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產業交流大會發言稿

時間:2022-06-13 05:10:00

導語:林業產業交流大會發言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林業產業交流大會發言稿

各位領導、同志們尊敬的主任。

市委、市人民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近年來。以加快發展為主題,立足生態抓經濟,圍繞“兩業”即竹業和旅游業)做文章,生態建設和竹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果。全市現有森林資源面積200萬畝,其中竹林面積114萬畝(第一輪百萬畝造竹工作中,向我市市累計下達造竹計劃33.4萬畝,市實際完成48.1萬畝,完成率為143.9%第二輪百萬畝造竹,市下達造竹計劃8萬畝,市實際完成18.4萬畝,為計劃的230%先后被評為“中國竹子之鄉”全國生態示范區”全國園林綠化先進鄉村”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市”和“全國水土堅持示范市”2010年,林業總產值達12億元,其中竹業綜合收入達10.8億元。

市委、市政府確定的戰略目標是把建設成為西部地區種竹面積最大、竹加工門類最齊、竹產品科技含量最高、西南最大的竹加工基地。依照市委對發展“兩個率先”要求,竹產業發展進程中。加大了三百里竹長廊”和百萬畝造竹工程的力度,竹業發展得到快速推進,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得到同步發展。已經成為“長江上游綠色屏障,生態旅游綠色畫廊,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綠色銀行,工業發展的綠色原料”

一、推動了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造竹工程的實施。

(一)已經成為長江上游綠色屏障

地形切割強烈,市地處長江上游四川盆地與貴州高原的結合部。坡耕地多,水土流失非常嚴重。調查監測顯示,截至2000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積達87.7萬畝,占幅員總面積的32.5%,年土壤侵蝕量達627萬噸。2000年以來,市依照市確定的產業發展布局,緊緊抓住市實施百萬畝造竹工程和河流域三百里竹廊兩大造竹工程,全力推進竹基地建設。結合省政府將我市列為退耕還林試點縣(市)契機,全力實施“退耕還竹”工程。通過努力,2010年河入境段泥沙含量比2000年降低了70%,每年排入長江的泥沙量減少了近500萬噸。實行以竹代木,每年替代木材60萬立方米以上,年減少6萬畝以上的森林采伐。通過百萬畝造竹工程和河流域三百里竹廊建設工程的實施,山更綠了水更清了天更藍了國家相關部門將長江上游唯一的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維護區增殖流放站和珍稀魚類繁殖基地建在這是對我市實施造竹工程建設的肯定和認同。

(二)已經建成生態旅游的綠色畫廊

風光旖旎,山川秀美。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境內桫欏林立,翠竹成蔭,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四渡,更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許多神奇魅力。全市現有1個國家級自然維護區、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和13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一級景點,被旅游專家譽為“竹子之鄉”千瀑之市”丹霞之冠”桫欏王國”長征遺址”隨著“旅游興市”戰略的深入推進,市的綠色生態旅游和紅色經典旅游交相輝映,吸引著四方游客流年往返。非煙非霧一林碧,似雨似晴三徑涼”置身竹鄉,漫步竹林,讓人無時無刻不深切感受到竹子的恬淡寧靜和竹鄉的清新秀美。生態旅游迅速崛起,成為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新興支柱產業。造竹工程的實施,不只打造出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更助推了生態旅游的快速發展。2010年,市被國家命名為“中國優秀旅游鄉村”中國攝影家協會創作基地”目前,正全力以赴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竹,給旅游增添了靈氣,注入了活力。

(三)竹業已經成為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

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068元,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有50%以上來源于竹業收入。黔北20萬噸/年竹漿林紙一體化工程建成投產以后,竹農人均可增加收入1000元,農民可望真正走上“扛著竹子奔小康”康莊大道。竹產業的發展,還有效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2010年與2000年相比,市的一產比例下降了9個百分點,二產提高了6個百分點,三產提高了5個百分點。全市實施退耕還竹工程以來,累計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5萬多人,竹漿項目投產以后,還可為城鄉增加就業崗位5000個以上。通過以竹產業為主的產業發展,農民群眾真正享受到竹業經濟帶來的巨大實惠,竹產業已經成為農民群眾小康生活的綠色銀行。

(四)竹業已經成為支撐工業發展的綠色原料

以龍頭企業帶動竹產業發展,為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市委、市政府根據“扶持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指導思想,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后,提出了以市場手段淘汰落后,以政府職能規范準入”工作原則,通過整合資源、重組改建等辦法,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竹加工企業,將原有竹地板生產企業由6家整合為2家,并對加工能力分布進行了重新區劃。積極向上爭取貼息貸款和無償扶持資金投入,協助有發展潛力的企業解決資金、技術、設備等問題,擴大生產能力,推進產品換代升級,促進了企業生產能力、技術水平以及產品競爭力等在短時間內得到明顯提高。全市現有竹加工企業83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2家,現有年加工產值在1000萬元以上的7家,5000萬元以上的3家,1億元以上的2家,竹材加工利用率達95%以上,竹筍加工利用率達60%以上,主要產品有竹建材、造紙、竹工藝品、竹生活用品、竹筍等五大系列250多個品種,其中10多個系列產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獲得了國家專利,滯銷20多個省、市、自治區,遠銷日本、韓國、加拿大等17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新錦公司生產的竹地板已獲國家入口免檢產品)目前,全市竹業總產值已占全市社會總產值的38%

赤天化紙業公司將投入生產,預計在本月內。投產將為我市竹產業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并將走上“以竹養紙,以紙興竹”循環經濟發展之路。竹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將與赤天化紙業公司攜手合作,精誠團結,共同推進我市竹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有以下幾點體會:回顧竹產業的發展。

(一)認識到位。

隨著生態建設和環境維護力度的日益加大,2000年以來。國家林業產業導向發生了歷史性轉變,從以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以生態建設為主,對天然林實行全面禁伐,市的經濟發展一度陷入困境,農村群眾、國有林業企業和地方財政收入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局部農村群眾甚至呈現了生計困難。市委、市人民政府審時度勢,認真對接國家產業政策,積極深化市情認識,從市第四次黨代會確定的兩業一城一市”發展戰略到第五次黨代會確立的生態立市、旅游興市、竹業強市”發展戰略,充分說明了竹業”富民強市的潛力所在希望所在

(二)加強組織領導。

始終將竹基地建設工作列入市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市自實施造竹工程以來。作為年度經濟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為組長,市長和分管市長為副組長,副縣級領導干部和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竹基地建設領導小組,抽調熟悉農業農村工作的科級領導干部組成領導小組辦公室,專抓竹基地建設。竹基地建設工作在組織管理上實行黨政和技術業務“雙線責任制”鄉鎮和林業部門分別負責組織發動、土地丈量和技術把關、質量驗收,年度考核獎勵上實行“一票否決制”先后有2個鄉鎮被一票否決,1個鄉鎮被取消單項考核資格。兩個制度的執行,為扎實推進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三)強化撫育管理。

鄉鎮依照尊重農戶意愿、相對集中連片的要求落實造竹任務,一是認真做好每年新造竹的規劃。任務目標確定以后。并組織干部群眾共同參與土地丈量工作,林業站同步完成小班區劃與小班面積初步確認,以確保規劃面積不低于任務數。二是組織和督促農戶按規劃實施,已經規劃的要確保滿植滿造。對在未規劃地塊上造竹的須經林業部門同意,否則不予驗收,不給補助。三是嚴格檢查驗收,實行市、鄉兩級檢查驗收制度。鄉鎮林業站按技術要求進行全面檢查驗收,并對林業局負責。林業局根據林業站上報的自查驗收情況,組織專門力量進行逐一核查驗收,確保面積真實、質量合格。四是強化工程后續管理,嚴格執行補植、撫育管理措施,將竹林撫育管護按至少50%以上權重列入竹基地建設考核內容,督促鄉鎮抓好撫育管護工作。

(四)全面兌現政策。

無論是種苗費,市的造竹工程。還是管護費,凡是上級下拔的專項資金,都全部嚴格通過“一卡通”全額兌現到戶。為充分調動農戶造竹的積極性,建設利息增大,資金嚴重缺乏,兌現計劃指標不夠的情況下,市人民政府對農戶造竹實行每畝70元補貼。為了全力推進竹基地建設,政府已借貸款4300萬元用于造竹,進一步調動了群眾的造竹、護竹積極性,推動了造竹工程的深入實施。五是大力加快了竹基地網絡公路建設力度。累計投入資金7000多萬元,新建竹基地網絡公路1400多公里,努力做到讓竹農“砍得下、運得出、有效益”

二、全面完成今年造竹任務,加大工作力度。

市竹基地建設工作的目標任務是清理恢復受災竹林54萬畝,2011年。補植補造凍死竹林3.5萬畝,新造竹3萬畝,改造低產竹林1萬畝,實施未成林竹林撫育30萬畝,實施紙漿原料林豐產培育示范5000畝。

將采取如下措施:要完成以上任務。

全面落實“雙線”責任制,一是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繼續將竹基地建設作為市、鄉兩級的重要工作。要求每村都要有一名副科級以上領導干部和一名行政干部負責組織發動等具體工作,每村要有一名林業技術干部負責技術指導和質量監督管理工作。嚴格實行目標考核責任制。

要特別做好開展災后自救和恢復生產的宣傳和組織發動,二是抓好宣傳發動。當前。重點是受災竹林清砍、松土、施肥、補植,確保在4月中旬前后完成竹林清砍、松土、施肥、補植和新造竹工作。

市將盡一切努力再籌措505萬元資金,三是努力兌現政策。2010年21萬畝的荒山造林補助1050萬元已到位。對尚未兌現的造竹補助,按我市確定的補助規范,盡快兌現到農戶,以此推動今年造竹工作。

把以前重收入改為重發展,四是嚴格實行考核。今年我市將改革綜合考核方法。真正實現科學發展。具體講,就是不再考核鄉鎮財政稅收,重點考核鄉鎮的發展經濟能力。因此,竹業發展上,主要考核內容就是造竹情況,竹林管護情況和竹子銷售情況。通過考核,進一步推進我市竹產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