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書記在農村暨扶貧安排會發言

時間:2022-05-16 03:32:00

導語:縣委書記在農村暨扶貧安排會發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委書記在農村暨扶貧安排會發言

同志們:

經縣委、縣政府研究,決定今天召開縣委農村工作暨全縣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有關農村工作會議和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對全縣“三農”工作、扶貧開發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剛才,同志對去年的農業農村暨扶貧開發工作作了全面回顧總結,對今年的工作進行了深入安排部署;同志宣讀了2011年促進農民增收綜合目標考核結果的通報;同志代表縣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與各鄉鎮黨委、政府簽訂了2012年度促進農民增收綜合考核目標責任書;會議還印發了縣委、縣政府《關于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強化農村基礎建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意見》、《關于加強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的實施意見》和《關于在全縣開展“縣級領導包鄉、縣直部門幫村、構建大扶貧格局”活動的通知》(征求意見稿),進一步征求各鄉鎮、各部門意見、建議,請大家認真組織討論,并抓好貫徹落實。下面,我著重就做大縣域經濟總量,推進“三化”促“三農”、興“三農”,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講幾點意見。

一、我縣農業現代化水平低、農村建設滯后、農民收入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全縣經濟總量偏低和“三化”發展不足

去年11月29日和12月27日,中央先后召開了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和農村工作會議,對當前扶貧開發工作和農業農村工作作了全面部署。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要求,堅持政府主導,堅持統籌發展,更加注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強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解決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努力推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總理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立足我國基本國情農情,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任務。總書記和總理的重要講話,為我們扎實做好“三農”工作,切實推進扶貧開發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我縣農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六成以上,大多數群眾還生活在農村,發展好農業、建設好農村、把廣大農民的利益保護好,把他們的民生問題解決好,實現農業增產、農村發展、農民增收,才能為“一工二城三農村,提速轉型惠民生”的發展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老百姓也才會切實感受到我們工作的實際效果,認可和擁護我們的工作,確保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穩定,建設黔中最具競爭力的中等城市的目標也才能得以實現。過去的一年,是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化取得新進展、農民得到較多實惠的一年。但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縣農業現代化水平低、農村建設滯后、農民收入不高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

農業現代化水平低:一是農業產業化水平處于較低水平。農業龍頭企業和種養大戶受政策扶持和項目支持力度不夠,融資困難,生產規模難以實現再擴大,產業結構調整制約明顯。二是農村專業合作社組織化程度不高。全縣登記注冊的4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絕大多數停留在一個章程,一份名單,沒有真正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帶動作用不明顯。三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能力嚴重不足。2011年,我縣遭遇持續干旱,全縣13萬多人和3.5萬頭(匹)大牲畜飲水困難,全縣農作物受災33.14萬畝,直接經濟損失達2.5億元,新植茶園和牧草全部枯死,農業項目實施受到影響,進度緩慢。

農村建設滯后:一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村莊規劃,老百姓私搭亂建,村容村貌雜亂無章。二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總體水平低,覆蓋面小,受益群眾少,通村公路、飲水工程、農村學校設施、基層衛生醫療體系等涉及廣大農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欠賬還很多。三是基礎設施規劃和建管機制缺失,缺乏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建成后因疏于管理和維護,運轉效能下降。

農民收入不高: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去年達到4635元,雖然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但只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7%,農民收入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再從結構上來看,4635元中,家庭經營性收入2501元,財產性收入95元,轉移性收入104元,工資性收入1935元,可見農民還是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經濟來源,實現農民增收,從現階段來看,提升工資性收入是關鍵所在。

我縣“三農”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最根本、最核心的原因,在于我縣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發展滯后。“三化”滯后,工業體系不完備、信息化帶動缺失、科技支撐不足,無法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實現農民工資性增收,無法合理調節農民種植養殖的結構組成,無法形成抗災抗病的現代農業,導致工業反哺農業的長效機制尚未得到有效實現;“三化”滯后,使得基礎設施建設在城鎮和農村均處于較低水平,城鄉共享公共設施的統籌發展格局尚未真正形成,農村基礎設施遠遠不能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三化”滯后,工業經濟和城鎮經濟仍處于初級階段,人口的集聚效應和人口“紅利”尚未有效顯現,物資流通尚缺乏有效的硬件和機制保障,農產品需求總量有限,農業經濟尚處于較低水平,農業產業化的迫切性仍然不足,農業市場得不到大發展大繁榮;“三化”滯后,縣鄉財政收入有限,難以支撐短時間內對民生的較大改善,難以在較短時間較大范圍內整體推進脫貧致富工作。

“三化”發展滯后,與我縣經濟總量過低互為因果。縣域經濟總量增長是“三化”發展的必要前提和重要體現,“三化”發展是縣域經濟總量增長的重要載體。面上做大經濟總量,就現階段來說,在于做大工業總量、提升城鎮化水平、打造現代化農業,實現生產、流通、消費、分配各個環節的有機結合。近年來,我縣經濟得到了較大發展,但整體仍然處于較低水平。一是經濟總量小,結構不合理。去年全縣GDP盡管達到了50.95億元,在全市、全省來看還不錯,但遠低于全國縣均生產總值85億元的水平。二是經濟發展質量不高。一方面,工業集約、工業集群水平都還很滯后。我們工業畝均投資額58.07萬元,低于國家100至150萬元的水平;工業畝均稅收5.8萬元,低于國家12到13萬元的標準;工業主導性企業及其上下游產業沒有真正的形成。另一方面,農業集約水平仍然很低,我們的人均耕地面積是0.86畝,高出全省人均耕地面積0.75畝14.6%,但是我們的人均農業產值僅僅比全省高2.1%,資源優勢沒有形成經濟優勢。

加快做大全縣經濟總量,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統籌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扶貧開發,是建設黔中最具競爭力的中等城市的道路上一項十分艱巨的戰略任務,全縣各級部門、單位要充分認識“三農”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要認真貫徹國發〔2012〕2號文件、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十一屆人大六次會議精神,圍繞“穩中求進、提速轉型”的總基調、總目標,按照“一工二城三農村,提速轉型惠民生”的發展戰略,扎實開展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效能建設“三個攻堅年”活動,努力開創全縣農村工作的新局面,為把建設成黔中最具競爭力的中等城市奠定堅實基礎。

二、以“三化”促“三農”、興“三農”,全力提升縣域經濟總量

按照中央、省、市有關農村工作會議和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我縣統籌推進“三農”工作和扶貧開發工作,就是要堅持以“三化”促“三農”、興“三農”,實現三個突破,即:以工業化促進農民致富、以城鎮化帶動農村發展、以產業化提升農業現代化,力爭在工業反哺農業方面實現新突破、在城鎮化帶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實現新突破、在農業產業化生產方面實現新突破,不斷推動全縣經濟總量擴大,加快扶貧開發,促進農民脫貧致富。

第一,以產業化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突破口,不斷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合力促進農民較快增收。一是抓好農業結構調整,扎實推進農業規模化生產。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政府引導為輔助,以農民自愿為基礎,以農民增收為目標,按照“東南糧油、西北果藥、中部茶蔬煙、面上養禽畜”的思路,充分利用我縣6個萬畝大壩和14個千畝大壩的平地優勢,積極發展能夠連片開發、規模生產和促農增收的特色經濟作物,大力發展優質米、蔬菜、茶葉、優質肉豬等產業,努力把貢皇米、大明屯堡茶、林卡辣椒、高峰葡萄等品牌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名優品牌,走“特色農業”、“品牌農業”的道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確保到2015年實現全縣糧食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比例從60:40調整為40:60。二是抓好生態畜牧工作,積極推進規模化標準化養殖。以加快向生態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加強良種繁育技術支撐、強化動物檢驗防疫工作、發展產業化深加工經營為重點,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步伐,努力提升畜牧業在大農業中的比重、畜牧業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確保到年末生豬存欄達15萬頭,大牲畜存欄7萬頭,家禽存欄170萬羽,肉類總產量2.2萬噸,禽蛋產量8100噸,水產品產量2100噸,牧漁業總產值超過5億元。三是抓好農業專業合作社建設,有力促進產業化經營出實效。在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企業的同時,要大力培育機制健全、運營有效、農民信賴的專業化合作社組織,通過能人帶動、市場運作,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政策支持力度,簡化登記程序,減免有關稅費,放寬經營范圍,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和市場經濟經營水平,逐步形成貿工農、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化農業模式。盡快研究和建立政府主導、合作社為載體的農產品市場信息收集與機制,加快推進生產與消費對接,支持直供直銷,確保我縣糧食經濟作物大豐收的情況下農民能夠大增收,切實調動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四是抓好集體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切實加快土地流轉機制的建立。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鼓勵和引導農戶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要進一步加大征地制度改革力度,重點規范征地行為和程序,完善征地補償安置,調節好農地轉用后級差地租收益分配,讓被征地農民分享城鎮化成果。五是加快設施農業建設。要加大對設施農業的財政資金支持力度,落實好農機具補貼,鼓勵和重點支持條件較好的地方建設成上規模、上檔次的生產基地。大力實施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項目,積極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示范縣申報,深入開展糧油作物高產創建和園藝作物標準園建設工作。要進一步完善農田水利、農產品流通、農業技術推廣等農業基礎設施,增強農業抗災減災能力。全力推進水務一體化改革工作,為工農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以工業化促進農民致富,關鍵是要做大經濟總量,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大幅提升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工業化是當前和今后相當一段時間里我們經濟工作的核心要務,要依靠工業發展,實現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形成工業反哺農業的長效機制。一是要以園區平臺建設為抓手。工業園區的建設發展承擔著加快轉型的責任,承載著推動跨越的希望。現階段的首要任務就是打造好黔中新區、黎陽高新區和夏云工業園、羊昌工業園、樂平工業園這一系列工業平臺,加快土地收儲工作,實現其協調發展,切實完善園區功能,切實保障用電、用水需求,加快交通、排污治理等配套設施的建設。二是要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和項目攻堅力度。要全面落實“招商引資攻堅年”的各項任務措施,面向重點地區、重點企業,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要綜合考慮項目的成熟度,既要算好經濟賬,也要算好生態賬,確保生產發展和生態保護。堅定不移地把擴大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第一抓手,以投資總量的增長促進經濟提速發展,想方設法加快項目建設進度、提高項目的開工率、落地率、資金到位率和達產率,拉動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三是要積極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要全力推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符合我縣招商引資準入條件,有利于擴大就業崗位和促進農民增收的項目,特別是要給予提供較多就業崗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政策上的支持和優惠。四是要通過工業化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實行以工帶農,進一步培育本地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引進更多農業企業入駐我縣,帶動農產品種植養殖和加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吸納農民就近就業,促進農民向城鎮有序轉移;實行以工促農,鼓勵涉農企業充分利用資金、技術和人脈加大對農業生產技術的投入,不斷提升農產品附加值,進而帶動農民增收;實行以工輔農,用工業化的理念來助推農業產業化發展確保集約集群效應,用信息化的技術促進農業市場需求與生產方的信息對稱確保豐年增收,用先進的工業化生產方式來改進落后的農業生產方式確保農業生產技術邁上新臺階。

第三,以城鎮化帶動農村建設,關鍵是要不斷提升公共服務設施的覆蓋面,加快民生工程的建設,實現基礎服務設施城鄉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一是要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工作。要把規劃做好,要把規劃落實,讓規劃成為農村村落建設、通村公路、飲水工程、危房改造和地質災害搬遷等工作的科學指導。在規劃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規劃結構上,做到布局協調、結構合理,既要提高公共服務設施的影響面、覆蓋面,又不出現閑置浪費;既要確保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又要堅持工程質量的最優化;既要符合本部門工作的實際情況,又要統籌兼顧其他部門的規劃布局。還要從生態社會效應和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等多方面來考慮,積極與上級主管部門、縣相關部門、鄉鎮進行良好的銜接,確保規劃對接順暢、并行不悖。要高度重視控違拆違工作,把現在無序混亂的農村房屋建設形勢控制下來,避免在將來付出更大的代價。二是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和土地出讓收益要重點向農業農村傾斜,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涉農信貸的投放力度。要充分發掘和拓展新的資金來源渠道,研究充分發揮財稅政策和財政資金杠桿作用的辦法,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和吸引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資金投入農村民生工程項目建設。要認真研究國發〔2012〕2號文件涉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充分吃透政策中的靈活性,加大向上匯報、溝通和宣傳的力度,主動請上級機關來檢查指導,積極爭取省直對口單位的關注與支持,積極爭取上級領導的關心的幫助。逐步形成政府主導、多方籌資、穩健多元的融資機制,努力為各項農村公共設施建設順利實施提供有力保障。三是要加快農村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加強運營維護工作。充分利用農業綜合開發和水利工程項目的實施,大力抓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煙水配套、河道治理、小農水利等工程建設。今年要加快啟動225戶994名群眾的地質災害地區搬遷工作,確保完成飲水安全項目18處,解決1.5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完成160公里的通村公路硬化,爭取在三年內實現90%以上的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高度重視工程類項目的運行維護,對于已經建成的通村公路、飲水安全工程、學校食宿設施、鄉村衛生室等項目,要建立健全相應的運行、維護、管理制度,做到有人員、有設備、有經費,真正把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工程建成持久發揮效益的好項目。四是要以產業為依托,引導農民向城鎮有序轉移。加快壯大城鎮產業體系特別是第三產業體系,增強城鎮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和實現人口集聚的效能。制定優惠政策,引導有想法有本事的農民自主創業,將在城市有穩定職業和住所的農村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

第四,以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為突破口,加快群眾脫貧致富。一是要堅持以造血式開發,產業化扶貧為抓手。有項目為載體、有產業作支撐,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才會實現根本性轉變。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大力支持貧困鄉村和農戶發展優勢特色種植業、林果業、養殖業等,形成產業基地,通過發展經濟的辦法實現農牧民的脫貧致富。對那些生產、生活環境惡劣,客觀條件無法脫貧的鄉村,要采取異地搬遷脫貧的辦法。需要強調的是,異地搬遷不是扶貧工作的結束,而是工作的開始,必須預先做好搬遷后的農戶勞動安置計劃,確保搬遷農戶不因搬遷而致貧。二是要實施對口幫扶。要鞏固“千名干部下基層、三層結對幫群眾”活動取得的一系列成效,加強單位、部門對貧困地區的幫扶工作,幫助困難群眾理清發展思路,尋找致富門路,增強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的能力,從根本上解決脫貧致富的問題。三是要以政府為主導,大力培養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結合我縣產業園區的勞動力需求和全省新型技術型勞動力市場需求,通過人力勞動部門組織培訓,進一步增強農民的勞動和就業技能,提高農民素質。特別要結合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方向,加大對林果業、養殖等實用技術的培訓,使農牧民熟練掌握農牧業生產技術,成為某些方面的行家里手,不斷提高農牧業的投入產出效益和農民的增收致富能力。

同志們,同步推進“三化”,加快做大全縣經濟總量,統籌解決“三農”問題和推進扶貧開發,是我縣實現“增比進位、趕超跨越”的必然需求,是事關全縣經濟社會歷史性跨越的必然需求,是建設黔中最具競爭力的中等城市的必然需求。我們要堅持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時不我待的危機意識、不進則退的憂患意識、舍我其誰的責任意識,干字當頭、敢字為先、拼字求勝,奮力開創全縣農村工作和扶貧開發工作新局面,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的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