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會的講話
時間:2022-09-03 09:46:00
導語:全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會的講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
區委、區政府召開這次會議,主要任務是傳達省、市有關會議精神,總結2010年度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安排部署2006年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作。這次會議,既是一次總結會,也是一次反思會、動員會,后面壽于書記對全區的農村工作還要作重要講話,下面,我著重對全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方面講幾點意見。
一、關于全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全市農產品加工、營銷暨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會議精神
㈠全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會議精神
9月17日─18日,省委、省政府在蒼溪召開了全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會議。參加會議的有省農業廳、省林業廳、省水利廳、省交通廳、省救災辦、省以工代賑辦、省農建辦等有關部門,市、州分管農業的領導和相關部門以及縣區的縣長或書記。會議由省委副書記陶武先主持,副省長陳文光作工作報告。省委副書記、省長張中偉到會作重要講話。張中偉強調,在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的新形勢下,要認真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推進“三個轉變”,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思路、新辦法,創新機制,講求實效,提高服務,推動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
會議指出,在家庭承包經營長期穩定的情況下要從實際出發,大膽探索,開拓創新,尤其在創新上狠下功夫,把農民迫切需要改變生產生活條件的內在積極性引導好、發揮好、保護好。政府引導、農戶連管、產權明晰、綜合配套,蒼溪縣走出了一條路子,各地要學習借鑒蒼溪經驗,創新投資渠道,創新工作重點,創新運行機制。
會議要求,各地各部門要樹立實效第一的觀念,時時、事事、處處注重實效,把勞動變為積累,把資源變為財富。必須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面向市場,調改結合,把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與改變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緊密結合起來,實行山、水、林、田、路、氣綜合治理。必須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把順民心、合民意作為檢驗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成效、檢驗工作好壞的標志。按照“村民自治,一事一議”的辦法,以激活民間資金和發動農民自主創業的核心,引導群眾建設產權明晰、利益直接、力所能及的工程項目。必須防止形式主義,絕不搞“形象工程”、“花架子”。注意克服短期行為,看準了的事,一屆接著一屆干,持之以恒抓下去。
會議提出,各級黨委政府務必加強領導、統籌、協調,一家一戶能辦的,要明晰產權,鼓勵農戶自己辦;一家一戶辦不到的,政府和基層組織要關心、引導和支持,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去辦。在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形勢下,服務一定要跟上。治水,要堅持大中小微并舉,加快旱山村治理,抓好病險水庫整治、農村人畜飲水、江河堤防建設。改土,要“以改促調,以改促退,以改補占”,依法保護和穩定基本農田,大力實施以中低產田造為中心的耕地整治工作和以秸桿還田、平衡施肥為主的沃土工程。興林,要以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為重點,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修路,要搞好鄉村道路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
㈡全市農產品加工營銷暨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會議精神
8月28日-29日,全市農產品加工營銷暨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工作會議在蒼溪召開。會議的主要內容是在深入貫徹全省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座談會和農產品加工營銷工作會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全市農產品加工營銷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工作。各縣(區)委書記或縣(區)長及分管農業、流通的副縣(區)長、農口各部門負責人和市級機關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參加了會議。市委、市政府對這次會議非常重視,副書記翟占一、副市長張興德及市人大、政協聯系農業工作的領導自始至終參加了會議。會議結束時,市委書記王宗榜書記到會作了重要講話。
會議指出,發展農產品加工營銷與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工作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一是有利于加快農村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二是有利于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三是有利于延長產業鏈,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四是有利于實現“三個轉變”,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五是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業后續效益。總的要求是:樹立市場經濟意識,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按照市場經濟的運作方式,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堅持速度與效益相統一,積極穩步地加快發展。
發展農產品加工營銷的指導思想是: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先導、效益為中心,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形成產業化鏈條,實現生產與市場、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工業、農村與城市的有效對接與融合,依托農業資源優勢、產業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提高農產品專業化水平和綜合利用水平,加快構建農產品加工原料保障體系、加工企業體系、質量安全標準體系、技術創新體系、政策扶持保障體系、農村市場體系。努力實現農產品原料基地化、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優質化、產加銷一體化,促進農產品加工營銷的健康發展。
會議提出全市發展農產品加工營銷及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主要措施是:一是要加強組織領導,形成推動合力。市上專門成立了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工作的領導,領導小組設在市委農工辦。二是要研究制訂全市關于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與營銷的意見,明確了指導思想與目標任務。三是要改進工作方式,用工業的理念、思路和方法來抓農業。抓工業的思路就是把農村作為第一車間,其產品經過龍頭企業的加工,經過營銷網絡銷到市場上去,形成產、工、貿產業鏈。開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農產品加工營銷工作,就是要與時俱進,改進工作方式,用市場經濟的辦法才能抓出成效。四是要培育市場主體,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經濟產業。五是要加強產業發展配套,為發展農產品加工與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供支撐。要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商品基地配套和科學技術配套,積極為發展農產品加工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供條件,搭建平臺。六是要創造良好環境,營造發展氛圍。
二、2010年我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情況
去冬今春以來,區委、區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基礎、攻重點、求突破”的工作要求,堅持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作為實踐“三個代表”、多辦利民實事的重要舉措。全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共動工各類工程1110處,完工1093處,累計投資9600萬元,投勞179萬個,移動土石方180萬方,其中動工各類水利工程538處,已完工464處。新建山坪塘10口,建微水池160口,新建、擴建、改建防滲渠20公里,新增蓄水能力41萬方,新增有效灌面1000畝,新增節水灌面1500畝,解決0.7萬人的飲水問題,改建中低產田地0.8萬畝。完成退耕還林、荒山造林1.8萬畝,其它生態林0.6萬畝,完成天保工程生態公益林建設4.4萬畝,其中飛播造林3.8萬畝,完成德援項目造林1.3畝。種植優質牧草0.8萬畝,新、改、擴建鄉村公路120公里,示范新村建設20個。
回顧一年來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㈠注重重點治理、綜合開發。一改過去說治水只搞治水、說改土只搞改土、說建園只抓建園的作法,將治水、改土、建園、造林、修路融為一體,相互配套,進行綜合治理;一改過去建設與開發利用脫節的作法,一手抓建設,一手抓開發利用,做到了建設與開發利用同步進行,同時在開發利用中,充分利用時差、溫差等特點,大力推廣增間套圍栽種模式和種養配套開發模式,進行立體開發。
㈡注重雙重結合、全面推進。具體表現在注重與鞏固溫飽奔小康相結合,一手抓基礎,鞏固溫飽不返貧,一手抓文明新村、示范新村建設;注重與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相結合,狠抓四大特色支柱產業,大力發展優質農副產品基地。
㈢注重農民增收、調整結構。通過廣泛宣傳,深入發動,增強了各地發展市場農業的觀念,在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都能自覺圍繞農民增收這個重點和難點,面向市場,依靠科技,長短結合,因地制宜調整結構。全區蔬菜面積達到6.3萬畝,比去年新增0.93萬畝,水果面積達到3.6萬畝,花卉面積達到0.2萬畝,中藥材達到0.5萬畝,新增0.3萬畝。桑樹達0.6萬畝,產繭量達1360擔。種植油橄欖1.5萬畝、巖桂0.2萬畝。
㈣注重抓點示范、正面引導。抓點示范,正面引導,在目前各地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都得到了較為普遍的運用,具體體現在專業大戶,示范新村以及各類農業工程、項目示范的建設等方面。如青巖、泥窩、協和、和平等示范新村建設以及仇家溝“長治”水保樣板工程,三堆天星村山坪塘建設示范工程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㈤注重機制建設、政策激勵。不少地方堅持農民是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入主體的原則,按照“誰建設、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辦法,著力抓機制建設,一方面建好投資機制、管理機制和利益機制。另一方面采取政策激勵的辦法,調動廣大基層干部、科技人員和農民群眾的積極性。
雖然我區前階段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成效顯著,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一是外出打工人員逐年增多,勞動力緊張的矛盾較為突出。二是發展不平衡,點好面差,存在“死角”。三是規劃有待進一步完善,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規模有待進一步擴大,開發利用有待進一步抓好。
三、切實抓好2006年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㈠明確目標、任務
總的要求:以鄧小平理論、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水(治水)、土(改土)、林(造林)、園(建園)、路(修路)、氣(建沼氣)為主要內容,以示范新村建設為載體,以項目建設為重點,以群眾投勞為主體,以提高質量和綜合效益為目標,創新思路,真抓實干,再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高潮。
目標任務:繼續抓好8個重點示范新村建設。種植無公害蔬菜面積達到9萬畝,建蔬菜大棚300個,改造中低產山土1萬畝,建園2000戶,建沼氣1000口。退耕還林4萬畝,其中:油橄欖新植0.5萬畝,巖桂新植1萬畝,荒山造林2萬畝。新修集雨工程50處,新建山坪塘5口,技改、維修山坪塘220口,發展民營水利44處,新增有效灌面800畝,新增節水灌面800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7平方公里,新建鄉鎮供水4處,解決人飲8500人,新建渠道6.5公里,渠道防滲8公里,網箱養魚達到2000箱。種植優質牧草3萬畝。維修、改造和新建村組公路400公里。
㈡主要措施
一抓“早”各地要把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作為今冬明春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早認識、早宣傳、早安排、早行動,以早爭取主動。要認真總結近幾年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經驗,制訂出今冬明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實施方案,把目標任務分解到村、組,落實到人頭,層層落實目標責任制,集中領導、集中時間、集中精力,大打一場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攻堅戰。公務員之家:
二抓“實”全區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要緊緊抓住“治水、改土、造林、建園、修路、建沼氣”這個重點,努力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好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資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因此,各地要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一是宣傳發動落實。要充分利用廣播、報紙、宣傳車、墻報、標語等宣傳工具,廣泛深入宣傳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新思路、新措施,激發廣大干部群眾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熱情,引導各地采取村民自治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二是投入要落實。稅費改革后,“兩工”逐步取消,投入嚴重不足,因此,各地要采取“聚、爭、投、賣”等方式,廣泛籌集建設資金。“聚”就是集聚民間資本,通過優惠政策,招引一大批業主興辦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爭”就是爭資引項,積極建立項目儲備庫,實行項目跟蹤落實責任制。“投”就是采取“一事議”的辦法,組織廣大群眾討論制定激勵機制,加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勞動力投入。“賣”就是通過拍賣小微水利經營權來籌集建設資金,加快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進度。另外,要把農業項目資金及時撥付到工程,不準任何單位截留、克扣,甚至挪作它用,確保工程進度和質量。三是服務要落實。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水利、農業、林業、交通等部門在各司其職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強配合,把各項服務落到實處。計劃、財政、扶貧、以工代賑等部門要在項目和資金上加強對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支持力度。農口各部門要抽派工程技術人員深入到第一線,吃住在工地,積極參與和指導施工,做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技術指導、培訓和信息服務工作。對于面寬量大的小型、微型工程,技術人員要幫助群眾和業主制定切實可行的技術方案,解決技術問題,按國家有關標準和規劃進行施工,確保工程質量。四是管理要落實。堅持把“效益第一”原則貫穿到規劃、設計、施工等各個環節,真正做到建一處,成一處,管好一處,受益一處。要嚴格技術標準,根據工程建設情況,統一技術規范。采取常年備料,群眾季節性突擊,專業隊伍施工的辦法,加快建設進度,對不便于突擊性施工、技術性強的工程,要嚴格實行公開招標制度,確定有資質、有信譽的單位承建。對重點工程建設,抽派精干技術力量,深入工地指導,嚴把技術和質量關。要狠抓安全生產,樹立“安全就是效益”觀念,加大安全生產檢查力度,及時防范和消除工程建設中的不安全隱患。要加強督促檢查,對工程建設質量,進度、安全進行督查,落實“四查四比四看”。即查領導重視,比宣傳發動,看任務落實情況;查技術規范,比施工質量,看投勞集資情況;查工程進度,比規模效益,看安全管理情況;查統一行動,比部門協作,看聯掛單位職責落實情況。
三抓“好”各地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要以治水為中心,以改土為基礎,以建園為載體,實行“山、水、林、田、路、氣”綜合治理。在治水上。一是破除“就水治水,急功近利”的思想,樹立“興水利就是興經濟”的理念,實現“水利工作由為農業生產服務轉變到為三農服務”上來;二是破除“以我為主,小打小鬧”的思想,樹立發展業主就是發展先進生產力的理念,實現“水利投入由政府包攬轉變到市場運作上來”;三是破除“條框定性,經驗引路”的思想,樹立“適應水利發展需要的就是最好的”理念,實現“水利建設由農田水利轉變到農村水利上來”。要加大整治山坪塘的力度,搞好堵溪截流、節約用水和保水工作,要以注重組織發動群眾性修水向注重政策引導、搞業主開發,引入市場機制,按市場經濟規律搞水利建設轉變,從注重出工人數、搞人流戰術向大力推行科技興水、機械化施工,提高施工效益轉變。抓緊搶修水毀工程,整修受淹農田,做好病險水庫的除險加固工作。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要按照“擴塘、建池、打井、囤水、截流、改制”的治水調結構的思路,繼續抓好旱山村“治水興林”,實現興水富民。要積極發展節水灌溉,按照中央關于“把節水灌溉作為革命性措施來抓”的要求,水利工作的重點要轉到以節水為中心的內涵挖潛上來,在灌區要全面開展“兩改一提高”(改造、改革、提高用水效率)工作,加快灌區的節水改造,要把渠系防滲硬化作為水利建設的重中之重,大力推廣U型槽防滲等先進技術,有條件的地方可推廣管道輸水,結合農業調整和發展節水高效農業,加快整治的力度。在中低產田造上,按照“以調定改,以改促調”的思路,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施工,高效益運行,大力實施以秸桿還田和平衡施肥為主的沃土工程,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肥力,構建良好的土壤生態系統,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在林業上,要堅持生態優先,突出治理重點,切實把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的陡坡耕地退下來,真正把綠色通道建成提升地方形象、改善投資環境、展現“兩個文明”建設的窗口工程。在公路建設上,按照地方各級財政主導、部門協調配合、農民群眾參與、社會各界支持的原則,本著“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強化管理、優化結構”的思路,堅持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出發,把農村公路建設與扶貧開發相結合,與農村資源開發相結合、與農村城鎮現代化、工業化和市場化戰略相結合,在具體工作中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克服建設的盲目性,杜絕“半拉子工程”和“胡子工程”。在建園上,按照“三建、四改、五通”的要求,狠抓生態庭院建設,從根本上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美化居家環境,提高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在建設中,要把住五個關鍵:一是按照小康建設標準,以治水、改土為核心,搞好水、電、路、機、加、運和沼氣配套建設;二是搞好經濟園和家畜家禽、水產養殖項目的配套發展;三是依靠科技,認真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四是建園與示范新村相結合,大力發展休閑農業;五是建園與建家相配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同步。
四抓“效”搞建設,抓發展,必須突出經濟效益,也只有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才能調動廣大干部、科技人員和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在結構調整上,既要注重發展經濟林、果品等長效項目,培植增收的后勁,又要注重發展經濟作物和養殖項目,確保農民當年增收,還要注重發展加工、運銷、服務和勞務輸出等項目,拓展增收的領域和途徑,同時要注重科技、改善品質,提高質量,提高綜合效益;在庭院經濟建設上,既要突出經濟園的建設,更要突出養殖場的建設和養殖業的發展;在治水上,要一邊發展“商品水”,一邊發展水產、水禽養殖,進行綜合開發利用;在改土上,要邊改邊利用,做到一改帶三改,發揮效益;在造林上,重點搞好退耕還林、天保工程生態公益林、德援項目造林和巖桂、油橄欖的栽植,實施好108線、212線“綠色長廊”工程,大力發展“果、藥、草、畜”種植模式;在修路上,要著建好經濟路和打通斷頭路,以路形成產業帶。
五抓“新”首先,創新投入機制。在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要堅持“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放寬投資主體,吸納社會閑散資金,把市場機制引入到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中,逐步建立起政府規劃管理,資金扶持引導,社會力量、農村集體和農戶個人廣泛參與、民主協商、自主興辦的新機制。通過優惠政策、靈活機制、資金扶持、技術服務、流通服務,在明晰產權的前提下,積極鼓勵和吸引社會資金用于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建設,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民間資金向民間資本轉變,形成全社會關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生動局面;其次,創新產權制度機制。對小型、微型水利要進一步采取轉讓、拍賣、租賃等形式加大產權制度改革力度,充分調動群眾投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積極性,特別是在旱山村大力推進明晰產權政策,用政策調動農民修建利益直接的小微型水利工程,實現小微型水利工程建、管、用和責、權、利的統一,逐步實現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的良性循環。第三;創新建管機制。要堅持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對大中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全面推行業主負責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和質量終身負責制,積極倡導農戶自辦興水利、村事村辦興水利、股份合作興水利、業主開發興水利、項目扶持興水利、引進外資興水利等模式;對小微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全面推行政策公開,投入公開、補助公開和帳務公開等群眾監理機制。在工程的經營管理中,要逐步建立產權明晰、利益直接的經營管理機制,可實行集退民進、兩權分離、股份合作、招引能人、民間協會及返租倒包等管理模式,積極推進農田水利的發展。
四、當前要抓好的其它幾項工作
㈠小春生產。小春不小,小春增產就為全年糧食增產奠定基礎和鼓舞士氣。因此,各地要切實搞好2006年的小春備耕工作,備好種子、農藥、化肥等農資,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引導農民制訂好生產計劃,銜接好茬口,抓好蔬菜的育苗和移栽。積極推廣稻田保護性耕作技術,稻田保護性耕作技術包容了免耕栽培、秸桿還田、節水灌溉、水稻拋栽和小麥、油菜撒播等幾項省工、省水、省錢的先進技術,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不動土,不開溝,連續免耕,節省勞動力投入;二是種子、種苗撒播和拋栽在上茬作物的秸桿面上;三是秸桿直接覆蓋還田培肥地力,不需處理。該技術簡化了生產流程,又節本高效,操作簡單,同時解決了土地耕作中重用地輕養地、重產出輕投入、重化肥輕有機肥的掠奪式經營現象。因地,各地要大力推廣,認真實施,農業局要建200畝的示范點,各鄉鎮要建50畝的示范點。
㈡救災工作。今年我區災害頻繁,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各地要做好災后重建和冬令救濟工作,絕不能讓一戶受災群眾入冬前無房住和缺糧受餓的現象發生。要繼續堅持汛期值班制度,做好雨情、水情的預測預報,進一步做好重點地區山地災害的監測工作和防災工作,將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㈢巖桂栽植。巖桂,又名香桂,常綠灌木或喬木,是重要的特種經濟林木,主要利用樹葉提煉黃樟油,再通過深加工可提取黃樟油素、樟腦、洋沫莉醛、胡椒基丙酮等產品,廣泛用于醫藥、化工、化妝品行業,是重要的創匯產品。同時,由于巖桂生長期可達100年以上,大面積栽種,對于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都將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它亦具有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8萬畝巖桂基地建設成功后,年總產值可達31000萬元,年繳稅額8264.08萬元。因此,今年凡有巖桂栽植任務的地方,務必引起高度重視,認真做好群眾的組織發動工作,其中三堆2010畝,寶輪1007.2畝,大石1494.7畝,工農1530畝,金洞1627畝,榮山2690.5畝。
㈣秋季種草。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集中連片,草畜配套,注重效益,良性循環”的種草原則。實行定地點、定面積、定品種、定數量、定時間、定責任,連片種植,培植亮點,保證種好收好,充分提高農戶的經濟效益,大力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
㈤水保工程。要進一步探索多渠道投入機制,積極推行治理區業主開發、承包、租賃、股份合作等模式,優化水保措施配置,切實完成金龍河、走馬嶺、李家河三大流域長治農發項目2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任務。三堆、金洞、工農、大石、雪峰等地要積極做好項目實施工作。
㈥護林防火。冬春季節,是各種火災特別是森林火災的多發期、易發期,因此,各地從現在起就應做好預防工作。一旦火災發生,一方面要及時就地就近組織群眾撲滅,一方面上報情況,努力將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 上一篇:領導在生態家園工程建設會議上的講話
- 下一篇:防水工程中聚丙烯纖維混凝土應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