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保護生態環境動員會講話材料
時間:2022-01-10 08:58:00
導語:縣保護生態環境動員會講話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
縣委、縣政府經過多年的謀劃與探索,在“生態立縣、綠色富民”認識取得廣泛共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生態產業第一縣”的戰略構想。這一戰略構想的提出,標志著我縣深入推進“建設生態家園,開發綠色產業”戰略邁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和發展時期。建設生態產業第一縣是我縣推進綠色戰略實施的重要步驟,其目標是將的生態優勢和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經濟優勢,形成獨具特色的生態產業規模,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可持續發展和高度統一。今天,縣委、縣政府經過較長時間醞釀,認真籌備,決定召開全縣保護生態環境動員大會,這是因為生態環境既是我縣最具競爭力的發展條件,又是我們建設生態產業第一縣必須依托的物質基礎,良好的生態環境有賴于保護和建設。然而,我們當前的一些傳統觀念、落后習慣和不文明行為,與建設生態產業第一縣的要求差距很大。縣委、縣政府的目的就是通過這次會議,喚起全縣人民對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環境保護的自覺性,使人與自然和諧、有序相處,樹立文明的生態行為,真正建立美好的生態家園。下面,我就如何保護生態環境講兩點意見。
一、正確認識和深刻理解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觀念支配行動,操作決定成敗。只有用正確的理論來指導實踐,實踐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和達到應有的目的。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真正使這項工作成為全縣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必須全縣上下統一思想認識。從一般意義上講,良好的生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天然屏障,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它有利于促進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觀念轉變,更好地保護和發展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綜合實力和競爭能力,有利于提升城市品位,改善投資環境。但是,怎樣從更深的層次、更廣的視野、更高的層面來看待的生態建設工作,深刻認識建設生態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戰略意義,我覺得以下三個觀點必須認真把握好。
(一)從經濟發展看,生態環境是生產力,是實現我們戰略構想的基礎
所謂戰略,是指決定全局的策略。戰略問題是指導思想問題,是發展方向問題,對一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戰略的確定既要順應時代的潮流,又要順應民心,更要符合實際。我們提出的“建設生態家園,開發綠色產業”,發展生態經濟戰略,就是要達到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推動整個經濟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我縣選擇這一經濟發展戰略是歷史的必然,是符合我縣實際的正確選擇,也是黨中央提倡科學發展的應有之意。發展的規律告訴我們:一個地方的資源稟賦是決定這個地區發展思路的先決條件。發展是人類歷史文明進程中的永恒主題,但每個歷史階段、每一個時代,其發展的要求和側重又各有不同,歷史走到今天,簡單以礦發展、以能源發展帶來的對環境的破壞,對自然的掠奪,對人類自身健康的嚴重影響,必然不可能持續下去,必將會被生態經濟、知識經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所代替。中央近幾年來反復強調節能、減排、降污的指標是鐵指標、硬指標,就是證明,經濟學原理中關于物的價值一說,商品價值的多少,來源于對它的需求度和稀缺度,在當今中國三分之二的河流被不同程度污染,三分之二的國土無森林植被,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國占了三分之二,這三個三分之二說明,在科學發展的旗幟下,生態資源和生態環境已成為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寶貴資源和稀缺資源,其價值會越來越珍貴,真是奇貨可居。可以說,什么地方生態環境好,這個地方就會在新一輪的發展中贏得先機和爭取主動,不僅會成為人居樂園,而且還會成為財富的匯集之地。我們美麗的家園、生態的就應該成為這樣的樂園,成為新的財富匯集之地。諸如沿326國道的進口,或到鄢松線,還是從縣城到綏陽,永安到土溪,到處山巒起伏,丘陵綿延,森林茂密,河水清清,山山俱秀,處處是景,如仙境一般,其地形之優,空氣之優,水質之優,特產之優,生態之優,全國不多,貴州少有,我們應為生活在這里而自豪,應為歷屆縣委、政府以及全縣人民熱愛生態、建設生態的遠見卓識而慶幸。同時,經過近10年的努力,我們的一些生態產業,已經初具規模,茶葉、精米和油脂已經積聚了一定的品牌效應,積累了走生態經濟之路的寶貴經驗。綠色發展的理念,正在逐步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在如此之優的生態環境下,努力建設以生態茶、有機茶產業為主的生態農業、以生態食品精加工和循環化發展為主的生態工業和以糧倉博物館、旅游博覽城為主的生態旅游業,三生并舉,推動我縣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使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富裕、幸福,進而以良好的生態吸引外地商人及其資本、人才、信息及管理技術等進入、建設。所以,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條件,是基礎,而且是現實的生產力。有了它,大家會生活得更健康,生態產品會受人青睞,各種新的生產要素會更加看好。從現在起,必須下大功夫搞好生態環境保護,而不能破壞生態環境;要搞好生態儲蓄,而不能搞生態“赤”字。但是,從我縣目前的情況看,由于自然、歷史和認識等方面的原因,我們當前存在的亂砍濫伐、亂挖濫采、亂捕濫殺、亂排濫放等現象,加上畜禽養殖污染、農村生活污染、工業“三廢”污染、農村面源污染,造成行業性和區域性污染、局部地方生態失衡的問題已經突顯,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安全和人體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如果這些不好的習慣,不文明的行為,得不到有效遏制,不能有力處置,就會大大削弱生態生產力的能力,就會給我們的發展戰略、發展思路帶來極共嚴重的后果,建設生態產業第一縣就根本無從談起,我們的優勢不復存在,的歷史性跨越將難以實現。因此,我們把保護良好生態作為贏得發展先機、提高區域競爭力、推進我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生產力來培育,作為重要戰略決策來研究,就是要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不可持續發展模式,改變先破壞后恢復、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動局面,主動探索適合我縣縣情、經濟與社會環境協調發展之路。這是一件開創性的工作,既是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的必然之策,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二)從社會責任看,一定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
生態文明是當代人類追求的理想境界。人類文明的發展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階段,目前正處于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時期。在現代生態文明自然觀的視野中,人與自然是相互平等、和諧統一的關系。這樣一種自然觀提倡的基本理念是生態環境的整體觀念,是系統中各種因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觀念。人類是“萬物之靈”,但不可妄自尊為“萬物之主”,一味地“主宰”、“統治”自然,或以為可以“戰勝”、“征服”自然,人為破壞人與自然的“平等”關系,瓦解人與自然的和諧環境。否則,破壞了自然界萬物平衡的鏈條,人類與生態都將遭受滅頂之災。
注重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思想是人類寶貴的思想財富。二戰以來,世界各國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陸續走上工業化、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熱潮。社會生產力極大提高,經濟規模空前擴大,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推動了人類文明進程。但是,這種片面發展經濟、犧牲環境的做法,引發了全球性的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日漸突出的經濟問題、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在經歷了一系列全球生態環境變化所帶來的痛苦之后,人類開始反思并努力尋找新的發展模式,即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能保護資源,改善環境。談到這里,讓我想起了美國生物學家萊切爾·卡遜,他在1962年發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轟動的環境科普著作《寂靜的春天》,他在書中描繪了一幅由于農藥污染所引起的可怕景象,驚呼人們將會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人類關于發展觀念上的爭論。隨后,《增長的極限》、《只有一個地球》等寓意深刻的著作,留給社會無限的思考與探索。1987年,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領導的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向聯合國提出一份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正式提出可持續發展概念。該報告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威脅和危害的發展”,并以此為主題對人類共同關心的環境與發展問題進行了全面論述。這份報告的出臺,標志著可持續發展觀的正式誕生。
我國傳統文化有著源遠流長、博大深厚的“天人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豐富內涵。從自然觀上看,中國傳統的無為自然觀主張人類應當順從自然,求救于自然,以自然為師,從而產生了人類應與自然共生的思想。從倫理觀上看,中國古代“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等儒家和道家思想蘊涵著濃厚的生態倫理觀。如,儒家主張“萬物相育而不相害”。孔子提出天人(即人類與大自然)關系應是“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孟子認為,人只能“順天”,不能“逆天”。道家亦主張天人協調。老子在《道德經》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莊子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題和“無以人滅天”的重要思想。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山川草木悉皆佛”,認為自然萬物之間都是平等的。這表明,中國先賢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時代就已經認識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真諦!歷史經驗教訓、先賢的真知灼見,當前我們所處的生態環境現實真切地渴望我們的各級干部、廣大人民群眾崇尚生態環境,尊重生命、尊重發展規律,少一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多一點對生態環境的熱愛;少一點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多一點對生態環境的奉獻。要奉獻于山水,讓山水更加綠起來;奉獻于大地,讓大地更加美起來;奉獻于生物的多樣性,讓生物歡起來,從而賦予“黔中樂土”新時代人民的文化情懷,使其樂得有價,樂得其所。
(三)從執政能力看,必須認真對待制約、危害、破壞生態發展的行為和犯罪
科學發展觀是以為總書記的領導集體提出的新的發展理念。其基本內涵是“五個統籌”,其實質就是從過去的以物為本轉變為以人為本。這就對我們領導干部的執政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在思想觀念、工作方法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個新的轉變。特別是要把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統一起來,一切從實際出發,把積極進取精神與科學態度相結合,真正樹立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政績觀。政績有“顯績”與“潛績”的區別,有短期效應和長期效果的區別,省委明確提出“保住青山綠水就是政績”的發展理念,這充分說明保護生態環境是何等重要。但是,我們今天的現實卻是為了提高農產品有限的產量,盲目而大量的使用化肥和農藥;為了提高收入,盲目而大量的引進外來物種。這些短暫的經濟效應,是以面源污染為代價,是以生態平衡被破壞為代價的不理性發展,是得不償失的發展。從短期看,產量是提高了,收入是增加了,政績也出來了,但我們卻付出了環境被破壞、健康被侵蝕的慘痛代價。同時,我縣出現林木被砍被盜、野生魚被電被毒、野生動物被捕被殺、名貴花草被踐踏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縣委、政府督促檢查不夠,部門、鄉鎮研究不夠、堅持不夠,所以才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做法是不清醒的、不識時務的,可以講是我們執政能力不強的表現。我們的領導干部必須認真對待制約、危害、破壞生態發展的行為和犯罪,我們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榮,以不以為然為恥;要以珍惜野生動植物為榮,以破壞野生動植物為恥;以拒食野生動植物為榮,以嗜食野生動植物為恥;以依法嚴厲打擊非法販賣經營野生動植物為榮,以非法販賣經營野生動植物為恥。要不斷更新理念,用法律的手段、文化的熏陶來培養良好的風尚,阻止不好的行為,全面提高全民的公德意識、文明意識,做到經濟建設、環境保護兩手抓,才能提高我們在新形勢下的執政能力和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采取切實措施,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當前及今后一定時期,我縣生態環境保護的總體目標是:空氣質量、水體質量要提升,森林植被的覆蓋率、美化率要有新提高,生物多樣性要增加,節能、減排、降耗全面推進,達到天藍、水清、生物多、人和諧、環境美的目的。剛才,五個科局領導同志的態也表得很好,現在的關鍵是要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付諸實踐,見諸行動,取得實效,決不能滿足于開會部署,做表面文章。我們要針對面臨的突出問題和長遠的戰略性問題,從“教育、懲治、規范、保護”入手,扎實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真正把建設生態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一)廣泛開展宣傳活動,不斷增強全社會環保意識
長期以來,由于我們一些群眾的自然資源保護意識比較淡薄,個別地方“野生無主,誰獵誰有”的舊觀念至今還根深蒂固,亂捕濫獵、亂食濫用野生動物現象還十分嚴重,保護野生動植物還沒有形成一種社會風尚。片面追求農作物的產量,而亂施化肥、農藥的現象較為普遍;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盲目引進物種的現象依然存在。這些行動無疑剝奪了野生動物生存的權利,破壞了自然環境,污染了我們的水質、土壤和大氣。因此,要把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特別是領導干部的自然保護意識,作為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第一道“工序”來抓。各部門、各鄉鎮要轉變觀念,轉變作風,把生態環境、野生動植物保護宣傳納入工作計劃,經常研究,積極支持該項工作的深入開展。
首先,要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人民群眾清楚的認識到人與自然、人與動物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人與萬物共同生活在這顆蔚藍的星球,都是各種生物鏈中的一環,每消亡一種動植物就是斷掉生物鏈中的一環,每污染一片土地、一片水域,就是銹蝕了生物鏈中的一環。當消亡的動植物足夠多時,當污染的土地、水域足夠多時,生物鏈將不能正常運轉,人類也將走向滅亡。人與萬物只有相互依存,創造自然和諧,創造生態文明,才能走得更遠。
其次,要用宣傳輿論的力量,正確引導工業、農業、旅游業經濟走生態循環發展的道路。深入開展發展循環經濟的宣傳,讓各企業業主深刻認識發展循環經濟的好處,并自覺走循環經濟的道路,使我縣工業經濟出腳就向著生態化、節約化方向發展。
其三,要加大運用科技力度提高生產力,改良生態環境。目前,豬—沼—茶(果、糧、菜)這一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是有效解決減少污染,保護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既節約了能源,又保護了森林;既提高了肥力,又減少了污染;既增加了收入,又解放了勞動力。我們要克難攻艱,解決當前沼氣池維護的困難,進一步提高沼氣池的普及率,使我縣真正成為全國沼氣能源建設示范縣,使農民真正得益于沼氣,使沼氣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其應有的貢獻。同時,在發展種養業時,不要好大喜功,不要盲目引進外地品種,要考慮我們的環境承載能力,要正確評估外地品種對本地環境的危害。
開展生態環境、野生動植物保護宣傳教育,要面向社會,面向各個階層,既要以青少年為宣傳重點,也要向中老年人進行宣傳;既要向城鎮居民宣傳,也要向農民宣傳;既要向群眾宣傳,也要向干部宣傳;既要注意在產(分布)區的宣傳,也要注意在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流通領域的宣傳。宣傳要有針對性,形式要多樣化,內容要全面、準確,不僅要普及科學知識,還要宣傳政策法規,增強人們的法制觀念。宣傳部門要組織力量編寫一些喜聞樂見、吸引群眾的宣傳小冊子、地方戲劇,利用各種方式和渠道,廣為散發,起到良好的宣傳效果。
(二)加大打擊力度,堅決遏制破壞野生動植物案件上升的勢頭,保護生物多樣性
目前,個別鄉鎮無端侵占、蠶食、破壞資源的現象不斷發生。有的甚至結成團伙、內外勾結瘋狂盜獵、捕殺野生動物、砍伐珍稀植物。對此,我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各鄉鎮和有關部門要采取聯合行動,加大打擊力度。林業、公安機關要集中警力、裝備和必要的經費,繼續開展專項打擊行動,以案說法。與此同時,要加強對流通領域的管理。各林業站要定期對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的收購、運輸、經營情況進行檢查,加強對各類許可證的管理。不符合條件的,要堅決收回或不予審驗;發現偽造的,要給予嚴肅處理,情節嚴重的,要依法追究責任。要對養殖、收購、經營場所進行清理整頓,主動協調工商、交通、食品衛生等部門,加強對城鎮集貿市場、運輸、餐飲經營等環節的管理,取締一切違法經營活動。要做到“一花一草未經批準不能出境,一樹一木未經批準不能砍伐,飛禽走獸未經批準不能出境、更不能上餐桌,堅決不準電、毒野生魚”。要廣泛依靠和發動群眾,支持和配合執法工作。要建立舉報熱線,拓寬信息渠道,及時掌握動向。要獎勵舉報有功人員,確保舉報者的安全,營造一個良好執法氛圍。
(三)加強協調配合,依法履行各職能部門職責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跨領域、跨行業、跨部門的社會系統工程,各鄉鎮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和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建立起強有力的組織協調機構,統籌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工會、共青團、婦聯、個協、工商聯、科協等群團組織要充分發揮優勢參與其中,形成縣、鄉鎮、村分級負責,條塊結合,社會參與,齊抓共管的良性工作機制。各部門、鄉鎮一把手、各級領導干部要切實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切實負起責任,真正落實好中央提出的黨政一把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制,要把生態建設任務逐級分解,層層落實,加強監督、考核,工作到位、責任到位,確保如期完成任期和年度生態環境目標責任書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要完善干部考核指標體系,既要考核經濟指標,也要考核社會發展指標、人文指標、資源和環境保護指標,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四)加強制度建設,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工作,必須建立長效機制,常抓不懈。重點是建立健全領導負責制、任期目標責任制、監督考核制和責任追究制,層層落實領導責任。縣政府每年要向縣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和政協及其常委會通報生態環境保護的情況,請縣人大常委會充分發揮牽頭抓總作用,依法加強對生態保護和建設工作的監督檢查,要對各執法部門、各鄉鎮的工作進行追蹤問效、問責。縣政府將把生態環境建設重點項目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財政預算,并積極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采取政府引導、社會投入、市場運作的方式,鼓勵縣內外企業、社會和民間資金投入生態建設。要加強科技創新,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新聞媒體要加大生態環境建設的宣傳力度,擴大公眾對生態環境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鼓勵公眾積極參與生態環境建設,促進生態建設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同志們,“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優則發展優!”生態環境保護是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任務,我們要緊緊圍繞全縣生態經濟戰略部署,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堅持不懈地推進生態建設,為把建設成為生態經濟強縣、生態文化大縣、生態旅游名縣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