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地方立法在構建和諧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時間:2022-08-03 03:39:00
導語:淺談地方立法在構建和諧城市中的重要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和諧*,必須充分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沒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沒有公民法治意識的普及,沒有依法辦事的落實,就不可能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發展,就不可能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人民群眾就不可能安居樂業,構建和諧*就無從談起。而法制的健全和法治的實現,都以立法為基礎。因此,在構建和諧*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市地方立法的重要作用。
一、法制保障作用
現代和諧社會是個利益嚴重分化的社會,構建和諧*是一個動態的實踐過程,不同社會關系主體的各種利益要求不斷提出又不斷協調,必須由一種可以主導和控制利益對立關系的力量來推動、維系與保障和諧,這就是法律,且只能是法律。*市地方立法在法制保障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1.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在*的有效實施。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各地政治、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大國,以此為基礎制定出來的適用全國的法律、行政法規不可能很具體,只能是比較原則,比較抽象。因此,*市地方立法可以根據國家法律、行政法規的原則和精神,結合*的實際情況,制定具有較強操作性的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使法律、行政法規得以具體化,并能在*得以有效推行。如《*市婦女權益保障若干規定》自1996年3月8日實施后,《中國婦女報》于1996年3月22日在頭版頭條新聞中報道:“這部地方性法規的一些條款,尚屬全國之先”,“長期困擾*婦女的一些不平等現象,將得到突破性的解決”,全國人大常委會婦女法執法檢查組到*市檢查聽了匯報后,專門索要了這個法規文本,并說:“‘外嫁女’權益保障問題,我們去過很多城市了解,都認為國家法的規定太原則,無法執行。*能執行,與這個法規定得好有很大關系。”
2.具有“試驗田”作用。我國目前正處于改革開放時期,在這種特殊時期,對于一些新事物,中央立法尚未制定而留有“空白”。對此讓一些改革開放走在前面的地方在法制建設方面先行一步,為國家統一立法積累經驗。*處于改革開放的前沿,*市地方立法敢為天下先、敢于開拓、敢于創新,為*的改革開放提供了法制保障,也為國家及兄弟城市的立法提供了經驗。如《*市食品商販和城鄉集市食品經營者食品衛生管理規定》公布施行后,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一位官員看了此項法規,稱贊這個《規定》很好,認為發展中國家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要求*市把《規定》翻譯成英文本送給他。1988年8月,世界衛生組織在北京召開國際小商販食品衛生交流會時,還邀請*市食品衛生檢驗所派人到會上介紹這個《規定》,并印成小冊子發給參加會議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代表。
3.自主地解決應當由地方立法解決的各種問題。有些事項,是純屬地方性事物或具有地方特色的事物,一般來說不需要或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不需要由全國制定法律、行政法規來作出統一規定。如禁放煙花爆竹,在某些城市中被認為是必要的,制定了禁放煙花爆竹的地方性法規,而在其他城市則認為燃放煙花爆竹不應當受到限制。*于1992年實施《*市銷售燃放煙花爆竹管理規定》,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經受了當年中秋、重陽、冬至等民間節日的考驗后,于第二年頭的春節,取得了被喻為“*奇跡”的效果,在全國引起了普遍的注意,連越南駐*的領事館也曾派人來了解情況。十多年來,該規定在防止環境污染、減少火災和人身傷亡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二、匯集和溝通作用
社會主義立法的本質,是保障和實現人民民主,把人民的利益訴求和意志主張在民主和法治的框架下充分表達出來,有效匯集起來,通過立法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如果民眾通過法律制度和程序使自己的意志在立法上表達得越充分、匯集得越完整,立法就越能夠充分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價值,那么,民眾也越愿意選擇通過法律制度和程序的方式來表達意志、追求利益。由于現代社會利益的多元化、公眾需求的差異性、人們認識的多樣性等原因,地方立法必然面對錯綜復雜的問題或矛盾,面對公眾多種意見和不同利益尋求立法機關承認和保護的立法訴求。這就不僅需要立法機關與立法涉及的利害關系人進行溝通,以便了解公眾的需求,解釋立法機關的考慮,而且需要讓立法涉及的各方面利害關系人進行溝通,讓大家充分陳述各自的觀點和理由,表明對立法的意見和要求。在充分發揚民主、彼此進行溝通的基礎上,尋求相互妥協的方案。*市人大常委會十分重視地方立法的匯集和溝通作用,在二十多年的立法過程中形成了多形式、多方位拓寬人民群眾參與立法渠道的成套方法,主要有:在報紙或網上刊登法規草案,組織人大代表或人民群眾座談,召開“三國四方”會議即省市相關單位協商討論,邀請常委會立法顧問、專家、學者論證,舉辦“羊城論壇”電視專題節目,委托民意中心組織民意調查,舉行立法聽證會以及發出函件征詢意見等。如《*市城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在制定時,除將法規草案全文登報外,還印刷了30多萬份征詢意見信發到居民家中,召開了多個居民群眾和中小學生的座談會,通過“羊城論壇”電視專題節目組織“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大家談”活動,在廣東人民廣播電臺“珠江第一線”開通熱線電話,在*日報的“職工之家”開辟討論專欄。通過上述方式,共收集到300多的來信與意見,并據此對法規草案的10多處作出修改,改變一些不合實際的條款,并使內容得到了充實。
三、導向和宣傳作用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地方立法不僅要適應社會發展變遷的需要,而且還要主動地弘揚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觀念,自覺引導公眾對于立法的合理期待,影響公眾和社會對于法律的認識和信仰,使立法過程成為倡導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安定有序等和諧社會價值理念的過程,成為公眾學習法律知識、了解法律精神、接受法律觀念、認可法律規范的過程,成為各個法律關系主體明確其具體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自覺接受法律約束的過程。在立法過程中,*市人大常委會非常重視地方立法的導向作用,不斷更新立法理念。一是樹立人性尊嚴的理念。人民是一切國家權力的本源,國家公權力行使的目的是為了公眾的權利、利益和幸福。充分保障人們在民主的基礎上有參與的機會,保證國家公權力行使的公開性與透明性。二是樹立權利本位的理念。逐步擺脫我國傳統義務本位觀念的影響,改變過去地方立法的出發點是如何使國家權力得到實現,如何實現管理,而不是更好地提供服務的理念,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關系應當是一種服務與合作的相互信任關系,而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命令與服從的對抗關系,即強調政府行使職權的目的不再僅僅是為了“管理”,而是使政府能夠更有效地為全體人民和整個社會提供最好的服務。三是樹立國家責任的理念。有權力就應該有責任,沒有責任羈絆的權力就會失去行使的界限,結果往往只能導致權力擁有者的濫用。責任的功能既是懲戒,又是預防,可以表明國家、社會對于違法或不合理行使權力者的否定性評價,從而遏制權力擁有者濫用權力的沖動。
同時,*市人大常委會十分注重地方立法的宣傳作用,在這方面的主要作法有:在新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生效之前舉行新聞會,舉辦法規講座,編寫法規釋義,舉行本屆五年立法工作總結大會等。如*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于*年3月28日通過了《*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議案條例》,為了讓代表更好地執行職務,掌握條例的內容,*市人大常委會專門組織全體代表學習該條例,由市人大法制委員會主任委員、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李力同志作輔導。市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還編著了《〈*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議案條例〉釋義》。