力和整體競爭力。
要著眼于長期立足于不敗之地,進入高端市場,應對綠色壁壘,要發揮生態優勢,建設20萬畝、全國最大的有機茶生產基地;要著眼于開拓國際市場,建設50萬畝出口茶生產基地;要著眼于增強競爭能力,滿足不同消費層次需要,分別建設川西名優綠茶、優質早茶和優質富硒茶生產基地。
(二)著力依靠科技,加快增長方式轉變
要緊跟市場需求,突出抓好關鍵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提高產業科技創新能力。一是要在重點產區建設良繁基地和科技園區,集中力量引進、選育一批品種,特別是品質好、抗病抗蟲能力強的新品種,提高良種化水平。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應用方面的示范帶頭作用。二是大力推廣節本增效技術,推廣機械化采茶、修剪和清潔化加工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三是要采取多形式、多層次、分季節開展各類技術培訓,更新知識,培養科技人才,擴大農民技術隊伍。
(三)著力打造品牌,推進產業化經營
整合川茶品牌、打造名牌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必須改變我省品牌多雜亂、有實無名、原料銷售、效益低下的局面,重塑川茶形象,我們要用3-5年的時間,使川茶整體形象得到顯著提升,要讓川茶走向世界、全國人民都要喝川茶。
1、明確一個主題。以“川茶”為主題,作為整體宣傳四川茶葉產業。在“川茶”概念下打造有區域、文化、產品等特色的茶葉品牌,把“川茶”具體化,使“川茶”成為“天府之國”的又一張“名片”。
2、把握二個原則。一是品牌建設與基地建設相結合的原則,以高標準、大規模的生產基地為四川茶葉產品品牌提供有力支撐;二是品牌整合與企業整合相結合的原則,在整合品牌的同時,要重點,加大力度,扶持和培育幾家在全國有競爭力的茶業龍頭企業。
3、發揮三個特點。一是四川茶文化底蘊深厚,全國其它任何產區都無與倫比;二是上市早,“川茶”比浙江、安徽等綠茶產區早上市20-30天;三是“川茶”具有香高、味濃、耐沖泡的品質特點。
4、抓好四項服務。一是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加大對川茶品牌的對外宣傳力度;二是組織龍頭企業參加國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茶葉展示展銷活動;三是采取切實措施,圍繞龍頭企業建設高水平的原料基地,發展“公司+農戶”的訂單生產,鼓勵和扶持企業直接建設基地;四是圍繞龍頭企業搞好良種、技術培訓、品牌、信息等服務。
(四)著力強化標準,增強產品競爭力
推進標準化對提高產業競爭力具有關鍵性作用。一是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全程質量控制、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把標準化作為主攻方向,作為依靠科技、普及技術、挖掘潛力、增強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抓手。二是要以保障產品質量安全為重點,加快標準制定步伐,把握國外標準變化動態,盡快實現產品質量、衛生標準與國際接軌,以標準化基地建設為依托,擴大標準實施范圍,構建茶葉質量安全保障體系。三是要加快建設質量可追溯體系,“關口”前移,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抓源頭,標本兼治,加強全程質量控制,積極開展良好農業(GAP)、有機認證,推行統防統治,把質量可追溯理念貫穿于產業發展全過程。四是要健全企業自檢體系,提高企業的自檢自控能力,確保產品質量。五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和專業協會的紐帶作用,通過“龍頭+科技+農戶”的模式,引導帶動生產基地和農戶自覺采用標準。
(五)著力弘揚川茶文化,拓展茶產業功能
要充分開發、利用四川茶文化資源,開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鄉村旅游活動,促進茶業經濟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要研究、挖掘、弘揚四川茶歷史、茶文化,有針對性的舉辦研討會、采茶節、茶藝表演、吾我茶會等活動;二是要走出去、請進來,組織、參與展示、展銷、品茶等活動,特別是要積極組織參加國外和省外中心城市舉辦的展示展銷活動;三是要充分發揮和利用國內外新聞媒體的作用,加強宣傳,擴大影響,讓更多的國內外消費者了解四川的茶、茶文化。
(六)著力實施四大工程,推進我省茶業跨越發展
重點支持實施“四項工程”,推進“三化一提高”:
一是實施良種化工程,推進良種化。建設高效標準化基地,特別是有機茶基地,重點支持無性系良種種苗,無性系良種化提高到60%以上;分區域完善、建設良種繁育基地5個。
二是實施提質增效工程,推進機械化。大力推廣機剪、機采,支持修剪機、采茶機購置;支持龍頭企業清潔化加工改造、檢測水平提高和開展有機、良好農業認證。
三是實施名牌工程,推進品牌化。集中組織宣傳、出省展示展銷,支持申報中國名牌農產品、中國馳名商標。
四是科技工程,提高科技支撐能力。在重點產區建立核心示范片和建設科技園區,開展省、市、縣分級培訓和選送骨干到大學、科研單位短期集中人才培訓。
為了推進我省茶葉產業發展,在具體措施上要著重抓好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要挖掘潛力,轉變增長方式。發展現代茶業,要轉變增長方式,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轉變,外延型增長向內涵型增長轉變,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分散經營向以專業組織、龍頭企業為依托的組織化經營轉變,提高產業集中度,增強產品定價能力。要在優勢核心產區高標準、高起點加快發展,實現產業升級,淘汰不適宜品種和零星分散茶園,做到有進有退,規模發展,布局優化,以提高產業整體素質為中心,充分挖掘在區域布局、特色品種、單位面積產量、產品質量、品牌開發、延長產業鏈條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方面的潛力。
二是要創新體制機制,強化政策的支持和保障。我廳不僅要在資金項目上予以傾斜,同時爭取省級有關部門從資金、政策、技術等各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茶區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也要落實專項經費,用于本地區的茶葉產業發展。各級農業部門要充分利用退耕還林農業產業發展資金重點支持現代茶業,打造中國最大綠色茶園。要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多元投入的發展機制,整合各方面資源,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加大對龍門山地震災區茶葉產業帶扶持力度,要與援建省精心對接對口支援,盡快恢復生產加工,經過三年恢復重建,大大或超過災前水平。
三是要產學研結合,強化科技支撐。加強與省內外茶葉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的交流與合作,培養一支懂科學、會管理和技術創新、技術推廣能力強的茶業科技人員隊伍,提高科技在茶產業中的支撐能力,加快技術創新和現有實用技術的轉化,推進茶產業標準化,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增強產業競爭力。
四是要發展產業,提高綜合效益。以產業化發展為方向,用抓工業的理念抓茶業,用產業的觀念抓茶產業各環節協調共進,以提高綜合效益為目標,加大精深加工力度,加快市場開發,開拓國內、國際市場,通過一、二、三產業互動融合,提高茶產業綜合效益。
五是要切實加強領導,推進跨越發展。推進茶葉產業跨越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需要茶區黨委政府統一領導、組織協調外,農業部門要主動與有關部門協調、聯絡,爭取支持。要切實加大宣傳工作力度,開展多途徑、多形式宣傳活動,以大聲勢造大品牌,打響“川茶”名牌,千方百計抓好產業發展。
- 上一篇:晚秋生產工作會的講話
- 下一篇:農業局機關黨建工作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